长安的冬月,虽已透着寒意,逸品女红坊的院内却暖意融融。绣娘们手中的针线在丝绸上穿梭,不时传来阵阵笑语,空气中除了丝线的清香,还飘着淡淡的桂花糖香 —— 这里正在赶制长安城近期最受关注的物件:李逸与苏瑶的婚服,以及即将推向市场的 “逸品轩婚庆系列”。
苏瑶身着淡粉色襦裙,正站在绣架前,仔细查看嫁衣的纹样。这件嫁衣选用的是江南最新织出的 “流云锦”,底色为正红,上面用金线与银线绣着 “并蒂莲” 与 “鸳鸯戏水” 的纹样,裙摆处还缀着细小的珍珠,走动时会发出细碎的声响。“这里的并蒂莲,能不能再绣得饱满些?” 苏瑶指着绣架上的纹样,轻声对首席绣娘柳大娘说,“我想让它看起来更有生机,像真的长在水里一样。”
柳大娘笑着点头,拿起针线示范:“苏姑娘放心,我们再用金线勾勒一遍花瓣边缘,保证让这并蒂莲‘活’起来。您与李大人的婚事,是长安百姓都盼着的好事,这嫁衣可不能有半点马虎。”
李逸站在一旁,手中拿着一本婚俗典籍,目光却始终落在苏瑶身上。从盐铁改革时的初遇,到西域商路的并肩,再到如今筹备婚礼,两人携手走过了五年时光,如今终于要步入婚姻殿堂,他心中满是暖意。“瑶儿,别太累了,嫁衣赶制不急,你的身子更重要。” 他走上前,轻轻握住苏瑶的手,指尖传来她因握针线而微凉的温度。
苏瑶抬头一笑,眼中满是温柔:“我不累,这是咱们的嫁衣,我想亲自盯着,才放心。对了,逸哥哥,咱们之前说的‘平价婚庆商品’,逸品轩那边准备得怎么样了?”
“都安排好了。” 李逸笑着说,“嫁衣的简化版用普通蜀锦制作,纹样改为更简洁的‘缠枝纹’,价格比定制版低八成,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同心镜用黄铜打造,背面刻‘同心永结’四个字,只卖五十文;喜糖用逸品酒庄的葡萄汁与江南的蔗糖制作,装在红纸包里,十文钱一包,够一家人分享。”
苏瑶眼中闪过惊喜:“太好了!之前我还担心,普通百姓想办喜事,却买不起贵重的婚庆物件,如今有了平价系列,大家都能风风光光办婚礼了。”
两人正说着,逸品轩的掌柜周掌柜匆匆赶来,手中拿着一个木盒:“郎君,苏姑娘,同心镜的样品做好了,您二位看看是否满意?”
打开木盒,一面圆形的黄铜镜映入眼帘。镜面打磨得光亮如新,能清晰照出人影;背面中央刻着 “同心永结” 四个篆字,周围环绕着细小的缠枝纹,边缘还錾刻着一对小小的鸳鸯,虽不如金银镜奢华,却透着质朴的温馨。苏瑶拿起镜子,对着光仔细查看,笑着说:“这镜子做得真好,既好看又实惠,百姓们肯定喜欢。”
周掌柜又拿出一包喜糖,红纸包上印着 “逸品轩” 的字样,拆开后,里面是一颗颗裹着糖纸的软糖,散发着葡萄与蔗糖的香甜。李逸拿起一颗放进嘴里,甜而不腻,带着淡淡的果香,忍不住点头:“这喜糖的口感不错,用葡萄汁代替部分蔗糖,既降低了成本,又多了一层风味,很适合百姓日常食用。”
接下来的半个月,李逸与苏瑶的婚礼筹备,渐渐成了长安的 “盛事”。逸品女红坊外,每天都有百姓驻足,想看看嫁衣的进度;逸品轩的门口,不少即将成婚的男女前来询问 “平价婚庆系列” 的发售时间,甚至有从洛阳、扬州赶来的商人,想批量采购婚庆商品,运回当地售卖。
这日清晨,逸品轩正式推出 “婚庆系列”,门口早早排起了长队。排在队首的是长安西市的鞋匠王二,他与未婚妻小翠相恋三年,一直因没钱买贵重婚庆物件而迟迟未办婚礼。“王大哥,你要一套简化版嫁衣,还要两面同心镜、十包喜糖,对吗?” 店员笑着问道。
王二点点头,脸上满是激动:“对!之前看别人家成婚,嫁衣都是绫罗绸缎,咱们买不起,如今逸品轩出了平价版,我也能让小翠穿红嫁衣、戴同心镜了!”
