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考察组离开后,桃源村像是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蓄势待发的干劲。合作的具体意向虽然还需要后续详谈和手续,但希望的火种已经点燃。
林晚没有让这股热情冷却下来。她趁热打铁,在合作社的临时办公室里,召集了福伯、大山叔、巧婶等所有核心成员,还有闻讯赶来的陆子川,开了一个务实而紧凑的会议。
“各位叔伯婶子,陆大哥,”林晚开门见山,眼神明亮而坚定,“专家们的话,大家都听到了。机会就摆在眼前,但机会不会自己变成现实。咱们得立刻行动起来,把专家们的建议,变成咱们桃源村实实在在的变化。”
她拿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上面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她这几天思考的要点。
“当前最紧要的,是三件事。”林晚条理清晰地说道,“第一,是立刻启动‘桃源手作’的规范化生产。巧婶,您之前带着大家试做的‘七白膏’、药浴包反响很好,但不能一直停留在小打小闹。我们需要一个干净、规范的生产环境,明确的生产流程和标准。”
巧婶连连点头:“晚晚你说得对!是该有个正经地方了,不然东西再好,也难登大雅之堂。”
“我的想法是,”林晚看向福伯和大山叔,“趁着重建,咱们规划出一块地,先盖几间符合卫生要求的作坊,作为‘桃源手作’的生产基地。同时,请陆大哥帮忙,联系设计简单的包装,并协助我们制定基础的产品标准和说明书。”
陆子川立刻应承下来:“没问题!包装设计和基础文案包在我身上。我认识做质检的朋友,也可以请他们帮忙参考制定简单的企业标准。”
“第二件事,”林晚笔尖移到下一行,“是关于药材加工厂的初步筹划。建厂是大事,投资大,周期长,但不能等。我们可以分步走。第一步,先利用现有条件,把最基础的净选、切片、烘干、包装做起来,把初级加工品做好。李教授答应帮我们联系小型设备,张教授也愿意指导炮制工艺。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先把技术学到手,把队伍拉起来。”
福伯捻着胡须,沉吟道:“是这个理儿。饭要一口一口吃。先把初级加工搞扎实,有了经验和积累,再图更大的发展。”
“第三件事,也是最长远的一件事,”林晚的声音沉稳下来,目光扫过众人,“就是王博士提到的联合治水规划。这件事,光靠我们一个村的力量不够,需要联合下游几个村子,更需要上级的支持。我的想法是,由合作社牵头,联合各村,先成立一个‘桃源溪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协会’,把声势造起来,然后聘请王博士他们团队做前期调研,形成一份扎实的可行性报告,再正式向县里、市里申报项目。”
这个提议让在座的人都感到振奋,也感到责任重大。治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一旦做成,将彻底改变沿岸村庄靠天吃饭的命运。
“晚丫头,你这三步棋,步步都踩在点子上!”福伯一拍大腿,脸上满是赞许和决心,“咱们就按你说的办!需要干啥,你只管分配!”
“对!晚晚,我们都听你的!”大山叔和巧婶也异口同声。
会议结束后,桃源村这台机器以更高的效率运转起来。巧婶带着妇女们开始严格按照新的卫生要求整理现有的手工作坊,并着手设计更规范的生产流程。福伯和大山叔则开始物色建造新作坊的合适地块,并组织人力准备建材。陆子川也立刻行动起来,联系设计和质检资源。
林晚自己则更加忙碌。她白天要协调各项重建和准备工作,晚上还要熬夜查阅资料,学习简单的项目管理和财务知识,为即将到来的更深层次的合作做准备。她还抽空去了下游几个村子,找相熟的村干部沟通联合治水的想法,初步得到了积极的响应。
墨兰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既心疼又骄傲。她不再只是给女儿打下手,而是主动承担起了更多合作社内部的管理和文书工作,用自己的经验和细心,为林晚分担压力。
日子在忙碌中飞逝,田里的新绿渐渐连成片,被冲毁的房屋也立起了新的框架。希望的种子一旦播下,便在辛勤的浇灌下,悄然生根发芽。桃源村的未来蓝图,正在这片充满韧性的土地上,一笔一画,逐渐变得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