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厂订单的成功交付和可观的分红,像一阵强劲的春风,彻底吹散了之前冰雹灾害带来的阴霾,也让“桃源印记”的名声在十里八乡迅速传开。桃源村合作社的门槛,几乎要被踏破了。
每天,都有来自本村或邻村的村民找上门来,热情高涨地要求加入合作社,或者咨询承包土地种药材的事宜。合作社那间小小的办公室,从早到晚都挤满了人,空气中弥漫着旱烟味、汗味和急切期盼的询问声。
“林秘书长,我家后山那五亩林地,能改种黄精不?”
“福伯,明年合作社还扩不扩股?我砸锅卖铁也要入一股!”
“张技术员,您给看看,我这块地的土样,适合种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热情”,林晚、福伯和张维在欣喜之余,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机会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
晚上,合作社理事会关起门来开会,烟雾缭绕,气氛严肃。
“这是好事,说明咱们的路子走通了,大家看到了盼头。”福伯吧嗒着旱烟,眉头却锁着,“可这人、地一下子涌过来,咱们接不接得住?种多了,技术指导跟不上,管理乱了套,品质下去了,牌子可就砸了。”
周支书点头附和:“是啊,人心是热的,但地是冷的。不是所有地都适合种药,也不能一窝蜂都种一样的。得有个章程。”
张维推了推眼镜,面前摊开着桃源溪流域的地图和一些土壤检测数据:“盲目扩张是行业大忌。我们必须坚持‘适地适种’的原则。我的建议是,第一步,对新申请加入的土地进行严格筛查,土壤、水源、光照条件不达标的,坚决不能种。第二步,根据筛查结果和市场需求,制定科学的轮作和区域布局规划,避免单一品种过剩。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必须建立更严格、更标准化的技术培训和品控体系,新社员必须经过系统培训并考核通过,才能获得‘桃源印记’的生产许可。”
“张技术员说得在理。”林晚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众人,“咱们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扩张是必然的,但必须是高质量的扩张。我提议,立即成立一个‘发展规划小组’,由张维牵头,福伯和周支书、赵大姐协助,尽快拿出一个未来三年的详细发展规划,包括土地资源评估、品种结构优化、技术培训体系、质量追溯系统,以及风险防控机制。”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会议结束,夜已深。林晚独自走到院子里,仰望星空。夏末的夜空,繁星璀璨,深邃而广阔。成功的喜悦渐渐沉淀,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那是一种面对广阔天地的敬畏,和引领更多人走向富裕的责任感。
她知道,接下来的路,不再是带着几十户乡亲摸索前行,而是要在更复杂的局面中,平衡发展与质量、速度与可持续、理想与现实。这份“甜蜜的负担”,是对他们第一阶段成功的最大肯定,也是对他们智慧和能力的更大考验。
第二天,合作社门口贴出了一张醒目的告示:《关于稳健推进“桃源印记”产业发展的若干暂行规定》。告示明确提出了“申请-筛查-培训-签约”的准入流程,强调了品质标准和违约责任。同时,宣布成立发展规划小组,公开征集意见和建议。
告示前围满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理解,觉得合作社想得长远;也有人着急,怕错过机会。但无论如何,一种更加规范、更有章法的发展氛围,开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形成。
扩张的浪潮已然掀起,桃源村这艘刚刚经受住风浪的小船,正在谨慎而坚定地调整航向,驶向更广阔,也必然更充满风浪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