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杰侧身让开,露出设备旁的参数面板,上面跳动的“套刻精度±0.003微米”“良率72%”等数据格外醒目。
“我们通过自研的激光校准算法,将套刻精度压到±0.003微米,比行业标准提高近一半;
光刻胶是直接从国外进口的,我们自己的实验室刚起步,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拿出成品;良率目前稳定在72%,后续优化后还能再提5到8个百分点。”
沈院士俯身盯着面板上的数据流,手指无意识地跟着数据跳动的节奏轻叩桌面。
当看到“晶圆传送臂定位误差小于0.002微米”的标注时,他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撼:“你们连机械臂的动态补偿都搞定了?这可是多重曝光的核心难点,国外厂商花了三年才突破这个瓶颈!”
“是楚总提供的技术框架,恒川机械来人调试的。”王世杰语气带着几分自豪,“现在传送臂每完成一次曝光定位,系统都会自动校准机械误差,比人工调试精准多了。”
沈院士顺着王世杰的指引看向设备后方,那里堆放着几叠厚厚的测试报告,封面上“45nm存储芯片电学性能测试”的标题格外刺眼。
他随手抽出一份,快速翻到核心参数页。“数据存取速度120mb\/s”、“静态功耗5微安”、“循环寿命10万次”,每一项指标都追上了国际主流45nm存储芯片水准。
“这……这简直是跨越式突破!”沈院士合上报告,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有了这套技术,咱们国内的45nm芯片生产就不用再看ASmL的脸色了!
对了,你们后续打算怎么推进?是先扩产还是继续优化工艺?”
王世杰轻轻摇头,“以我们目前的状况,很难在海外买到第二台65纳米光刻机,扩展是不可能了。
至于优化工艺,意义也不大,65纳米光刻机生产45纳米芯片已经是极限,不可能再生产更先进的制程了。
按照楚总的规划,我们下个月会拆解这台65纳米光刻机,研究其内部结构!”
”拆解?”沈院士握着报告的手猛地一紧,纸张边缘被捏出明显褶皱。“这台设备刚完成调试,正是验证工艺、积累数据的关键时期,现在拆解是不是太冒险了?”
在他看来,65nm光刻机是国内稀缺的先进设备,哪怕暂时无法扩产,也该优先用于芯片生产,为国内产业链提供45nm制程支持,而非急于拆解研究。
毕竟拆解过程中一旦出现硬件损伤,想要在国内修复难如登天。
真到那个时候,别说45纳米芯片了,恐怕连65纳米芯片都无法生产。
王世杰却是不以为意,“王院士,以我们公司目前的状况,即便能生产45纳米芯片,也不会有多少订单。
即便有订单,我们也无法采购那么多生产原材料。也正因如此,楚总才让我们在验证完技术后,开始拆解65纳米光刻机,了解内部结构,为零部件国产化做准备!”
深蓝半导体即便获得生产45纳米制程芯片的能力,那些芯片设计公司也不会轻易抛弃合作伙伴,将订单给他们。
更何况,深蓝半导体与因特尔,台机电等公司有矛盾,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芯片设计公司拒绝与深蓝半导体的合作。
当然,真正让王世杰对拆解65纳米光刻机一点反对意见都没有的原因,是女娲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关键因素。
女娲系统在各种扫描设备的配合下,光刻机拆解过程几乎不会有任何意外。这一点,已经在拆解250纳米光刻机时验证过。
沈院士叹了一口气,王世杰的话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他对“短期产能突破”的期待。
前段时间,深蓝半导体被国内外供应商卡原材料的事情,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他自然也有所耳闻。
国内的那些原材料,他还可以私底下牵线搭桥,但涉及到国外供应商,他也没有什么办法。
“这些材料,确实是绕不开的坎。”沈院士叹了口气,目光重新落回65nm光刻机上,语气带着几分怅然。
“可这台设备毕竟是国内目前最先进制程设备之一,拆解过程中要是出了差错,想要再找到替代设备,难如登天。”
王世杰看出沈院士的担忧,轻声安慰道:“沈院士放心,拆解前我们会完整记录设备结构,每一个零部件的安装位置、接线方式都会存档。
而且张北光团队已经拆解过250nm光刻机,有成熟的流程,不会出纰漏。”
他顿了顿,补充道:“拆解过程还会全程录像,同步上传到行星二号超算备份。哪怕某个部件出现损坏,也能根据扫描数据逆向复刻,不会影响后续复原光刻机。”
沈院士仍有顾虑:“逆向复刻谈何容易?像光学镜头、伺服电机这些核心部件,国内厂商的工艺还达不到原机水准,一旦损坏,恐怕还是要依赖进口。你们复刻过250纳米光刻机,应该更明白其中的难度!”
在他看来,以龙国目前的工业体系,很难复刻高端光刻机的核心部件。
王世杰却是语气坚定,“只有摸清每个部件的设计原理,才能推动国内供应商突破技术壁垒。
我们去年拆解的250纳米光刻机,已经完全吃透内部构造。按照计划,我们用国产部件复刻的250纳米光刻机,再有两个月就可以下线了。”
沈院士握着报告的手微微一松,眼中的担忧被难以置信取代:“两个月?用国产部件复刻250纳米光刻机?”
他深耕半导体领域数十年,太清楚高端设备国产化的难度。
250纳米光刻机虽非顶尖制程,但核心部件如精密导轨、伺服电机、光学镜头,长期依赖国外进口,国内厂商连逆向测绘都困难,更别提复刻组装。
去年王世杰通过他联系了很多厂商,当时他还以为双方应该是共同研究光刻机的某一种结构。
现在看来,当时就是复刻250纳米光刻机的某一种核心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