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关中平原迎来了春耕的关键时节。李逸跟着程处默前往禁军屯田区,查看 “逸品犁” 的使用情况 —— 自去年冬季与禁军达成长期合作后,“逸品轩” 已为禁军供应了三百具逸品犁,程处默特意邀请李逸来看看春耕的实际效果。
马车驶离长安,越往郊外走,越能看到忙碌的农耕景象。田埂旁,几位农民正围着一架老旧的人力水车,吃力地转动轮轴,将河水引入农田。那水车由木质轮盘和水槽组成,轮盘边缘绑着十几个竹筒,农民需要两人一组,双手紧握轮轴把手,奋力转动,才能让竹筒舀起河水,顺着水槽流入田中。
“呼…… 累死我了!” 一个年轻农民停下动作,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胳膊因为用力过度而微微颤抖,“这水车太费劲了,两个人转半个时辰,才能灌溉半亩地,照这个速度,天黑都浇不完这两亩麦田!”
旁边的老农叹了口气:“没办法啊,春耕就靠这水车了。要是遇到天旱,河水少,还得几个人轮流转,好多人都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李逸看着这一幕,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人力水车是唐朝农民最主要的灌溉工具,可效率极低,不仅耗费人力,还严重影响春耕进度。要是遇到干旱,河水水位下降,水车甚至无法使用,只能靠农民挑水灌溉,更是苦不堪言。
“程统领,你看这人力水车,效率太低了,要是能改良一下,让农民省力又高效,就能大大加快春耕进度。” 李逸对身边的程处默说。
程处默也皱着眉点头:“是啊,禁军屯田区也用这种水车,每次灌溉都要抽调十几个士兵帮忙,费时费力。要是能改良,不仅农民受益,禁军屯田也能节省不少人力。你有什么好想法?”
李逸的脑海中浮现出现代脚踏式水车的原理 —— 将人力转动改为脚踏发力,利用腿部力量驱动轮盘,不仅省力,还能多人同时操作,大幅提升效率。他还可以在水车上加一个水位控制器,根据农田需要调节出水量,避免水溢出浪费。
“我想设计一种‘脚踏式水车’。” 李逸解释道,“把原来的轮轴把手去掉,在轮盘两侧安装脚踏板,像踩水车一样,多人同时脚踏发力,驱动轮盘转动;再在水槽末端加一个可调节的挡板,根据农田的干湿程度控制出水量,避免水溢出。这样既能省力,又能提升效率,还能节约用水。”
程处默眼前一亮:“脚踏式水车?听起来不错!要是真能实现,效率能提升多少?”
“保守估计,能提升三倍以上。” 李逸自信地说,“人力转动主要靠手臂力量,而脚踏发力靠腿部力量,腿部力量比手臂力量大得多,再加上多人同时操作,效率肯定能大幅提升。”
程处默当即拍板:“好!我支持你改良!禁军屯田区正好有一片试验田,你可以在那里测试,需要什么材料、人手,尽管跟我说,我全力配合!”
第一步:设计与绘图
回到长安后,李逸立刻投入脚踏式水车的设计中。他参考现代脚踏水车的结构,结合唐朝的材料和工艺,绘制出详细的图纸:
主体结构:保留木质轮盘和水槽,轮盘直径扩大到一丈,边缘均匀分布二十个竹筒,确保每次能舀起更多河水;
脚踏装置:在轮盘两侧各安装一根横轴,横轴上均匀固定六个脚踏板(每侧三个),脚踏板呈倾斜状,方便脚踩发力;
支架设计:用粗壮的槐木搭建支架,将轮盘固定在支架上,高度与河岸平齐,确保轮盘能顺利舀起河水;
水位控制器:在水槽末端安装一块可活动的木质挡板,挡板下方安装一个调节杆,通过调节挡板的角度控制出水量,挡板上还刻有刻度,方便农民根据需要调整。
为了确保设计可行,李逸还特意找来王记铁匠铺的王师傅,一起探讨材料选择和制作工艺。王师傅看着图纸,连连称赞:“这个设计好!脚踏板用硬木制作,横轴用铁制,结实耐用;水位控制器也简单实用,农民一看就会用。我这就组织铁匠和木匠,尽快制作出第一台样品!”
