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大臣各执一词,引经据典,分析利弊,都坚持着自己的看法,不肯轻易让步。扶苏试图反驳,引用的多是儒家仁政便民的理念,在具体操作和风险防范上,显然不如李斯等人老辣。议事殿内一时争论不休,气氛显得有些凝滞。
嬴政始终沉默着,如同风暴中心的平静风眼。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争执的臣子,最后落在了自己的长子扶苏身上。看着扶苏那因急切而微微泛红的脸颊,以及眼神中那份未经过多世事打磨的、略带“天真”的热情,嬴政心中几不可察地叹了口气。扶苏仁厚,心系百姓,是其优点,但过于理想,缺乏对人性之恶与世事之艰的深刻洞察,易被表象所惑,亦难堪真正的铁腕统治。帝国未来的掌舵者,仅有仁心是远远不够的。
他的视线继而转向了李斯。精明干练,实务能力极强,对新政的理解和推行能力毋庸置疑。但他同样权欲甚重,心思缜密,有时为了达到目的,手段会显得过于严苛,与自己这长子的政见可说是南辕北辙。
一个需要历练、稍显天真的储君;一个能力卓着、却需有所制衡的权相。
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骤然照亮了嬴政的脑海。他目光定格在李斯身上,静静地看了他几秒钟。他的嘴角,极其轻微地向上牵动了一下,勾勒出一抹转瞬即逝、含义不明的笑意。那笑容极淡,却带着一种洞悉一切、掌控全局的深沉,以及一丝……近乎恶作剧般的考量。
恰在此时,殿内的争论声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而渐渐地低了下去,最终归于一种略显尴尬的沉默。所有人都意识到,最终的决定权,只在御座之上那人一念之间。
而李斯,恰好捕捉到了陛下落在他身上那意味深长的目光,以及那抹让他心头骤然一紧的、不明所以的笑。李斯是何等精明的人物,陛下这笑容,绝非赞许,更非寻常,那里面似乎包含了太多他一时无法解读的信息——审视?考验?还是……某种他不敢深想的安排?
一股莫名的心慌感攫住了李斯。他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来打破这令人不安的沉寂,或是试探陛下的意图,但喉头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最终只是微微动了动嘴唇,什么声音也没发出来。帝心难测,尤其是在陛下露出这种神情的时候。
嬴政并没有让这沉默持续太久,也丝毫没有解释自己那抹笑意缘由的意思。他缓缓开口,声音平稳而充满权威,打破了殿内的凝滞:
“诸卿所言,朕已悉知。”
他先是肯定了各方思虑的合理性:“治粟内史稳重,冯劫严谨,李斯周全,皆是为国思虑,朕心甚慰。扶苏心念百姓,急于推广,其情可嘉。”
一番看似平衡的点评后,他话锋陡然一转,如同利剑出鞘:“然,钱庄之设,关乎国本,总号既已成功,各郡分号之推行,亦不容有失,更不容拖延。”
他的目光再次落回李斯身上,语气平淡,却带着千钧之力:“此事,千头万绪,非能臣干吏不可统筹。李斯。”
李斯心头一跳,立刻出列躬身:“臣在。”
“朕思虑再三,觉得此事,交由爱卿你全权负责,最为妥当。”嬴政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由你总揽分号选址、律法完善、人员调配、与各郡协调之一应事宜。长公子扶苏,从旁协助,历练实务。”
此话一出,满殿皆静。
李斯猛然抬头,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甚至忘了维持臣子应有的礼仪。他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陛下让他,和长公子扶苏,共同负责此事?谁主谁辅,一目了然!可他与扶苏,政见素来不合,朝野皆知。扶苏推崇仁政、宽刑省法,多次在公开场合对他的某些严苛政策表示异议。而他,亦认为扶苏过于迂阔,不堪重任。两人在朝堂之上,虽未至针锋相对,但理念冲突显而易见。
陛下此举,是何用意?是试探?是制衡?还是……有意借此机会,让他与长公子……李斯心念电转,无数个念头闪过,却只觉得背后冷汗涔涔。这绝非一份美差,而是一个烫手山芋,一个弄不好,不仅分号推行不利,更会将他置于与长公子直接冲突的尴尬境地,甚至可能引来不必要的猜忌!
扶苏也明显愣了一下,他看向嬴政,又看看脸色变幻不定的李斯,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保持了沉默,只是眉头微微蹙起,显然也对父皇的这个决定感到意外和些许不解。
嬴政将两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却并不解释,只是淡淡道:“李卿能力,朕深知。扶苏亦需多加历练。你二人需精诚合作,若有疑难,可随时入宫奏对。此事,便这么定了。”
他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一锤定音的决断。
“臣……领旨。”李斯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艰难地躬身领命。他知道,圣意已决,再无转圜余地。此刻他心中五味杂陈,有被委以重任的些许荣宠,有对任务艰难的预判,更有与扶苏合作的深深忧虑和那挥之不去的、对陛下真实意图的揣测与心慌。
“儿臣领旨。”扶苏也躬身应道,声音略显沉闷。
嬴政点了点头,不再多言,仿佛只是下达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指令。然而,殿中所有人都明白,陛下这一手安排,绝非表面看来那么简单。这不仅仅关乎钱庄分号的推行,更似乎在下一盘更大的棋。而这盘棋中,李斯与长公子扶苏,都被赋予了新的、耐人寻味的位置。
朝会散去,李斯步履略显沉重地走出大殿,阳光照在他身上,却驱不散心头那团疑云。他与扶苏的合作,陛下的深意,究竟何在?这一切,都成为了悬在他心头,亟待解开的谜题。
空旷的大殿内,只剩下嬴政一人。他缓缓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疆域图前,目光幽深。让李斯与扶苏共事,绝非一时兴起。李斯有能力,但需敲打,需让他明白,无论他权位多高,终究是臣子,帝国的未来,在扶苏身上。而扶苏,也需要在李斯这样的能臣、同时也是“对手”的磨砺下,更快地成长,学会如何驾驭群臣,如何在坚持理念的同时,也不乏务实的手段。
这是一步险棋,却也是一步必要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