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水般静谧,忙碌了一整天的后勤处逐渐沉寂下来。唯有王铁锤的铁匠棚里还闪烁着炉火的微光,伴随着轻微的打磨声。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仍在辛勤工作,致力于提升那台“土造台钻”的精度。每一次的敲击都承载着他对工艺的执着与对胜利的渴望,火星在夜色中飞溅,宛如微弱的希望之光。
李铮并未入眠。他独自一人攀登至村子后方的小山坡,坐在一块巨石上,凝视着月光下宁静而又残破的村庄,心中思绪万千。那斑驳的墙壁、破败的房屋,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战争带来的苦难,而在这片废墟之上,新的希望正在悄然孕育。
从魂断晋西北战场上的那个惊恐无助的新兵,到如今成为后勤处中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带领大家制造出手榴弹、尝试复装子弹,甚至开始改进各类工具……这短短数月犹如隔世。这期间,他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挫折,每一次的困境都像是深渊,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与所学的知识,一次次地跨越难关。
他轻抚怀中那本几乎被翻烂且写满笔记的《初级金属加工手册》,那手册的每一页都记录着他的成长与探索。同时脑海中浮现出那个不可告人的“山河军备库”,那是他在这艰难时世中的秘密武器,是他与命运抗争的底气所在。这一切的起点,皆源自于绝境中的那次意外,仿佛是命运给予他的一次特殊使命。
现如今,修复完成的枪支为部队提供了强大的武装,让战士们在战场上多了一份保障;改良的手榴弹在战场上展现了卓越的价值,每一次的爆炸都是对敌人的有力回击;复装子弹的艰难探索亦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为解决弹药短缺问题带来了曙光;甚至开始尝试构建最基础的加工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成就让他充满了满足感,也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
然而,他同样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是何等的微不足道与脆弱。产能低下,如同蜗牛爬行般的生产速度远远无法满足战场的需求;质量不稳定,像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影响战斗的结果;原材料来源堪忧,如同无根之萍,随时可能面临断供的危机;而敌人已然注意到了他们的变化,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如同一片乌云笼罩在他们头上。
他从怀中掏出一个笔记本,借助月光,用铅笔认真地记录下最近的总结与思考:
“阶段小结:
1. 成功稳固了脚跟,深入集体,并获得了初步的信任。与战友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家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
2. 手榴弹改良取得了显着成功,威力与可靠性显着提升,已具备小规模生产能力。在战场上,我们的战士凭借着这些手榴弹,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
3. 武器维修能力大幅增强,建立了规范的流程,并培养了相应的人才。让许多原本无法使用的武器重新焕发了生机,为部队增加了战斗力。
4. 缴获武器的保养与利用机制初步建立。使这些战利品能够更好地为我们所用,增强了我们的装备实力。
5. 子弹复装项目正式启动,工具研发顺利完成,底火技术在原理上取得了突破(尽管仍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这是我们在弹药供应方面的重要尝试,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从未放弃。
6. 基础加工工具(土钻、砂轮)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为我们的生产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提高了工作效率。
7. 外部资源渠道初步建立(尽管尚不稳定且伴随高风险)。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但每一次的行动都充满了危险。
8. 发现了潜在的矿产资源(黑风山铜矿,待进一步开发)。这或许是我们解决原材料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但开发之路充满了挑战。
存在问题:
1. 产能严重不足,效率极其低下。我们需要更多的设备和技术来提高生产速度,满足战场的需求。
2. 核心技术(如底火)尚未完全攻克,可靠性较差。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试验。
3. 原材料极度依赖外部供应和缴获,无法实现自给自足。我们必须寻找更多的途径来解决原材料问题,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
4. 专业人才极度匮乏。我们需要更多的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加入我们的队伍,共同为抗战事业贡献力量。
5. 已引起日军的注意,面临针对性打击的风险。我们必须加强防范,保护好我们的生产基地和人员安全。
下一阶段目标(‘作坊雏形’):
1. 力求攻克底火稳定性难题,实现子弹的小批量复装。解决弹药短缺问题,为部队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 扩大手榴弹的产量,尝试研发新品种(如防御型手榴弹)。让我们的武器更加多样化,适应不同的战斗需求。
3. 利用现有工具,尝试维修或仿制更复杂的装备(如掷弹筒)。提高我们的装备水平,增强部队的战斗力。
4. 探索黑风山矿洞开发的可行性。解决原材料问题,为我们的生产提供稳定的保障。
5. 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建立更为规范的生产流程。提高我们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
6. 加强保密与隐蔽措施,以应对敌人的侦察与破坏。保护好我们的秘密,确保我们的工作不受干扰。”
写罢最后一个字,李铮长舒了一口气,眼神变得愈发坚定。那坚定的目光中,燃烧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战友的深情。
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且充满艰险,但他已不再是那个迷茫无助的穿越者。他拥有了明确的目标,如同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拥有了可以并肩作战的同志,他们是他在战场上的生死兄弟;亦有了一个虽无法言说却至关重要的依仗,那是他在黑暗中的希望之光。
他将继续在这条布满烽火与荆棘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自己的知识与汗水,为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贡献一份来自未来的微弱却坚韧的力量。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但他的信念从未动摇。
绝境已然逢生,系统初步觉醒。而下一个阶段 —— 打造一个真正能够支撑部队战斗的“军工作坊”雏形,将在这片浸透着汗水和希望的土地上,缓缓拉开序幕。那将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征程,他将带领着他的战友们,向着胜利的方向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