第二步:制作与调试
王师傅按照李逸的图纸,召集了五位经验丰富的木匠和三位铁匠,开始制作脚踏式水车。木匠负责打造轮盘、水槽和支架,选用坚硬耐用的槐木和榆木;铁匠负责锻造横轴和脚踏板的连接件,确保稳固可靠。
李逸每天都去铁匠铺查看进度,及时调整设计细节。比如,他发现脚踏板的角度不合适,踩起来容易打滑,就让木匠将脚踏板改成防滑纹路;他还在横轴与支架的连接处加了轴承(用木质轴套和油脂润滑),减少摩擦,让轮盘转动更顺畅。
半个月后,第一台脚踏式水车制作完成。这台水车高约两丈,轮盘直径一丈,两侧各有三个脚踏板,水槽末端的水位控制器清晰可见,整体结构稳固,看起来比传统人力水车更先进、更实用。
“走!去禁军屯田区测试!” 李逸和程处默带着水车,来到之前看到农民灌溉的河边。禁军士兵和附近的农民都围了过来,好奇地打量着这台新奇的水车。
“这是什么水车?怎么没有把手,反而有脚踏板?”
“难道是用脚踩的?能行吗?”
“李公子设计的,肯定有门道,咱们等着看。”
李逸让三位禁军士兵站上脚踏板,示范如何操作:“大家双脚踩在脚踏板上,同时用力往下踩,驱动轮盘转动,竹筒就会舀起河水,顺着水槽流入田中。想调节水量,就转动水槽末端的调节杆,调整挡板角度。”
三位士兵依言踩下脚踏板,轮盘缓缓转动起来。随着士兵们加快节奏,轮盘转动越来越快,竹筒不断舀起河水,顺着水槽流入旁边的麦田。整个过程中,士兵们只用了中等力度,脸上没有露出吃力的表情,轮盘转动的速度却比传统人力水车快了不少。
“真的能转!而且看起来不费劲!” 农民们惊讶地说。
李逸又让六位士兵同时脚踏 —— 三个在左侧,三个在右侧,士兵们踩着脚踏板,配合默契,轮盘快速转动,竹筒舀起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入田中,水槽末端的挡板根据麦田的干湿程度调节出水量,没有一滴浪费。
半个时辰后,测试结束。士兵们停下动作,除了额头微微出汗,没有任何疲惫的迹象;而他们灌溉的麦田,足足有一亩半,是传统人力水车效率的三倍多!
“太好了!太神奇了!” 老农激动地走上前,抚摸着转动的轮盘,“半个时辰灌溉一亩半地,还这么省力,要是早有这水车,我们也不用这么辛苦了!”
程处默也兴奋地拍着李逸的肩膀:“李公子,你这改良太成功了!效率提升了三倍还多,以后禁军屯田灌溉,再也不用抽调那么多士兵了!”
第三步:推广与优化
脚踏式水车在禁军屯田区的测试大获成功,程处默立刻将情况上报给唐太宗。唐太宗对这种高效省力的水车非常感兴趣,特意派人来查看,看到实际效果后,龙颜大悦,下令:“脚踏式水车高效惠民,着长安县令牵头,在长安周边村庄推广;所需材料和工匠,由工部协助调配,务必在春耕结束前,让更多农民用上!”
得到朝廷的支持后,李逸和王师傅扩大生产规模,在长安城外设立了专门的水车工坊,招募更多的木匠和铁匠,批量制作脚踏式水车。为了让农民更容易接受,李逸还制定了优惠政策:
农民购买:每台脚踏式水车定价十贯钱,比传统人力水车贵两贯,但效率提升三倍,长期来看更划算;贫困农民可通过 “以物换物” 的方式购买,用粮食、牲畜等物资抵扣部分款项;
官府补贴:长安县令从地方财政中拨款,对购买脚踏式水车的农民补贴两贯钱,进一步降低农民的购买成本;
免费培训:“逸品轩” 派出工匠,在每个村庄举办培训,教农民如何安装、使用和维护脚踏式水车,确保大家都会用。
李逸还根据农民的反馈,对脚踏式水车进行了优化:
增加轮盘直径:将轮盘直径从一丈扩大到一丈二,增加竹筒数量,进一步提升出水量;
改进脚踏板:将木质脚踏板换成铁木结合,更加耐用,同时增加防滑纹路,避免雨天打滑;
简化水位控制器:将调节杆改为手柄式,操作更简单,农民一看就会。
第四步:田间推广与成效
阳春四月,第一批脚踏式水车送到了长安周边的村庄。在咸阳县的一片麦田旁,李逸亲自指导农民安装水车。农民们围在水车旁,好奇地看着这台新奇的设备,当看到六位农民同时脚踏,轮盘快速转动,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入麦田时,都惊叹不已。
“太神奇了!六个人踩半个时辰,竟然灌溉了两亩地!比之前快了三倍还多!”
