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花园的风忽然转了向,带着太液池的水汽拂过脸颊,凉丝丝的,吹散了些许沉闷。李世民走到池边,俯身拨弄了一下荷叶,水珠顺着叶尖滚落,滴在水面上,荡开一圈圈涟漪。他望着远处禁苑的方向,那里的宫殿顶覆着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金辉,像一头蛰伏的巨兽。
沉默了片刻,李世民才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疲惫:“承乾最近在东宫做得怎么样?听说他新纳了个侧妃,是吏部侍郎的女儿?”
李杰心中一动,没想到李世民会突然说起太子李承乾。他斟酌着词句,尽量让语气听起来中立:“臣与东宫往来不多,只是偶尔听闻太子殿下在东宫研究《礼记》,还请了大儒孔颖达为他讲经,颇有心得。至于纳侧妃之事,臣也是今日才从陛下口中得知。”
李世民轻笑一声,那笑声里带着几分复杂,像掺了蜜的黄连:“研究《礼记》?他怕是把心思都用到别的地方去了。”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李杰身上,带着审视,“前几日,王德仁来求朕,说东宫想在洛阳的胡椒工坊参股,还说你没答应?”
李杰心中一紧,果然还是绕到了东宫头上。他如实答道:“回陛下,王德仁确有提及,但胡椒工坊是朝廷产业,关乎国计民生,按规矩不应允许私人参股,臣便婉言谢绝了。”
“你做得对。” 李世民点点头,语气却没什么笑意,“承乾这孩子,自小在东宫长大,锦衣玉食,没见过民间疾苦,总觉得什么都该是他的。性子是急了些,有时也会犯些糊涂,去年还因为户部没给他加东宫份例,闹到朕面前来。”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但终究是朕的长子,是大唐的太子,是未来的储君。这一点,你要记清楚。”
李杰低着头,看着石凳上细密的纹路,不敢接话。他知道,李世民这是在敲打他,让他不要因为之前与东宫的不快,就对李承乾心存芥蒂,更不要卷入储位之争。李承乾再不堪,也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这是朝廷的根基,容不得动摇。
“你在司农寺做得很好。” 李世民的声音缓和了些,像雨后初晴的阳光,“推广胡椒种植,让关中农户增收三成;改良贞观犁,让耕作效率提高一半;还有那‘堆肥法’,解决了肥料不足的难题。这些,朕都看在眼里,朝臣们也都看在眼里。”
他走到李杰面前,负手而立:“但你要记住,你的职责是农桑之事,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不是朝堂争斗。东宫的事,有朕在,自有处置的法子,你不要掺和进去,明白吗?”
“臣明白。” 李杰躬身道,态度恭敬而坚定,“臣自始至终,只想将农技推广开来,让大唐的土地多产粮食,让百姓能安居乐业,绝无半点掺和朝堂争斗的心思。东宫之事,臣会恪守本分,绝不妄议,更不插手。”
李世民盯着他看了片刻,见他眼神坦荡,没有丝毫闪躲,才满意地点点头:“朕相信你。你是个实干的人,不像有些官员,整天就知道勾心斗角。” 他指着禁苑旁边的一片空地,那里长满了齐腰深的杂草,却能看出地势平坦,离司农寺不远,“你看那片地,约莫有百亩,土壤是关中最好的黑土,旁边就是漕渠,取水也方便。朕打算把它划给你,建一个‘农具改良坊’。”
李杰心中一喜,那片地他早就注意到了。上个月去禁苑查看皇家农田时,他特意绕过去看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旁边的漕渠水量稳定,确实是建工坊的绝佳之地。他强压着心头的激动,起身躬身:“谢陛下隆恩!”
