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太行山区的天气越来越冷,晚上气温能降到零下十几度,作坊里的水都结了冰,工人干活的时候,手冻得通红,却依旧没有丝毫懈怠。所有人的心里都憋着一股劲——那台从日军手里缴获、又经过近四个月组装的机床,终于要进入最后阶段了。
这台机床对作坊来说,意义非凡。之前不管是加工零件,还是修复武器,大多靠手工,效率低不说,精度也难以保证。比如加工步枪的撞针,手工打磨不仅慢,还容易出现尺寸偏差,导致撞针无法正常击发底火。而有了机床,不仅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加工出更精密的零件,甚至为以后仿制更复杂的武器打下基础。
这天一大早,李铮就来到了机床旁。机床的主体已经组装完成,只剩下电路连接和最后的调试工作。王铁锤也早早地来了,手里拿着一把剥线钳,正在整理一堆电线。“李师傅,昨晚我把电路图纸又看了一遍,确认了好几遍接线顺序,应该没问题。就是这电线太硬了,天又冷,剥线的时候得小心点,别弄断了铜芯。”
李铮点点头,蹲下身,拿起一根电线仔细看了看。这是从敌占区好不容易弄来的铜芯电线,外面裹着一层橡胶皮,因为天冷,橡胶皮变得又硬又脆,稍微用力就会裂开。“确实得小心,这电线来之不易,断一根就少一根。咱们先把需要接的线路分好类,标上记号,再一根一根接,别着急。”
两人分工合作,李铮负责按照图纸标注线路,王铁锤负责剥线和连接。孙小虎也主动过来帮忙,他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负责记录已经接好的线路,防止出现遗漏或重复。“李师傅,这根红色的线是接电机的吧?我在图纸上看到标记了。”孙小虎指着一根红色的电线问道。
“对,红色接电机正极,黑色接负极,千万别接反了,不然电机可能会烧掉。”李铮耐心地解释,“你记的时候要写清楚,哪根线接哪个部位,后面调试的时候要是出问题,也好排查。”
孙小虎认真地在本子上记录着,字迹虽然不算工整,却写得很清楚。他知道这台机床对作坊有多重要,所以做任何事都格外小心,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出岔子。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炊事班的师傅送来午饭,是玉米粥和窝头,还有一小碟咸菜。三人匆匆吃了几口,就又回到机床旁继续工作。外面的风越刮越大,吹得作坊的木窗“吱呀”作响,屋里虽然也冷,但三人的额头上都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李师傅,电机这边的线接好了,您过来看看对不对?”王铁锤放下剥线钳,招呼李铮过去检查。
李铮走过去,对照着图纸,一根一根地核对线路。“嗯,没错,红色接正极,黑色接负极,地线也接好了。接下来咱们接控制开关的线,这个更关键,要是接错了,开关可能控制不了机床,甚至会出危险。”
控制开关的线路比电机复杂得多,有电源线、信号线、控制线,足足有十几根。李铮拿着图纸,一边看一边跟王铁锤讲解:“这根黄色的线是控制线,要接到开关的第一触点;这根绿色的是信号线,接到第二触点;还有这根白色的,是备用线,暂时不用接,但要留好长度,以后要是需要维修方便。”
王铁锤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点头回应。他虽然擅长打铁和机械维修,但对电路不太熟悉,所以每接一根线,都会让李铮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再进行下一步。孙小虎则在一旁帮忙递工具,偶尔也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李师傅,为什么控制线和信号线要用不同颜色的线啊?用一样的不行吗?”
