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炼钢工地上就传来了忙碌的声响。王铁锤正带领工人调试改进后的鼓风装置,水车转动时,风箱“呼呼”作响,气流强劲而稳定;王磊则蹲在地上,仔细称量着焦炭和铁矿砂,确保配比精准到每一斤;陈婉儿带着工人,将重新预处理的铁矿砂装袋,做好进料准备——经过昨天的改进,所有人都对这次炼钢充满了信心。
“李主任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众人立刻看过去。李铮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一把新做的“测温棍”——这是吴天浩昨晚连夜设计的,用耐高温的铬钢制作,前端镶嵌着一小块黏土,黏土会根据温度变化呈现不同颜色,能更精准地判断炉温。
“都准备好了吗?”李铮问道。
“一切就绪!”王磊站起身,手里拿着配比单,“焦炭15公斤,铁矿砂45公斤,石灰石6公斤,完全按照1:3的配比准备!鼓风装置也调试好了,风力比之前强三成!”
“好!点火!”李铮一声令下,炼钢正式开始。
工人先往炉膛里铺了一层10公斤的焦炭,王铁锤启动水车,风箱立刻往炉内鼓风。炉膛里的焦炭很快被点燃,橘红色的火苗窜了起来。王磊拿着测温棍,时不时伸进炉内,观察黏土的颜色变化:“温度500c!继续鼓风!”
随着风力加大,炉膛里的火苗越来越旺,颜色从橘红转为深红,又从深红变成亮红。半个时辰后,测温棍前端的黏土变成了浅黄——这是1200c的信号。“加第一批铁矿砂和石灰石!”王磊大喊。
工人立刻将15公斤铁矿砂和2公斤石灰石混合后倒入进料口。这次,炉膛里的火苗没有像上次那样下沉,只是稍微暗了一下,很快又恢复了亮红。王磊解释道:“焦炭配比够了,燃烧稳定,炉温不会轻易下降!”
李铮站在一旁,看着炉膛里跳动的火苗,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吴天浩和徐小眼也凑了过来,两人都盯着测温棍,生怕错过温度变化。“吴师傅,你说这次能成功吗?”徐小眼小声问道,手里还紧紧攥着一把用来测试钢材硬度的锉刀。
“肯定能!”吴天浩语气笃定,“配比对了,鼓风稳了,炉温肯定能上去!”
又过了一个时辰,测温棍前端的黏土变成了深黄——1400c!“再加第二批原料!”王磊的声音都有些颤抖。工人立刻倒入15公斤铁矿砂和2公斤石灰石,炉膛里的火苗瞬间变成了橙黄,温度持续攀升。
“1500c!黏土变白了!”突然,王磊兴奋地大喊。众人立刻围到炉口,果然,测温棍前端的黏土呈现出淡淡的白色——这正是1500c的标志!“太好了!炉温够了!”李铁锤挥舞着拳头,激动地喊道。
“最后一批原料!加焦炭和铁矿砂!”王磊趁热打铁,工人立刻倒入剩余的5公斤焦炭和15公斤铁矿砂、2公斤石灰石。王磊拿着长棍,伸进炉内反复搅拌,确保原料充分反应。搅拌棍刚抽出来,就被烧得通红,冒着热气,他却毫不在意,只是盯着炉膛里的情况,嘴里默念:“快反应,快反应……”
时间在紧张的等待中流逝,又过了一个时辰,炉膛里的火苗变成了亮白色,整个炉壁都被烤得发烫,连周围的空气都变得燥热起来。“出钢!准备出钢!”王磊终于下达了指令,声音因激动而沙哑。
两名工人早已做好准备,他们戴着厚厚的棉布手套,拿着铁钩,小心翼翼地打开炉侧的出钢口。这一次,预想中的钢水终于出现了——一股通红的钢水像一条火龙,顺着出钢口缓缓流出,落在铺着细沙的地面上,发出“滋滋”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着灼热的铁腥味。
“出来了!钢水流出来了!”工人们齐声欢呼,王铁锤激动得直跺脚,陈婉儿也忍不住红了眼眶。李铮看着那股通红的钢水,心里像揣着一团火,滚烫滚烫的——他们终于炼出钢了!
钢水在沙地上慢慢冷却,颜色从通红转为暗红,又从暗红变成灰黑。王磊迫不及待地拿起大锤,走到冷却后的钢块旁,“哐当”一声砸了下去。钢块没有像上次那样碎成废渣,而是裂开了一道缝隙,露出里面银灰色的断面。
“快!拿锉刀来!”王磊大喊。徐小眼立刻跑过去,递上锉刀。王磊用锉刀在钢块断面上轻轻一挫,钢屑纷纷掉落,断面变得光滑起来。他拿起钢块,仔细查看,又用游标卡尺测量了一下硬度,兴奋地大喊:“合格了!这是含碳量适中的粗钢!硬度虽然不如旅部给的工具钢,但完全能用来制作步枪枪管和手榴弹外壳!”
“太好了!我们成功了!”众人欢呼起来,声音在山谷里回荡。王铁锤一把抱住王磊,激动地说:“王组长,你太厉害了!咱们终于不用再愁钢材了!”
李铮走上前,看着那块灰黑色的粗钢,心里感慨万千。从一开始的缺枪少弹,到现在能自己炼钢,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却也写满了希望。这块粗钢,虽然不起眼,却是他们军工车间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意味着,他们终于摆脱了对外部钢材补给的依赖,实现了钢材的初步自给自足。
“同志们,这只是一个开始!”李铮举起那块粗钢,大声说,“有了合格的粗钢,咱们就能生产更多的步枪、轻机枪、手榴弹,甚至能加快75mm步兵炮的试制进度!接下来,咱们要扩大炼钢规模,每天炼两炉钢,保证车间的钢材供应!”
“好!”众人齐声应道,眼神里充满了斗志。
接下来的几天,炼钢小组每天都炼两炉钢,产出的粗钢源源不断地运往军工车间。王铁锤用粗钢锻打步枪枪管,虽然比工具钢费力,但锻打的枪管强度足够;陈婉儿用粗钢制作手榴弹外壳,爆炸威力一点不比之前的差;零件加工组则用粗钢加工步枪零件,配合改进后的机床,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看着车间里堆积如山的粗钢,看着工人们忙碌而有序的身影,李铮心里充满了欣慰。他知道,成功炼出合格粗钢,不仅解决了车间的钢材短缺问题,更给了大家极大的信心。在接下来的抗战岁月里,他们将用自己炼出的钢,打造出更多精良的武器,为八路军的抗战事业注入更强大的力量,而这,只是他们军工传奇的又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