“你不用谢朕。” 李世民摆摆手,“朕听说你一直在研究新的犁具,说是比之前的贞观犁还要省力,深耕能达五寸,适合多种土壤。建这个改良坊,就是让你能心无旁骛地钻研农具。需要什么工匠,尽管去工部挑;需要什么材料,铁、木、铜,跟户部说一声,他们会优先供应。”
“臣一定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李杰激动地说道,声音都带着些微颤。他知道,这不仅是李世民对他的肯定,更是对他的期许。有了这个农具改良坊,他就能把农科院的那些技术 —— 曲辕犁的升级版、播种机的雏形、甚至简单的脱粒机 —— 都一一变成现实。
李世民看着他兴奋的样子,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像冬日里融化的冰雪:“朕等着你拿出更好的农具来。大唐的繁荣,离不开百姓的温饱,而百姓的温饱,就靠你们这些懂农桑、肯实干的人了。” 他拍了拍李杰的后背,力道不轻不重,“好好干,别让朕失望。”
“臣定当全力以赴,为陛下分忧,为大唐百姓谋福!” 李杰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御花园里。
“好了,你回去吧。” 李世民挥挥手,转身重新坐回沉香木榻上,拿起玉盘里的葡萄,“抓紧时间把改良坊建起来,朕等着你的好消息。”
“臣告退。” 李杰躬身行礼,转身缓缓退出御花园。
走在铺着青石板的甬道上,李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刚才的召见像一场过山车,先是被质问与武媚娘的关系,心头揪紧;接着又被告诫不要掺和东宫之事,如履薄冰;最后却得到了建农具改良坊的恩赐,峰回路转。
他知道,李世民今天的敲打,看似严厉,实则是一种保护。提醒他与武媚娘保持距离,是怕他被后宫牵连;告诫他远离东宫纷争,是希望他能专注于农桑主业;而划给他百亩地建改良坊,则是对他最大的支持和肯定。这位帝王,心思深沉,手段高明,既让他感受到了威严,又让他体会到了器重。
李杰回头望了一眼,李世民依旧坐在沉香木榻上,望着太液池的方向,夕阳的金辉洒在他身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带着一种孤家寡人的落寞。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也更明确了 —— 专注于农技,远离纷争,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这个时代创造价值。
回到司农寺时,天已经擦黑了。老李和老张正在库房核对胡椒种子的数量,见他回来,连忙迎了上来。“大人,您可回来了,今天去宫里这么久,出什么事了?” 老李手里还拿着账本,脸上满是担忧。
李杰把李世民划地建农具改良坊的事一说,两人顿时喜上眉梢,眼睛都亮了。
“大人,这真是天大的好事啊!” 老李激动地把账本往桌上一拍,“有了专门的改良坊,咱们就能把那些新想法都变成真家伙了!上次您说的那个能同时播种的机子,还有能自动脱粒的架子,都能做出来了!”
“是啊是啊,” 老张也搓着手,满脸兴奋,“我这就去联系铁匠铺和木匠坊,让他们准备着,明天一早就去看地!”
“不急。” 李杰笑着摆摆手,走到案前,铺开一张巨大的宣纸,“我们先好好规划一下,怎么建才能最合理,最方便研究和试验。” 他拿起炭笔,在纸上画出草图,“这里建一个锻造车间,分熔炉区、打铁区、淬火区,用来打造农具的铁制零部件;那边建一个木工车间,放刨子、凿子、锯子,做犁架、木柄这些;还有这里,建一个试验车间,地面铺石板,方便测试新农具的性能,旁边再挖几块试验田,种上不同的作物,测试农具在各种土壤和作物上的效果……”
老李和老张凑在旁边,看着李杰笔下的草图一点点变得清晰,不时提出自己的建议。“锻造车间得离木工车间远点,火星子怕烧着木头。”“试验田得分块种,谷子、麦子、豆子都得有,这样测试才准。”“仓库得建在高台上,免得下雨天进水,坏了那些铁器。”
李杰听着他们的建议,不时在草图上修改,炭笔在宣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窗外的天色越来越暗,老李点燃了油灯,昏黄的灯光照亮了三人专注的脸庞。
“还有,得建个晾晒场。” 李杰忽然想起什么,在草图一角画了个长方形,“新做的农具得在太阳底下晒晒,去除潮气,不然容易生锈。尤其是犁铧这些铁家伙,保养不好可不行。”
老张点头附和:“大人说得是。我以前在铁匠铺当学徒时,师傅就常说,铁器跟人一样,得好好伺候着,才能用得久。”
老李则看着草图上的锻造车间,眉头微皱:“熔炉得用耐火砖,不然烧不了几次就塌了。还有风箱,得多备几个,保证火力够旺,打铁才能打得匀。”
“这些都得记下来。” 李杰找来纸笔,把需要的材料一一列出,“耐火砖、生铁、木炭、硬木、麻绳…… 明天让老张去工部申领,顺便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工匠。”
“好嘞!” 老张接过清单,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怀里,仿佛那不是一张纸,而是沉甸甸的责任。
