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疆风波建安二十九年,炎汉王国在相对平静的表象下,进行着两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一场是深入敌国腹地的情报暗战,另一场是海外孤岛上的生存之争。
军师徐庶亲自策划了对阿克苏姆王国的情报渗透。他并未派遣军人,而是精心挑选了几批身份各异的人员作为细作潜入阿克苏姆。
以来自三角洲的库施商人或归附的阿拉伯商人为掩护,携带丝绸、瓷器等奢侈品,沿着红海沿岸或尼罗河—沙漠商路南下,进入阿克苏姆的核心城镇。
他们的任务是观察城市规模、防御、市集物价、军队调动,并尝试接触低层官吏。
选派数名机敏且通晓教义的道士,伪装成寻求知识交流的游方学者,试图进入阿克苏姆的修道院或图书馆,了解其宗教信仰、历史渊源和社会结构。
以传授制陶、冶金技术为名,设法进入阿克苏姆的工匠区,窥探其金属冶炼、武器制造的水平。
这是一项危险而漫长的任务。阿克苏姆王国管理相对严密,对外来人警惕性高。第一批派出的细作,有的因身份暴露而杳无音信,有的只能在边境地区活动,难以深入。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月后,终于有零碎的信息通过隐秘渠道传回。
阿克苏姆王权强大,但内部似乎存在信奉传统多神教的贵族势力与基督教王权之间的微妙矛盾。
其军队核心是重装步兵(类似罗马军团方阵)和战象部队,骑兵相对较弱。他们拥有大型的石料建筑技术,城池坚固。
阿克苏姆王族控制着红海贸易,与罗马(拜占庭)和波斯都有商业往来,十分富庶。
其都城位于高地(埃塞俄比亚高原),气候凉爽,易守难攻,而且通往都城的道路崎岖难行。
这些情报虽然琐碎,却如同拼图般,让刘备和徐庶对南方的强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阿克苏姆是一个有着成熟文明、强大军力和复杂内政的对手,绝非轻易可以征服的蛮族。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西北海外,那片被称为“瀛洲”的神秘岛屿上,拓殖者们正面临着一场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
这个岛屿,被蔚蓝的海洋所环绕,岛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瀑布和溪流点缀其间,自然风光旖旎迷人。然而,这片看似宁静的土地上,却隐藏着激烈的冲突和紧张的气氛。
被派遣到瀛洲岛上的镇守使吴砧,面对着棘手的局面。他最初采取的“剿抚结合”的策略,试图通过军事行动和安抚政策来平息与土着关切人之间的矛盾,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吴砧的军事行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关切人,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双方的冲突。
汉人移民的到来,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开始大规模砍伐森林,开辟田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这一行为严重破坏了关切人传统的狩猎场地和圣地,这些地方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生存的资源,更是文化和精神的寄托。汉人与关切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因此不断升级。
关切人对于汉人破坏他们圣地的行为感到愤怒和无助。他们尝试通过和平的方式与汉人沟通,希望对方能够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习俗,但这些努力往往被忽视。
有限的交易和贸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的经济冲突,但无法弥补关切人因生存空间被挤压而产生的仇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切人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最终在一个月圆之夜爆发。
数千名关切人从岛屿各处的山林中汇聚起来,他们手持长矛、弓箭和各种原始武器,在部落酋长们的带领下,对汉人的据点发动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围攻。
他们不再进行小规模骚扰,而是如同潮水般涌向木栅栏,投掷火炬,用粗大的树干撞击寨门。