“不一样的颜色是为了方便区分,要是都用一样的,以后线路出了问题,根本分不清哪根是哪根,排查起来就麻烦了。”李铮笑着解释,“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尤其是这种精细的活,多花点心思在细节上,以后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作坊里的煤油灯被点亮,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机床和三人忙碌的身影。控制开关的线路终于接好了,李铮站起身,伸了伸僵硬的腰,对王铁锤说:“咱们先试试通电,看看开关能不能正常控制电机。不过要注意安全,通电的时候离机床远一点,万一出问题能及时断电。”
王铁锤点点头,找来了一个简易的电源接口,这是之前用发电机改装的,能提供机床所需的电压。他小心翼翼地把电源线接到接口上,然后对李铮说:“准备好了,我要通电了。”
李铮和孙小虎往后退了几步,眼睛紧紧盯着机床的电机。王铁锤按下电源开关,只听“啪”的一声,电机没有转动,反而冒出了一缕黑烟。
“不好!赶紧断电!”李铮大喊一声。
王铁锤反应很快,立刻关掉了电源。三人赶紧跑过去,检查电机的情况。还好,只是因为一根控制线接反了,导致电机短路,并没有造成严重的损坏。
“都怪我,刚才接控制线的时候,把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弄反了。”王铁锤懊恼地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光顾着看图纸,没注意顺序,差点把电机毁了。”
“别自责了,谁都有出错的时候。”李铮安慰道,“还好咱们发现得及时,没造成大问题。现在咱们把接反的线换过来,再试一次。”
三人重新检查了控制开关的线路,把接反的控制线换了过来。这次,王铁锤没有急于通电,而是让李铮和孙小虎一起核对了三遍,确认所有线路都接对了,才再次按下电源开关。
“嗡嗡——”电机发出了轻微的运转声,虽然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三人的耳朵。李铮的心脏猛地一跳,激动地说:“转了!电机转了!”
王铁锤和孙小虎也兴奋地欢呼起来,之前的疲惫和懊恼一扫而空。电机运转了几分钟,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李铮又试着按下控制开关,控制机床的主轴转动。主轴缓缓地转了起来,速度均匀,没有丝毫卡顿。
“太好了!主轴也能正常转动!”孙小虎高兴得跳了起来,“咱们的机床快完工了!”
“还没完全完工,接下来还要调试齿轮传动和刀具,确保能正常进行切削作业。”李铮虽然也很激动,但还是保持着冷静,“今晚咱们不回去了,就在作坊里守着,明天一早就开始调试齿轮和刀具,争取尽快让机床投入使用。”
王铁锤和孙小虎都没有意见,炊事班的师傅听说他们要熬夜调试机床,特意送来了几个热馒头和一壶热水。晚上,三人轮流休息,一人守着机床,另外两人在旁边的长凳上打盹。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期待,想象着机床投入使用后,能加工出各种精密零件的场景。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三人就开始调试齿轮传动。王铁锤拿着扳手,一点点调整齿轮的间隙,李铮则在一旁用卡尺测量,确保间隙符合要求。“齿轮间隙不能太大,不然传动会不顺畅,也不能太小,容易磨损齿轮。”李铮一边测量一边说,“现在这个间隙正好,再固定一下就可以了。”
齿轮调试好后,接下来是刀具。李铮挑选了一把常用的铣刀,安装在机床的刀架上,然后调整刀架的位置,确保刀具能准确地对准主轴。“刀具的位置很关键,要是偏了,加工出来的零件尺寸就会有偏差,甚至会损坏刀具。”李铮小心翼翼地调整着,生怕出一点差错。
上午十点多,所有的调试工作终于完成了。李铮站在机床前,深吸了一口气,对王铁锤和孙小虎说:“咱们准备试切一个零件,就用之前手工加工过的步枪撞针坯料,看看机床加工的精度怎么样。”
孙小虎赶紧拿来一个撞针坯料,固定在机床的工作台上。李铮按下控制开关,主轴带动坯料转动,刀具缓缓靠近,开始切削。金属切削的“沙沙”声在作坊里响起,虽然不大,却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
几分钟后,切削完成。李铮关掉机床,取下加工好的撞针,用卡尺测量尺寸。当看到卡尺上的数字时,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尺寸完全符合要求,精度比手工加工高多了!咱们的机床,正式完工了!”
王铁锤和孙小虎凑过来看,看到卡尺上的数字,也都兴奋地欢呼起来。作坊里的其他工人听到动静,也都围了过来,看到加工好的撞针,纷纷称赞:“这机床就是厉害,加工出来的零件又快又好!”“以后咱们再也不用手工打磨了,省了不少劲!”
李铮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这台机床,凝聚了作坊所有人的心血,从缴获时的残缺不全,到现在的完整可用,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有了回报。他知道,这台机床的完工,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们还会造出更多更好的设备,为抗战胜利贡献更大的力量。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木窗,洒在机床身上,仿佛为这台“土造”机床镀上了一层光芒。李铮抚摸着机床的外壳,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用好这台机床,造出更多精良的武器,帮助前线的战友们早日打败鬼子,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