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煤窑里,第一缕光线从通风口钻进来,正好落在王铁锤面前的铜盆上——盆里装着二十多个待筛选的弹壳,他手里捏着小锤,正逐个敲打着弹壳底部,耳朵贴得很近,像在听什么稀世珍宝。
“叮——”一个黄铜弹壳发出清脆的声响,王铁锤立刻把它放进左边的竹篮;“噗——”另一个弹壳的声音发闷,他毫不犹豫扔进右边的废料堆。“听好了!”他头也不抬,对身边两个学徒说,“声音脆的,说明弹壳金属没疲劳,能接着用;声音闷的,就算表面看着好,里面也脆了,一压就裂,绝不能用!”
两个学徒赶紧学着样子,拿起弹壳敲敲打打,一开始总把声音听混,王铁锤就手把手教他们:“敲的时候别太用力,就用锤尖轻轻碰,耳朵离近点,多听几次就辨得出来了。”说着,他又敲了一个弹壳,“你听这个,跟敲空碗似的,这就是好的;再听这个,跟敲湿木头似的,这就是废的。”
另一边,孙小虎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把刚打磨好的铜量勺——勺口比之前小了一圈,边缘磨得光滑发亮。“之前的量勺装1.6克火药有点松,倒的时候容易撒。”他把量勺放进装火药的陶缸里,轻轻一舀,再用竹片刮平勺口,递给陈婉儿,“你称称,看看准不准。”
陈婉儿把量勺里的火药倒进天平托盘,指针正好指在1.6克的刻度上。“准了!”她笑着点头,“这样学徒们装火药的时候,不用每次都称,直接用勺舀就行,速度能快一倍,还不用担心撒漏。”她又拿起一个木头做的底火模具——模具中间刻着圆形凹槽,大小正好能放下底火,“这个模具也改进了,把底火放进去,用小锤轻轻敲一下,就能压得平整,大小完全一致,不会再出现爆发力不均的情况。”
李铮站在旁边,看着两人手里的改进工具,心里踏实了不少。“现在就按新方法生产,争取今天做出五百发子弹,送到前线去。”他话音刚落,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刘满仓手里拿着个染血的布条跑了进来——是前线通讯员留下的紧急消息。
“三营在黑石岭被鬼子包围了!”刘满仓喘着粗气,布条上的字迹被血浸透,只能看清“子弹告急”“请求支援”几个字,“通讯员说,三营现在只剩不到五十发子弹,要是明天再送不到,阵地就守不住了!”
“啥?”王铁锤手里的小锤“当啷”掉在地上,“俺们现在就加班加点,今天一定做出五百发!不,六百发!”
众人立刻加快了速度。王铁锤带着学徒,把筛选好的弹壳按批次摆好,每十个一堆,方便后续装弹;孙小虎负责熔锡,铁勺里的锡液熬得滚烫,他一次倒两个模具,冷却后快速取出锡弹头,竹篮里的弹头很快堆成了小山;陈婉儿把火药分装成小纸包,每个纸包里正好是一勺的量,学徒们拿起来就能直接装进弹壳;李铮则负责最后的检查,每颗装好的子弹都要掂一掂重量,再晃一晃,听有没有火药松动的声音,确保没有问题才放进木箱。
中午时分,煤窑里弥漫着锡液的热气和硫磺的味道,没人顾得上吃饭,连炊事班送来的红薯都凉在了一边。一个学徒的手被烫起了水泡,他简单用凉水冲了冲,裹上布条继续装弹;孙小虎的胳膊酸得抬不起来,他就换个姿势,用肩膀顶着模具继续倒锡液;王铁锤的耳朵因为长时间听弹壳声音,变得通红,他就用冷水敷一下,接着筛选。
“先测十发!看看改进后的子弹怎么样!”李铮拿起刚装好的十发子弹,往煤窑外的测试区走。众人都跟了出来,刘满仓在五十米外绑了块木板当靶子——前线战斗大多是近距离,五十米是最常用的射程。
李铮拿起汉阳造,连续扣动扳机,“砰砰砰”的枪声在山谷里回荡。十发子弹全部命中木板,有七发打在同一个拳头大的区域里,射程稳定,没有哑弹。“好!”王铁锤兴奋地拍着大腿,“这子弹比之前强多了!送到前线,兄弟们肯定能用得上!”
