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品号” 商船队抵达长安渭水码头的第三天,李逸便带着从天竺带回的甘蔗种子,登上了南下江南的官船。他深知,大唐贵族对白糖的渴求早已到了 “一糖难求” 的地步 —— 去年除夕,皇宫设宴,御厨因白糖短缺,连最受宠的杨贵妃爱吃的 “白糖糕” 都无法制作,此事在贵族圈传为憾事;而普通百姓更是从未尝过白糖的滋味,调味全靠蜂蜜与红糖,红糖虽甜,却带着焦苦味,远不及白糖细腻。
此次带回的天竺甘蔗种子,是解决白糖短缺的关键。官府农技部门虽已收下种子,却表示需先进行 “多地试种评估”,至少要等到来年才能大规模推广。李逸不愿等 —— 他知道,抢占先机才能在未来的白糖市场占据主动,更何况,他想尽快让逸品轩推出白糖相关的新品,进一步提升酒楼的口碑。
官船顺着大运河南下,一路经过洛阳、扬州,最终抵达江南苏州府。李逸没有停留,直接前往松江 —— 此前他通过市舶司了解到,松江一带多为沙质土壤,松软肥沃,又临近黄浦江,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与天竺甘蔗产地的环境极为相似,是试种甘蔗的绝佳之地。
抵达松江后,李逸通过当地官府,租下了位于黄浦江边的百亩良田。这片田地此前种植水稻,因地势稍高,灌溉不便,收成一般,农户们正愁如何改良。当李逸提出要在此种植 “从天竺引进的甘蔗”,并承诺给予高于水稻种植两倍的租金时,农户们纷纷应允,还主动推荐了十余名经验丰富的老农,愿意受雇协助种植。
“这些甘蔗种子娇贵得很,第一步得先在温棚里育苗,可不能像种水稻那样直接撒在田里。” 开工第一天,李逸便带着老农们在田边搭建温棚。温棚用竹竿搭建框架,顶部覆盖着两层油纸,既能透光,又能挡风避雨;棚内地面铺着一层三寸厚的细沙土,沙土经过筛选,去除了碎石与杂草根,还拌入了少量腐熟的牛粪,增加肥力。
李逸蹲在温棚内,小心翼翼地将晒干的甘蔗种子均匀撒在沙土上,再用细沙土轻轻覆盖,厚度约一寸。“种子发芽需要温暖湿润的环境,棚内温度要保持在二十度左右,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水要浇透,但不能积水。” 他一边示范,一边向老农们讲解,“等芽长到三寸长,长出两片嫩叶,再移栽到田里,这样成活率才高。”
老农们围在一旁,认真观察着李逸的动作,不时提出疑问。“郎君,这温棚里的温度怎么判断?要是天热了,会不会把芽烤死?” 老农王大叔问道,他种了一辈子水稻,从未见过这样育苗的方式。
“这个简单,” 李逸笑着从随身的木箱里取出一个简易温度计 —— 这是他根据技艺局研发的温度计改良的,用玻璃管装入酒精,标注了温度刻度,“你们看,当酒精柱升到这个红色刻度线,就是二十度左右;要是超过太多,就把棚顶的油纸掀开一角通风;温度低了,就多盖一层稻草保温。”
老农们看着温度计里随温度变化的酒精柱,眼中满是新奇,纷纷感叹:“还是郎君有办法,连温度都能测出来!”
接下来的十天里,李逸每天清晨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温棚,查看种子的发芽情况。第五天清晨,当他掀开温棚的油纸时,惊喜地发现沙土表面冒出了细小的嫩芽,嫩绿色的芽尖像针尖一样,透着生机。“发芽了!终于发芽了!” 李逸兴奋地喊道,老农们也围拢过来,看着这些新奇的嫩芽,脸上满是期待。
又过了五天,甘蔗芽长到了三寸长,长出了两片嫩绿的叶子,像一个个小小的绿精灵。李逸决定开始移栽。移栽前,他带着老农们将大田翻耕平整,按照 “行距三尺、株距两尺” 的标准,用石灰在田里画出标记,确保每株甘蔗苗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移栽的时候,要小心把苗从温棚里挖出来,带着土坨,别伤了根。” 李逸示范着用小铲子将甘蔗苗连土挖出,轻轻放入田中的坑穴里,再用土压实,“栽好后要浇一次定根水,帮助幼苗适应新环境。”
老农们学得很快,两人一组,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挖苗,有的负责栽苗,有的负责浇水,不到两天便完成了百亩田的移栽。看着田里整齐排列的甘蔗苗,李逸心中满是期待,他在田边搭建了一间临时住处 —— 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面放着一张床、一张桌子,还有一些农具与种子,这里便成了他接下来几个月的 “家”。
移栽后的半个月里,李逸每天都在田里忙碌。清晨,他会沿着田埂查看每一株甘蔗苗的长势,发现有枯萎的,便及时补种;上午,他会指导老农们浇水,根据土壤湿度调整浇水量 —— 土壤表面发白时就多浇,土壤湿润就少浇,避免积水;下午,他会带着老农们清除田间的杂草,防止杂草与甘蔗苗争夺养分。
“郎君,这甘蔗苗长得倒是精神,可不知道能不能结出像您说的那样粗壮的甘蔗。” 一天傍晚,王大叔坐在田埂上,看着田里的甘蔗苗,有些担忧地说,“我们种水稻,到了季节就能收获,这甘蔗是外来的,要是不结果,咱们这几个月的功夫就白费了。”
李逸笑着递给王大叔一块从长安带来的红糖:“王大叔,您尝尝这个,这就是用甘蔗熬制的红糖。咱们种的这种甘蔗,糖分比做红糖的甘蔗高得多,到时候不仅能熬红糖,还能做出更甜更白的糖,比蜂蜜还好吃。”
王大叔接过红糖,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甜美的味道在口中散开,他点点头:“确实甜!要是能种出这样的甘蔗,咱们松江的百姓也能尝尝这甜味了!”