“而且一点都不费劲!我刚才试了一下,踩起来跟走路差不多,比转把手轻松多了!”
“这水位控制器也好用,想多浇点就调大,想少浇点就调小,再也不用担心水溢出浪费了!”
老农看着自家的麦田被快速灌溉,激动得热泪盈眶:“李公子,你真是我们农民的大恩人!有了这脚踏式水车,以后春耕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还能早点完成灌溉,庄稼肯定能长得更好!”
消息很快传遍了长安周边的村庄,农民们纷纷前来订购脚踏式水车。到春耕结束时,长安周边共安装了两百多台脚踏式水车,覆盖了八十多个村庄,灌溉效率大幅提升,农民们再也不用为灌溉发愁。
禁军屯田区的效果更是显着 —— 之前需要二十个士兵轮流操作人力水车,一天才能灌溉五十亩地;现在用脚踏式水车,十二个士兵分两组轮流操作,一天就能灌溉两百亩地,效率提升了四倍,还节省了大量人力,士兵们有更多时间进行军事训练。
程处默特意上书唐太宗,称赞 “脚踏式水车不仅惠及农民,还提升了禁军屯田效率,李逸功不可没”。唐太宗看到奏折后,再次召见李逸,对他说:“李逸,你改良的脚踏式水车,解了农民春耕之苦,也帮了禁军大忙,朕赏你黄金五十两,绸缎五十匹,再赐你‘惠民郎’的封号,以表彰你为民办实事的功绩!”
“谢陛下恩典!” 李逸躬身行礼,“臣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能为农民、为大唐出一份力,是臣的荣幸!”
从皇宫出来,李逸的心情无比激动。他没想到,自己只是想帮农民解决灌溉难题,竟然能得到皇帝的赏赐和封号。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 “学以致用,惠民利民” 理念的肯定。
此时的长安周边,农民们正用脚踏式水车灌溉着农田。夕阳下,转动的轮盘、流淌的河水、农民们脸上的笑容,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农耕图景。李逸站在田埂旁,看着这一幕,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王师傅走到李逸身边,笑着说:“李公子,现在长安的农民都在说,‘逸品轩’的李公子是‘惠民大好人’,不仅改良了犁,还改良了水车,帮了大家大忙。咱们的水车工坊,现在订单都排到秋收后了,连洛阳、扬州的官员都派人来订购呢!”
李逸笑着说:“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以后我们还要继续改良农具,比如改良播种机、收割机,让农民们更省力、更高效,让大唐的粮食产量越来越高。”
程处默也走了过来,拍着李逸的肩膀说:“李公子,以后禁军要是有农具改良的需求,还找你合作!你这脑子,真是太好用了,总能想出帮百姓、帮军队的好点子!”
李逸笑着点头:“没问题!只要能帮到大家,我义不容辞。”
夕阳渐渐落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脚踏式水车上,映出农民们忙碌而喜悦的身影。李逸知道,改良脚踏式水车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农具和设备等着他去改良,还有更多的百姓等着他去帮助。
他的唐朝创业传奇,不再仅仅是商业的成功,更是 “为民解忧、造福一方” 的担当。而 “惠民郎” 这个封号,也成了他最珍贵的荣誉,时刻提醒着他 —— 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 “学以致用,惠及百姓” 的初心。
未来的路还很长,李逸将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在唐朝的土地上,书写属于他的、属于 “逸品” 的、属于百姓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