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孙权落马的时候。远在南郡的王韧,正在接见从伏牛山归来的徐庶。
徐庶同王韧见过礼之后,便开始诉说,自己此去伏牛山的经历:
伏牛山深处,薄雾缭绕。徐庶踏着碎石铺成的山路跟在引路小二的身后,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六月的山间已十分闷热,蝉鸣声不绝于耳。
那小二是诸葛亮安排在山外的探子,那酒店也是诸葛亮所开,为的是打探消息,给山中通风报信。
他抬头望了望隐没在云雾中的山谷,那深处便是刘备残军的隐藏之处。
那小二自腰间取下一块玉佩,向着前方,晃动了几下,指着不远处说道:“元直先生,前面就是诸葛先生的住处了。”
徐庶点点头,作揖谢道:“有劳了。”
小二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小人就先告辞了。”
小二离开后,路边忽然出现一人,对徐庶拱手行礼,说道:“先生,请跟随在下进山。”
徐庶一愣,但瞬间就明白过来,这应该是,诸葛亮布置的暗哨。他便跟着此人进入了山谷。
转过几个弯后,山谷里的雾气渐渐稀少,一切都看得清了。就见远处有几排很整齐的房屋,一边的空地上有许多士兵在训练。而山谷深处有许多人在忙碌着打理田地。
徐庶心中感慨万千,临近房屋便听见里面传来琅琅读书声。那声音清亮悦耳,却又带着几分稚气。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徐庶驻足聆听,脸上浮现出会心的微笑。这是《孙子兵法》中的句子,而读书的少年想必就是刘备的遗孤刘禅了。
“阿斗,读书不可只诵其文,不解其意。”诸葛亮温和的声音响起,“‘择人而任势’当作何解?”
少年略作思考,答道:“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会顺应形势来选用人才,而不是强求人才去改变形势。”
“不错。”诸葛亮的声音中带着些许赞许,“那么如今天下大势如何?我们又当如何‘任势’?”
少年似乎被问住了,沉默片刻后老实回答:“先生,这个阿斗答不上来。”
徐庶听到这里,故意踩响脚步,高声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知孔明兄以为然否?”
草庐内的读书声戛然而止。片刻后,竹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个身材修长的男子出现在门口。他头戴纶巾,手持折扇,面容清癯,双目如炬,正是诸葛亮。
“元直!”诸葛亮脸上露出惊喜之色,“什么风把你吹到这深山老林来了?”
徐庶拱手笑道:“特来向孔明兄讨教天下大势。”
诸葛亮目光一闪,随即侧身让路:“请进。阿斗,去煮茶。”
屋内陈设简朴,却收拾得一尘不染。墙上挂着几幅山水画,书架上整齐排列着竹简和帛书。
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少年正手忙脚乱地准备茶具,见徐庶进来,连忙行礼。
“这位就是刘皇叔的公子吧?”徐庶温和地问道。
少年点头,有些拘谨地回答道:“小子刘禅,见过徐先生。”
徐庶仔细打量刘禅,发现这孩子眉目清秀,眼神清澈,虽不算聪慧过人,却也绝非传言中那般愚钝。
他心中暗想,若得孔明悉心教导,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器。
诸葛亮似乎看出徐庶的心思,笑道:“阿斗天性纯良,只是幼时缺乏教导。这两年来,已大有长进。”
刘禅腼腆地笑了笑,将沏好的茶奉上后,识趣地退到后屋去了。
徐庶端起茶杯,茶香清冽,是上好的山茶。他轻啜一口,开门见山道:“孔明兄隐居于此,可曾关注天下局势?”
诸葛亮摇动羽扇,目光深邃:“亮虽居山林,不敢忘天下。元直此来,必是为楚侯做说客。”
徐庶苦笑道:“果然瞒不过孔明兄。实不相瞒,荆州如今面临重大抉择,主公特派我来请教孔明兄的意见。”
诸葛亮羽扇轻摇,他原以为王韧是想招揽他,却是来问策。以王韧的智慧都弄不明白,那绝对是难题了。他不动声色地道:“愿闻其详。”
徐庶于是将荆州面临的局势娓娓道来——甘宁平定交州,孙权联合曹操来攻,曹操实则欲灭江东,王韧面临联曹灭吴还是联吴抗曹的两难抉择。
“如今曹操派荀攸为使,提出联合灭吴,瓜分江东之议。而就在我来之前,又得到消息,孙权又秘密派顾雍向曹操求和。”徐庶双手一摊,道:“主公特命我来请教孔明兄。”
诸葛亮听完,沉默良久。屋子里只有茶壶中水沸的咕嘟声和刘禅在后屋轻轻的翻书声。
“元直以为,楚侯其人如何?”诸葛亮突然问道,他想听听徐庶对王韧的评价。
徐庶一怔,随即正色道:“主公胸怀天下,礼贤下士,体恤百姓,虽出身不高,却有雄主之姿。”
诸葛亮点点头:“比之孙仲谋如何?”
“孙权守成有余,进取不足,且反复无常。”徐庶直言不讳。
“比之曹孟德又如何?”
徐庶沉吟片刻,道:“曹操雄才大略,但多疑残暴,杀戮过重。主公根基不如曹操,但智慧如渊,且深得民心,胜过曹操。”
诸葛亮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山峦,说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黄巾乱后,群雄并起,民不聊生。如今能一统天下者,不过曹操、孙权、王韧三人而已。”
“三足鼎立,方能制衡。若曹操灭孙权,下一个必是荆州;若楚侯联曹操灭孙权,亦是自取灭亡之道。”
“那依孔明兄之见,主公当如何?”徐庶急切地问。
诸葛亮羽扇轻摇:“救孙权。”
“救孙权?”徐庶愕然,“可孙权屡次背盟……”
“非为救孙权,实为自救。”诸葛亮解释道,“孙权若灭,曹操独大,荆州危矣。不如暗中助孙权抵抗曹操,使二者相持不下,楚侯则可趁机巩固荆州、交州,积蓄力量,待时而动。”
徐庶若有所思:“这与贾文和‘驱虎吞狼’之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诸葛亮微微一笑:“文和之才,亮素来钦佩。不过此计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既不能让曹操速胜,也不能让孙权反败为胜,必须使二者长期相持。”
“具体该如何操作?”徐庶追问。
诸葛亮从案几上取出一张地图,在两人之间展开,说出了自己的建议。
最后诸葛亮又补充道:“最重要的是,要确保长江水道的控制权。甘宁水军精锐,必要时可切断曹操的补给线。”
徐庶连连点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孔明兄此计大妙!我即刻返回荆州,禀报主公。”
诸葛亮却按住徐庶的手:“元直且慢。我还有一言,请转告楚侯。”
徐庶热切地看着诸葛亮道:“孔明请讲。”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诸葛亮神色肃穆,“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
徐庶郑重地点头:“庶必当转达。”
诸葛亮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个锦囊,交给徐庶,郑重说道:“若楚侯面临重大抉择而难以决断时,可打开此锦囊。”
徐庶双手接过,感觉锦囊中似有一块硬物,但不知是何物。他小心地收入怀中,起身告辞。
诸葛亮送徐庶到门外。夕阳西下,山间雾气渐起,远处的山峰如黛。
“孔明兄,”徐庶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道,“你难道真要在此隐居一世?以兄之才……”
诸葛亮望着远山,淡然一笑:“时机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