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那惊天动地的万人大合唱,激起的涟漪,以惊人的速度向外扩散开去。
萧无病亲自定名、亲授的这首《男儿当自强》,已不仅仅是一首军歌,它成了一道军令,一种信仰,更是一股无法阻挡的洪流。
歌声首先在中书省各军营、卫所、哨卡深深扎根。
每日的操练,不再仅仅是枯燥的队列和拼杀。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刺破薄雾,营区内便会响起那熟悉的、令人血脉贲张的旋律。
“傲气面对万重浪!”值星官一声领唱,成千上万的士卒便会用尽全身力气应和:“热血像那红日光!” 声浪震得营房上的瓦片似乎都在簌簌作响。
饭前一支歌,成了铁律。
各营之间,甚至各队、各伙之间,暗暗较劲,比谁的歌声更嘹亮,谁的气势更雄壮。
行走在营区,耳边永远回荡着“胆似铁打,骨如精钢”的铿锵之音。
新兵初入营时的怯懦,很快便被这歌声冲刷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昂首挺胸的自信。
一个年轻的小兵在给家里的信中写道:“爹,娘,儿在军中一切安好。我们日日唱《男儿当自强》,唱着它,儿觉得浑身是劲,什么敌寇都不怕了!萧元帅说,我们是好汉子,要自强!”
这股精气神,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支军队。
士兵们的脊梁挺得更直,眼神更加锐利,执行命令更加果决。
军中甚至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唱着《男儿当自强》冲锋,伤口都不觉得疼!
军歌的热潮,很快便冲破了营房的限制,涌向了民间。
休沐之日,士卒们换上干净的军服,三五成群地进入城镇。
酒肆里,几碗浊酒下肚,不知是谁起了个头,顿时便是一阵粗犷的合唱:“看!碧波高壮!又看碧空广阔浩气扬!”
起初,周围的百姓还只是好奇地围观,但那股子豪迈之气,极具感染力。
有胆大的后生跟着哼哼,很快,连酒肆的掌柜和跑堂的,也能跟着吼上两句“我是男儿当自强”。
家书,成了最重要的传播媒介。那个写信的小兵,不仅写了感受,更把歌词工工整整地抄录了一份,寄回了家。
他的父亲,一个老实巴交的佃农,识字不多,请村里的老秀才念了。
老秀才读着读着,竟也激动得胡须乱颤,拍案叫绝:“好!好一个‘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好一个‘让海天为我聚能量’!此歌大气磅礴,励志奋发,非大英雄不能作也!”
于是,这首军歌,先是在士兵的家人、亲友间小范围传开,继而通过老秀才这样的文人墨客之口,迅速在乡塾、文会中流传。
文人们或许唱不出军中的那股杀气,但他们欣赏其文辞的豪迈与意境的雄浑,将其视为砥砺心志的佳作,纷纷抄录、品评。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男儿当自强》以极快的速度风靡了市井街巷。
码头上,扛包的苦力们,喊着“嘿哟!吼哟!”的号子,不知何时,竟换成了“哼——哈!做——好——汉!”的调子,沉重的麻包似乎也轻了几分。
打铁的匠人,在叮叮当当的伴奏中,赤膊挥锤,汗流浃背,口中低吼的也是“胆似铁打,骨如精钢!”仿佛自己捶打的不是铁块,而是那不公的命运。
连街头追逐嬉闹的孩童,也挥舞着木棍竹刀,稚声稚气地唱着“昂步挺胸大家作栋梁”,玩着“将军打胜仗”的游戏。
而在这股传唱的热潮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青楼楚馆。
起初,只是有些豪客在饮酒作乐时,点名要听这首铁血战歌。
这让只会吴侬软语、琵琶小调的乐伶歌姬们犯了难。
但市场需求便是风向。
很快,有聪明的乐师开始尝试改编。他们将原本雄浑刚猛的节奏稍作放缓,融入琵琶的轮指、古筝的刮奏,甚至加入了笛箫的悠扬过门。
一位以唱功着称的名妓“婉清”,在一次花魁竞演中,摒弃了以往的婉约词曲,身着一袭利落的箭袖袍服,怀抱琵琶,铮铮铮琮地弹起了《男儿当自强》的前奏。
当她用清越中带着一丝沙哑的嗓音唱出“傲气面对万重浪”时,全场皆惊。
她没有军中男儿的咆哮,却唱出了一种柔中带刚、不屈不挠的韧劲。
尤其是唱到“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时,美眸中闪动的光芒,竟让台下许多听众,包括那些自命风流的文人,都感到一阵热血上涌。
自此,《男儿当自强》在风月场中有了别样的生命力。
它不再是单纯的战歌,更成为了一种表达个人意志、追求自强的时尚曲目。歌姬们竞相演唱,版本各异,但核心的那股“气”,却保留了下来。
中书省内外,处处可闻“男儿当自强”的歌声。
这股由军营燃起,席卷了市井、文人、乃至烟花之地的热潮,终于不可避免地,顺着官道、商路,传到了帝国的中心——京城。
首先是在京城的酒馆、茶馆里,开始有人谈论这首“奇歌”。
来自中书省的商旅,绘声绘色地描述数万大军齐唱、汗气蒸腾如云的壮观景象。
说书人迅速将这一题材编成了段子,“萧元帅擂鼓壮军魂,男儿歌蒸云寒敌胆”的故事,引得听众如痴如醉,打赏如雨。
手抄的歌词开始在京城的文人圈子中秘密流传。
有人击节赞叹:“此歌有先秦《无衣》之古风,更有开疆拓土之雄心!萧元帅,真乃奇人也!”
也有人暗自皱眉,在私下的聚会中低语:“‘开天辟地’?‘为我理想去闯’?此等言语,恐非人臣所宜言啊……这萧无病,其志不小。”
终于,一份抄录工整的歌词,连同关于此歌在中书省军民中巨大影响的密报,被小心翼翼地呈送到了紫禁城,那位垂拱而治的皇帝和几位枢机大臣的案头。
一位老成持重的御史出班,忧心忡忡地奏道:“陛下,此歌虽能激励士气,然其中‘聚能量’、‘开天辟地’等词,僭越狂悖,恐助长边将骄悍之气,于国朝安稳不利啊!”
然而,没等皇上周天表态,一位素以知兵着称的勋臣却出言反驳:“不然!陛下,如今北疆不宁,正是需要此等锐意进取、提振军心之歌!臣闻,中书省军卒自此歌传唱后,士气大振,面貌一新。边军有此血性,乃国之幸事!岂可因言废人,因词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