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作坊的院子里,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倾洒在一排排崭新的铜制弹头上,它们仿若金色的麦穗,在秋风中闪烁着温润而耀眼的光泽。李铮轻轻拿起一个弹头,手中的卡尺微微颤抖,仿佛在测量着希望的分量。当卡尺上显示出“7.92毫米”,误差仅0.02毫米时,他眼中闪过一丝激动,那笑容如秋日里绽放的菊花,虽历经风霜却格外灿烂。
一周前,赵纲带领着运输队,如同暗夜中的幽灵,穿梭在日军封锁线的枪林弹雨之间。他们从冀南根据地运回了一批至关重要的“宝贝”——五吨高纯度铜材和三吨优质钢材。这些物资是地下党的同志们费尽心机,通过如迷宫般复杂的秘密渠道,从天津兵工厂中“借”出来的。在这惊心动魄的运输途中,有三名运输队员,他们年轻的生命如同璀璨的流星,在黑暗的夜空中划过,便永远地陨落了,倒在了那条浸满热血与忠诚的路上,为军工生产铺就了一条希望之路。
“队长,这批铜材真是天赐之物啊!”负责弹头生产的刘姐风风火火地走进来,手中紧紧攥着一把铜制弹头,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那神情就像一位母亲看着新生婴儿般满怀喜悦,“以前用铁皮包铅芯做弹头,那简直就是个‘残次品’,不仅容易变形,射程还短得可怜,还不到300米,在战场上就像个‘短腿’的士兵,发挥不了多大作用。现在可好了,用纯铜做弹头,硬度就像钢铁战士的脊梁,足够坚硬;圆度也精准达标,试射的时候,那穿透力就像一把犀利的宝剑,比以前强了一倍还多!”
李铮微微点头,缓缓走到子弹复装生产线旁。过去,复装子弹用的是回收的旧弹壳,那些弹壳就像经历过风雨摧残的老兵,很多都有轻微的变形,装药量时多时少,就像一个不稳定的‘火药桶’,哑弹率最高的时候能达到5%,就像隐藏在队伍中的‘隐患’,随时可能影响战斗。现在有了新的优质钢材,李铮特意让人将弹壳的厚度增加了0.2毫米,这一细微的改动如同为弹壳穿上了一层更坚固的铠甲;还在弹壳底部加了一道加强筋,就像为弹壳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防止发射时弹壳破裂,确保每一发子弹都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威力。
“底火安装情况如何?”李铮目光转向负责底火工序的老周。老周手中拿着一个新弹壳,那熟练的动作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在雕琢艺术品,他将底火稳稳地压入弹壳底部,然后用专用工具轻轻敲击,眼神中透着自信:“按照你说的,我们把底火安装的压力从原来的5公斤调整到8公斤,这就像给底火和弹壳的结合加上了一把更牢固的锁;还在底火和弹壳的缝隙里涂了一层密封油,现在底火脱落的情况基本没有了,就像给这个关键部位穿上了一层防水衣,确保其稳定可靠。”
为了全面测试新复装子弹的性能,李铮特意在作坊后面开辟了一个临时靶场。靶场周围,秋风瑟瑟,仿佛在见证一场重要的考验。李铮拿起一把步枪,那枪在他手中就像一位忠诚的伙伴,他装上新子弹,目光如炬,瞄准500米外的靶子,仿佛看到了战场上敌人倒下的场景,扣动扳机。“砰”的一声枪响,打破了秋日的宁静,子弹如离弦之箭,稳稳地命中靶心。紧接着,他连续射击十发子弹,每一发都像训练有素的士兵,精准地落在靶心周围10厘米的范围内,那靶子上的弹孔就像胜利的勋章,彰显着新子弹的优异性能。
“好枪!好弹!”负责测试的战士激动得像发现了宝藏一样,飞快地跑过去查看靶子,那兴奋的声音在靶场上空回荡,“这精度比咱们之前用的原厂子弹都不差!就像我们拥有了一支更强大的战斗力量!”