小翠站在一旁,红着脸接过嫁衣,展开后,正红的蜀锦在阳光下格外鲜艳,缠枝纹虽简洁,却透着喜庆。“这嫁衣真好看,比我想象中还要好。” 小翠轻轻抚摸着布料,眼中满是幸福的泪水。
类似的场景,在逸品轩门口不断上演。有农户来买喜糖,准备给村里的孩子分;有工匠来买同心镜,想送给即将成婚的徒弟;甚至有长安的官员家属,也来采购平价喜糖,说 “这喜糖味道好,价格实惠,适合给府里的下人分”。
短短一日,逸品轩便卖出简化版嫁衣两百套、同心镜五百面、喜糖三千包,连洛阳、扬州的商人都订购了上千套婚庆商品。周掌柜笑着对李逸汇报:“郎君,百姓们都说,您与苏姑娘的婚礼,不仅是自家的喜事,还让大家都能沾到喜气,买到实惠的婚庆物件,这是真正的‘为民办好事’。”
李逸与苏瑶得知后,心中满是欣慰。这日傍晚,两人来到逸品女红坊,看着绣娘们正在赶制最后一批嫁衣,柳大娘笑着说:“苏姑娘,您的嫁衣已经绣好了,您要不要试试?”
苏瑶点点头,在绣娘们的帮助下换上嫁衣。正红的流云锦裹着她的身形,金线绣的并蒂莲在裙摆处绽放,珍珠随着她的走动轻轻摇曳,宛如一朵盛开的红莲。李逸站在一旁,眼中满是惊艳,轻声说道:“瑶儿,你穿这件嫁衣,真美。”
苏瑶脸颊微红,拿起一面同心镜,递给李逸:“逸哥哥,这面镜子,咱们一人一面,就像镜面上刻的‘同心永结’一样,以后咱们永远在一起,为百姓多做实事。”
李逸接过镜子,与苏瑶并肩站在镜前,镜中两人身着红衣(李逸特意换上了红色襦袍),笑容温柔。窗外,夕阳的余晖洒进院内,为嫁衣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也为长安的冬月,添了几分温暖。
此时的大明宫,唐太宗也听说了 “逸品轩婚庆系列” 的事,笑着对身边的内侍说:“李逸这孩子,连筹备婚礼都不忘民生,将‘务实利民’刻进了骨子里。朕要赏他 —— 赐黄金百两、绸缎百匹,再为他们的婚礼题一幅‘同心济世’的匾额,既是贺礼,也是对他的认可。”
内侍躬身应下,心中却感慨:李逸与苏瑶的婚礼,虽不如皇室婚礼奢华,却因惠及民生,赢得了百姓的真心拥戴,这才是最珍贵的 “贺礼”。
婚礼前一日,长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透着喜庆。家家户户门前挂起了红灯笼,孩子们拿着逸品轩的喜糖,在街头奔跑嬉戏;逸品轩的门口,贴着李逸与苏瑶的婚讯,不少百姓在下面留言 “祝李大人与苏姑娘新婚快乐”“愿两位永远幸福,多为百姓办好事”。
李逸与苏瑶站在逸品轩的二楼,看着楼下热闹的场景,苏瑶轻声说道:“逸哥哥,你看,长安的百姓都在为咱们祝福,咱们以后更要好好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李逸握住苏瑶的手,眼中满是坚定:“放心吧,瑶儿。婚后,咱们还要继续推动改革 —— 江南的芒果种植要扩大规模,逸品学院的航海科要培养更多人才,市舶司的快速查验通道要推广到广州港…… 咱们的日子,会和这长安的喜庆一样,越来越红火,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夜色渐深,长安的灯火渐渐亮起,照亮了街头的红灯笼,也照亮了李逸与苏瑶眼中的憧憬。他们知道,这场婚礼,不仅是两人爱情的圆满,更是 “务实利民” 理念的延续 —— 未来,他们将以夫妻之名,继续携手,为大唐的民生与繁荣,书写更多温暖的篇章。而长安的百姓,也会永远记得,在这个冬月,有一场惠及民生的婚礼,让 “喜庆” 与 “实惠”,走进了每一个寻常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