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过后,天气一日热过一日。阳光变得白炽,明晃晃地炙烤着大地。幸而桃源村树木葱茏,溪流环绕,比别处多了几分清凉。合作社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此时已是枝繁叶茂,撑开一把巨大的绿伞,投下浓得化不开的荫凉。知了藏在密叶间,不知疲倦地嘶鸣着,更添了几分夏日的慵懒与燥热。
药田里,药材进入了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林下参的花序已然绽放,一簇簇淡绿色的小花,像撑开的小伞,在绿叶间若隐若现。黄精和玉竹也开花了,串串铃铛状的小花,或白或绿,羞答答地垂着头,散发出清雅的香气。田间管理更加繁忙,除草、培土、防治病虫害,一样都不能松懈。社员们戴着草帽,汗水浸透了衣衫,但看着长势喜人的药材,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然而,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成长中的烦恼”也开始显现,就像这夏日的树木,在提供荫凉的同时,也难免有枝叶过于茂密、需要修剪整理的困扰。
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是“桃源居”民宿。名声传开后,前来预约体验的客人络绎不绝,电话从早响到晚。现有的几间客房早已爆满,预约排到了两个月后。巧婶和负责接待的几位妇女忙得脚不沾地,既要保证服务质量,又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明显有些力不从心。
“晚晚,这样下去不行啊,”巧婶趁着午休,找到林晚,擦着额头的汗,“客人多了是好事,可咱们人手就这些,又要打扫房间,又要准备药膳,还要带客人认药、讲解,实在忙不过来。昨天就有客人抱怨,说想多问问草药的事儿,可咱们的人抽不出空仔细说。”
林晚看着巧婶疲惫的神色,心里明白,单纯依靠热情和原有的人员结构,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了。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团队建设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联合社的规模扩大后,管理上的挑战也日益突出。清溪村和柳林村的药材陆续进入采收期,运输、验收、加工、结算的环节增多,账目往来更加复杂。虽然聘请了兼职会计,但福伯和林晚依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协调和核对,时常感到精力分散,效率有待提高。
这天下午,林晚、福伯、陆子川三人坐在老槐树下,开着一个小会。树荫清凉,但讨论的话题却有些沉重。
“咱们现在是摊子铺开了,问题也跟着来了。”福伯摇着蒲扇,眉头微蹙,“民宿接待不过来,联合社的账目也越来越杂,光靠咱们几个老家伙和晚丫头你盯着,不是长久之计。”
陆子川点头表示同意:“确实需要引入更专业的管理了。我建议,第一,尽快为‘桃源居’招聘一名专职的民宿管家,负责日常运营、客户服务和人员培训。第二,联合社需要设立一个常设的办公室,聘请一名全职的财务和行政人员,把日常事务性工作规范起来,解放你们的精力。”
林晚沉吟片刻,说道:“陆大哥的建议很对。专业化是必由之路。不过,用人得慎重,尤其是关键岗位。人选不仅要业务能力强,更重要的是认同咱们的理念,能融入咱们这个集体。我们可以先从内部挖掘培养,比如看看水生他们几个年轻人里有没有合适的苗子,同时也可以对外招聘,但要把好关。”
“内部培养好!”福伯首先赞同,“用自己人,知根知底,放心!水生那小子机灵,也肯学,可以让他先跟着陆先生学学管理,跑跑外联。”
“至于民宿管家,”林晚转向巧婶,“巧婶,您经验丰富,看人准,招聘的事您也多把把关。咱们要找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经理,而是能带着大家一起干、把客人当亲人的贴心人。”
事情有了方向,大家的心定了不少。夏日的午后,依然炎热,但老槐树的浓荫下,一丝清凉的风吹过,带来了远处药田的花香。问题虽然存在,但找到了解决的方向,就像给过于茂密的树木进行了疏枝,反而让人看到了更健康生长的可能。
林晚知道,从依靠人情和自觉的“能人治理”,过渡到依靠制度和专业人才的“规范治理”,是联合社发展路上必须跨越的一道坎。这个过程可能会有阵痛,但唯有如此,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夏木阴阴,生机勃勃,却也需适时修剪,方能亭亭如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