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的药材源源不断地从田间运回合作社的加工车间。车间里热气腾腾,人声鼎沸,空气中弥漫着浓郁得化不开的药香,混合着新鲜植物汁液和水汽的味道。
板蓝根切片后,进入了最关键的环节——烘干。火候的把握,直接决定了药材的色泽、药效和保存期限。烘得太急,外焦里生,药效受损;烘得太慢,容易霉变,前功尽弃。
张维守在烘干机旁,寸步不离。他手里拿着温度计和湿度计,眼睛紧盯着仪表盘上的数字,不时俯身观察烘干架上药片的颜色和状态。
“温度控制在60到65度之间,不能高!”他反复叮嘱负责烧火添煤的大山叔,“湿度要逐步降低,不能一下子抽得太干。”
大山叔紧张得额头冒汗,小心翼翼地根据张维的指令调整着风门和炉火,生怕一不小心坏了大事。
另一边,荆芥的阴干同样考验耐心。巧婶带着妇女们将采收来的荆芥均匀地摊铺在通风阴凉的架子上,厚度、间距都有严格讲究。她们需要不时翻动,确保每一处都能均匀干燥,避免局部积热或受潮。
“这活儿急不得,”巧婶一边熟练地翻动着荆芥,一边对身边的年轻姑娘说,“就像炖汤,火候到了,味道才正。咱们这药,也得慢慢‘养’干,才能保住香气和药性。”
林晚穿梭在车间里,协调着各个环节。她看到张维紧绷的侧脸,也看到巧婶等人额角的细汗,心知加工环节的压力丝毫不比采收小。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让田间的辛苦付诸东流。
下午,天气突变。原本晴朗的天空,不知何时聚起了乌云,闷雷滚滚,眼看一场急雨就要来临。
“不好!晒场!”水生最先反应过来,指着窗外合作社大院里的晒场惊呼。晒场上还晒着一些昨天采收、准备用传统日晒法处理的药材试验品。
车间里顿时一阵忙乱。林晚立刻组织人手冲向晒场,大家七手八脚地抢收竹席上的药材。豆大的雨点已经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人们顶着雨,以最快的速度将药材收回车间。尽管行动迅速,但还是有一部分药材被雨水淋湿了。
“淋了雨的药材必须单独存放,优先处理,防止霉变!”张维检查着被淋湿的药片,眉头紧锁,“烘干机容量有限,得调整烘干顺序。”
这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打乱了原有的加工计划,也给车间带来了额外的压力。被淋湿的药材需要立刻处理,而正常的烘干流程又不能停。车间里的人员不得不重新分工,一部分人继续负责正常的烘干和阴干,另一部分人则紧急处理受潮的药材,车间里更加忙碌,气氛也更加紧张。
夜幕降临,车间里灯火通明,烘干机轰鸣不息。人们轮流值守,确保机器正常运转。张维更是彻夜未眠,时刻监测着烘干数据。林晚陪在旁边,给他递水,偶尔交流几句,更多的是沉默的陪伴。窗外,雨还在下,敲打着屋檐,仿佛在提醒着自然无常的威力。
直到天边泛起微光,第一批板蓝根干片终于出炉。张维取出一把,仔细查看:片形完整,颜色黄白相间,质地酥脆,用手一掰即断,断面有明显的菊花心纹理,散发出纯正的药香。
“成功了!”张维长舒一口气,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终于露出了笑意,“干燥度、色泽、气味都达到了优等品标准!”
这个消息像一阵春风,吹散了车间里积攒了一夜的疲惫和焦虑。大家围过来,传看着这来之不易的成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林晚拿起一片干药,放在鼻尖轻嗅,那醇厚的香气让她心安。她看着眼前这些疲惫却充满成就感的伙伴,看着车间里堆积的等待加工的药材,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续的筛选、分级、包装、储存,每一步都依然充满挑战。
但这第一步的成功,无疑给所有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火候的奥秘,在于耐心与精准。而他们,正在一步步掌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