更令人振奋的是哑弹率的大幅降低。李铮精心组织大家连续生产了1000发新复装子弹,然后进行实弹射击测试。测试现场,气氛紧张而期待,每一发子弹的发射都像是一次心跳。结果只有3发子弹没有击发,哑弹率仅0.3%,远低于之前5%的水平。这一结果就像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照亮了军工生产的未来。
当天下午,第一批5000发新复装子弹被小心翼翼地送到了前线一营。一营营长王铁柱双手颤抖地拿着这些子弹,仿佛捧着无价之宝,他当场就让战士们进行射击训练。靶场上,枪声此起彼伏,当看到战士们用新子弹轻松命中400米外的目标,而且没有出现一颗哑弹时,王铁柱那粗犷的脸上满是激动,他立刻拨通作坊的电话,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激:“李铮同志,你们生产的这子弹太给力了!战士们都说,有了这子弹,咱们跟小鬼子打仗更有底气了!这就像给我们每个战士都增添了一份胜利的保障!”
然而,李铮并没有沉浸在暂时的喜悦中。他深知,随着日军扫荡的日益临近,前线对弹药的需求就像干涸的土地对甘霖的渴望,会越来越大。他迅速召集所有工人,在作坊里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作坊里,灯光昏黄,但工人们的眼神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李铮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从今天起,咱们实行两班倒,24小时不停生产。子弹复装车间的目标是每天生产2000发,争取在半个月内,给前线各营都配上足够的子弹。这不仅是我们的任务,更是我们对前线战友的承诺,是我们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念支撑。”
会议结束后,作坊里立刻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忙碌起来。复装车间里,工人们熟练地进行着装弹、压底火、封口等工序,他们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流水线般的操作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就像战斗中的各个部队协同作战;原材料仓库里,新运来的铜材和钢材被源源不断地送到各条生产线,这些物资就像新鲜的血液,注入到军工生产的脉络中;就连厨房的炊事员,也主动加班加点,他们忙碌的身影在厨房里穿梭,为夜班的工人准备热乎的饭菜,那热气腾腾的饭菜就像温暖的关怀,为工人们提供着能量和动力。
这天晚上,李铮正在认真检查子弹的生产质量,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就像一位严谨的考官。突然,赵纲匆匆走进来,他的脸色凝重得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仿佛压着一座沉重的大山:“李铮,有个坏消息。地下党传来情报,日军特工队可能已经像嗅觉敏锐的猎犬一样,盯上咱们的军工生产了。他们不仅知道咱们改进了机床和子弹,还知道你是这里的核心人物,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成为了他们攻击的目标。”
李铮心里一沉,仿佛有一块巨石压在了心头。他立刻走到窗边,看着作坊里忙碌的身影,那些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坚定,又想起白天试射子弹时战士们兴奋的表情,那表情就像胜利的曙光,让他充满了力量。他握紧拳头,指节泛白,对赵纲说:“不管小鬼子想干什么,咱们都不能停下生产。这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我们不能退缩。这样,你马上安排人加强作坊的警戒,让我们的作坊成为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再给我找几个可靠的同志,咱们得制定一个保密方案,这个方案就像一道坚固的防线,绝不能让小鬼子的阴谋得逞,不能让我们的希望破灭。”
赵纲点点头,转身去安排警戒工作,他的脚步匆匆,带着坚定的决心。李铮则走到复装车间,看着工人们专注的眼神,那眼神中透着坚定、执着和对胜利的渴望。他大声说:“同志们,小鬼子想破坏咱们的生产,想让前线的同志手里没有武器,让我们的战士在战场上赤手空拳。但咱们偏不让他们得逞!咱们多生产一颗子弹,前线的同志就多一分胜算,就像为我们的胜利天平增加一颗砝码;咱们多复装一发弹药,就能多消灭一个鬼子,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多带来一份安宁!”
工人们齐声响应,那声音如雷鸣般在车间里回荡,车间里的机器声变得更加响亮,仿佛在为这场战斗加油助威。夜色渐深,作坊里的灯火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在黑暗中闪烁,照亮了黑暗的山谷,也照亮了八路军抗击日寇的希望之路。那灯火就像希望的灯塔,指引着胜利的方向。而此时,在几十公里外的日军据点里,山本一木正拿着特工传回的情报,嘴角勾起一抹阴冷的笑容,那笑容就像黑暗中的一抹阴影,一场针对军工作坊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如同一张黑暗的网,正向军工作坊笼罩而来,但军工作坊的勇士们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这场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