陈婉儿拿出记录本,快速写下数据:“十发全中,命中率70%,无哑弹,射程稳定在85-90米,完全满足近距离作战需求。”她抬头看向李铮,“按这个速度,天黑前能做出六百五十发,足够三营用了。”
傍晚时分,六百五十发改进后的复装子弹全部装好,分装在两个木箱里,用油纸和帆布裹得严严实实。李铮挑选了四名身手好的战士,每人背一百多发,连夜送往三营:“路上小心,避开鬼子的巡逻队,一定要把子弹安全送到!”
战士们敬了个礼,消失在夜色中。众人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既期待又紧张——不知道这些子弹能不能帮三营守住阵地。陈婉儿走到李铮身边,递给他一块凉红薯:“吃点吧,忙活了一天,别累垮了。”
李铮接过红薯,咬了一口,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咱们的锡块还够多少?这次用了不少,要是三营后续还需要,咱们得提前准备。”
王铁锤皱了皱眉:“剩下的锡块顶多够再做四百发,要是再要多,就没了。之前从老乡家弄的废锡罐、旧锡壶,都用完了。”
孙小虎也叹了口气:“要是能找到更多的锡就好了,实在不行,用铁皮也行,就是铁皮做的弹头太轻,射程会差很多。”
陈婉儿想了想:“我记得之前周青说过,敌占区的县城里,有不少废品收购站,里面有很多废旧金属,包括锡块和铜块。要是能去那里弄一批,就能解决原料问题了。”
李铮眼睛一亮:“明天我就联系周青,让他帮忙打听一下废品收购站的情况。不过敌占区危险,得让他小心点,别暴露了。”他看向煤窑外的夜色,“现在不仅要解决子弹原料问题,还得做好防御——日军坂田联队迟早会来扫荡,咱们的煤窑虽然隐蔽,但也得提前挖战壕、布置土地雷,不能等鬼子来了再慌。”
刘满仓立刻响应:“我明天一早就带战士们去挖战壕,在煤窑周围挖三道散兵坑,再布置些土地雷,保证让鬼子有来无回!”
众人又聊了一会儿后续的生产和防御计划,才各自找地方休息。煤窑里很安静,只有通风口传来的风声,李铮躺在铺着干草的地上,手里握着一颗复装子弹——这颗子弹的弹壳是王铁锤精心筛选的,弹头是孙小虎亲手熔铸的,火药是陈婉儿精确调配的,凝聚着所有人的心血。他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这颗子弹,能帮前线的战士多杀一个鬼子,多守一寸土地。
天快亮时,李铮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吵醒——是送子弹的战士回来了!其中一个战士脸上带着伤,却笑得很开心:“李干事!我们把子弹送到了!三营用这些子弹打退了鬼子的三次进攻,还缴获了一挺轻机枪!营长让我们带话,谢谢作坊的同志们,要是没有这些子弹,阵地早就丢了!”
众人都围了过来,听着战士讲述前线的战斗——三营的战士用复装子弹,在近距离精准射击,尤其是改进后的子弹,卡壳率很低,很多鬼子刚冲上来就被打倒,最后鬼子见久攻不下,只能撤退了。
“太好了!”孙小虎激动得跳了起来,“俺们做的子弹真能打鬼子!”
王铁锤也笑得合不拢嘴:“以后俺们多做,让兄弟们有足够的子弹,把鬼子都赶出去!”
李铮看着兴奋的众人,心里充满了力量。虽然原料问题还没完全解决,日军的威胁还在,但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不断改进工艺,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拍了拍手:“大家先休息半天,下午咱们继续生产!另外,我已经联系了周青,他会帮忙打听敌占区废品收购站的情况,相信很快就能解决原料问题!”
阳光透过通风口,照在煤窑里的子弹箱上,也照在众人充满希望的脸上。每个人都知道,抗战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手里的工具不停,手里的子弹不断,胜利就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