敌军的攻势如同狂风暴雨,一波接一波,似乎永无止境。他们高声呐喊,挥舞着武器,仿佛要将整个营地吞噬。火光映照着他们狰狞的面孔,使得这场夜战更添了几分恐怖。
吴砧率军拼死抵抗。汉军的强弩在夜间防守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密集的箭雨一次次射退靠近的敌人。弓箭手们在黑暗中准确无误地射出每一箭,箭矢如同死神的镰刀,无情地收割着敌人的生命。
但关切人人数众多,且极其悍勇,不顾伤亡地向上冲。他们似乎对死亡毫无畏惧,前赴后继,誓要突破汉军的防线。
部分地段木栅被点燃,最后被攻破,密集的防守终于出现了缺口,双方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
火光中,士兵们的身影交错,刀剑相击的声音此起彼伏。汉军士兵们用尽全力,试图堵住缺口,但关切人的攻势如同狂潮,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他们的防线。士兵们在火光中浴血奋战,每一寸土地都染上了鲜血。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黎明时分,关切人在丢下大量尸体后暂时退去。汉军虽然守住了营地,但伤亡惨重,箭矢消耗巨大,栅栏多处破损,气氛空前压抑。
士兵们疲惫不堪,满脸烟尘,但他们的目光中仍然透露出坚定和不屈。吴砧本人也负了轻伤,他的手臂上缠着染血的绷带,但他的眼神依旧坚毅,仿佛在告诉他的士兵们,无论多么艰难,他们都将坚持到底。
在这场冲突中,瀛洲岛上的和平与宁静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战火与硝烟。拓殖者们和关切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否则双方都将陷入更加深重的苦难之中。
这场战斗成了双方心中难以抹去的烙印。关切人虽然暂时撤退,但他们并未放弃,他们知道,只要他继续施加压力,汉军终将难以支撑。而汉军则在吴砧的带领下,准备迎接下敌人一轮的进攻
吴砧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能完全摧毁敌对势力的抵抗意志,或者寻找到一种和平共存的策略,那么这个位于海外的战略据点终将难逃被拖垮的命运。
但这个据点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对于王国的整个战略部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一旦失守,将对整个战局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因此,他立即采取行动,一方面组织起所有可用的人力资源,夜以继日地抢修受损的工事,以确保据点的防御能力能够尽可能快地恢复。
另一方面,他亲自起草了一封充满紧迫感的求援信,详细描述了当前的严峻形势和迫切需要的援助。
为了确保信件能够安全送达,他挑选了最勇敢和机敏的信使,命令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乘坐最快的船只,穿越重重危险的海域,返回镇西关,向魏延将军请求紧急增援以及更多的武器装备。
在遥远的瀛洲,紧张的气氛笼罩着每一个角落。据点的士兵们在坚守岗位的同时,也在焦急地等待着来自后方的支援。
而在炎汉王宫,炎汉王刘备正忙于处理各种军政事务,突然间,瀛洲的求援信和来自阿克苏姆的零星情报几乎同时摆上了他的案头。
这两份重要文件的到来,无疑给刘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内忧外患啊…”他轻叹一声,看向徐庶,“元直,两处皆急,如何应对?”
徐庶早已深思熟虑:“大王,瀛洲之事,关乎王国西进战略与陛下(指天启帝王韧)的期望,必须保住!”
“请即刻下令,命魏延将军抽调兵力、船只、物资,火速支援瀛洲,务求一战定乾坤,彻底降服或清剿岛上土人!”
“至于阿克苏姆,”徐庶顿了顿,“细作之事,需持之以恒,但目前不宜刺激对方。”
“可命南疆塞继续保持守势,甚至可适当减少巡逻频率,示敌以弱,麻痹对方。待瀛洲稳定,西线无虞,国内根基更为深厚之后,再图南方不迟。”
刘备采纳了建议。诏令迅速发出:命魏延不惜代价,稳固瀛洲。命张飞谨守南疆塞,加强侦查,暂避大战。另外加速三角洲内“格物分院”的建设,力争早日实现火药等武器的自产。
炎汉王国的开拓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陆上的强敌与海外的孤岛,同时考验着这位炎汉之王的智慧与决断。
而在更遥远的西方,那片被称为“西海”的浩瀚大洋,依旧笼罩在迷雾之中,等待着勇敢者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