夜色渐深,司农寺的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这间屋子还亮着灯。三人讨论得热火朝天,完全忘了时间,直到肚子饿得咕咕叫,才想起还没吃晚饭。
“都怪我,一聊起来就忘了时辰。” 李杰笑着合上草图,“老李,你去厨房看看还有没有剩饭,简单对付一口就行。”
老李应声而去,很快端来三碗糙米饭和一碟咸菜。三人围坐在桌前,就着油灯吃饭,糙米饭有些硬,咸菜也有些咸,但他们吃得格外香。
“等改良坊建起来,咱们就请个厨子,让他给咱们做胡椒炖肉,好好改善改善伙食。” 老张嘴里塞满了米饭,含糊不清地说。
“还胡椒炖肉呢,先把工坊建起来再说。” 老李白了他一眼,却也忍不住笑了,“到时候让陛下也来看看咱们的成果,说不定还能赏咱们些好酒。”
李杰看着他们憧憬的样子,心里暖暖的。他知道,有这样一群踏实肯干的人在身边,再难的事也能做成。
吃完饭,老李和老张拿着草图回去了,说是要再琢磨琢磨,看看还有没有遗漏的地方。李杰独自留在屋里,看着桌上的草图,心里感慨万千。
这百亩地,不仅仅是一个农具改良坊,更是他实现理想的舞台。他想起农科院里那些先进的农具,想起现代社会机械化耕作的场景,心里充满了期待。或许用不了多久,大唐的田野上,也能看到类似的景象。
他拿起草图,又仔细看了一遍,确定没有大的疏漏后,才吹灭油灯,回房休息。躺在床上,他却没有丝毫睡意,脑子里全是改良坊的样子,想着该如何把农科院的技术更好地运用到实际中,让新农具更适合大唐的土壤和作物。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老张就背着包袱出发了。他要先去工部申领材料,再去城外的铁匠铺和木匠坊看看,能不能找到手艺好的工匠。老李则留在司农寺,整理胡椒工坊的账目,同时安排人去禁苑旁边的空地查看,清理杂草,为开工做准备。
李杰吃过早饭,也带着几个吏员去了那片空地。远远望去,百亩地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杂草长得比人还高。走近了才发现,地里不仅有杂草,还有不少石头和砖块,显然很久没人打理了。
“看来得先清场。” 李杰对身边的吏员说,“找些农户来,一天给他们两升米,让他们把杂草除了,石头捡了。”
吏员应声而去,很快就找来十几个农户。他们拿着镰刀、锄头,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割草的割草,捡石头的捡石头,不一会儿就清理出一大片空地。
李杰站在空地上,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心里充满了干劲。他知道,这里将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是大唐农业革新的起点。
中午时分,老张回来了,脸上带着笑容:“大人,工部那边说材料没问题,过几天就能送过来。工匠也找到了几个,都是老手,铁匠铺的王师傅以前给军队打过兵器,木匠坊的刘师傅做过龙舟,手艺都没得说。”
“太好了。” 李杰高兴地说,“让他们尽快过来,咱们商量着开工。”
接下来的几天,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材料陆续送到,工匠也到位了。李杰和他们一起,根据草图确定了各个车间的位置,打下了地基。
开工那天,李杰特意请了萧瑀来剪彩。萧瑀看到这片忙碌的工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李少卿,老夫就知道你是个干实事的人。这农具改良坊建起来,定能造福百姓啊。”
“全靠陛下支持,还有萧大人和各位同僚的帮忙。” 李杰谦虚地说。
萧瑀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老夫会一直支持你的。”
随着一声 “开工”,工匠们开始忙碌起来。打地基的打地基,砌墙的砌墙,工地上一片繁忙的景象。铁锤敲击的声音、锯子锯木头的声音、工匠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希望的交响曲。
李杰站在工地旁,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但他有信心,在李世民的支持下,在身边这些人的帮助下,一定能把农具改良坊建好,研制出更多更好的农具,让大唐的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他抬头望向皇宫的方向,仿佛能看到李世民坐在御花园的沉香木榻上,正微笑着看着他。他在心里暗暗发誓,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定要让大唐的农业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
工地上的太阳越升越高,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也照亮了大唐农业的未来。李杰深吸一口气,转身走进工地,和工匠们一起忙碌起来。他知道,他的路就在脚下,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