就在甘蔗苗长势良好,李逸以为一切顺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平静。那天午后,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呼啸,紧接着倾盆大雨倾泻而下,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田地里,很快便在田间积起了水。
“不好!田里要积水了,甘蔗苗会烂根的!” 李逸看着越来越大的雨势,心中焦急万分,他立刻召集老农们,扛着锄头冲向田间。“大家快在田埂间挖深沟,把积水引到旁边的河道里!” 李逸一边挥舞着锄头挖沟,一边喊道,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老农们也深知积水的危害,纷纷拿起锄头,在田间挖出一条条深约一尺的排水沟。雨水顺着排水沟流向河道,田间的积水渐渐退去。可暴雨下了整整一个时辰,等雨停时,部分低洼处的甘蔗苗已经被淹得发黄,叶子也耷拉了下来。
“快!把发黄的苗扶正,再给每株苗浇一些草木灰水!” 李逸没有停歇,他让老农们从附近的农家收集草木灰,用清水调成糊状,逐株浇在甘蔗苗的根部。“草木灰能消毒,防止根部腐烂,还能补充养分,帮助幼苗恢复。”
接下来的三天,李逸与老农们日夜守护在田边,每隔几个时辰就查看一次甘蔗苗的情况。幸运的是,经过及时抢救,大部分甘蔗苗都恢复了生机,叶子重新变得翠绿;只有少数低洼处的幼苗没能救活,李逸便带着老农们用温棚里预留的备用幼苗进行补种。
“种甘蔗就像做买卖,一步都不能出错,得用心照料,才能有好收成。” 补种完毕后,李逸坐在田埂上,对老农们说,“就像咱们逸品轩做买卖,食材要新鲜,服务要周到,才能留住客人;种甘蔗也是一样,浇水、施肥、防病虫害,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老农们纷纷点头,经过这次暴雨,他们对李逸更加信服,也更加用心地照料甘蔗苗。
随着时间推移,甘蔗苗越长越高,半个月后长到了半人高,一个月后超过了一人高。李逸根据天竺老农夫传授的经验,结合江南的气候特点,调整了管理方法:甘蔗长到一人高时,用稻草将茎秆捆绑固定,防止被风吹倒;每半个月施一次肥,肥料以腐熟的粪肥为主,混合少量草木灰,既能促进生长,又能增加糖分;临近成熟的一个月,减少浇水量,让土壤保持适度干燥,促使甘蔗积累更多糖分。
为了防止病虫害,李逸还让老农们在田间种植了一些驱虫的草药,如薄荷、艾草等,这些草药散发的气味能驱赶害虫,避免使用农药影响甘蔗品质。
转眼五个月过去,松江的秋天悄然来临。此时的甘蔗田早已换了模样,田里的甘蔗长得比两人还高,翠绿的茎秆节节粗壮,直径约有两寸,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叶子随风摆动,发出 “沙沙” 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甜气息。
“可以收获了!” 李逸走到田间,选了一株粗壮的甘蔗,用弯刀从根部砍下,去掉叶子,露出翠绿的茎秆。他用力掰下一段,放进嘴里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立刻在口中散开,比他在天竺尝到的甘蔗还要甜,没有一丝涩味。
“甜!真是太甜了!” 老农们也纷纷砍下甘蔗品尝,脸上满是惊喜。王大叔拿着一段甘蔗,激动地说:“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没吃过这么甜的东西!咱们这百亩甘蔗,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李逸看着田里丰收的景象,心中满是成就感。老农们开始有条不紊地收割甘蔗,他们用弯刀将甘蔗从根部砍下,去掉叶子,捆成捆,堆放在田边,很快便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李逸估算了一下,这百亩甘蔗,至少能收获五万斤,按每十斤甘蔗榨一斤蔗汁计算,能榨出五千斤蔗汁,足够制作第一批白糖了。
“接下来,咱们就该建制糖作坊,把这些甘蔗榨成蔗汁,熬制成白糖。” 李逸看着堆成小山的甘蔗,眼中满是期待,“等咱们做出白糖,不仅能让逸品轩的生意更火,还能让江南的百姓都尝尝白糖的甜味!”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甘蔗田里,照亮了老农们忙碌的身影与堆满田间的甘蔗。李逸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心中盘算着制糖作坊的建设计划 —— 他知道,甘蔗的丰收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制糖过程,还有更多挑战等着他,但他有信心,一定能成功制作出大唐第一批量产的白糖,开启大唐制糖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