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十四年,八月。建安城,王府议事厅。一幅巨大的山海舆图悬挂中央,其上清晰地标注着已知的世界:神州、唐洲、明洲、炎洲、灵洲,以及远在重洋之外的商洲。
“王爷,商汉王周不疑有信至。”刘晔呈上一卷用蜡封好的绢书。
曹植展开细读,嘴角泛起一丝笑意。周不疑在信中详述了他在“商洲”(欧洲)的进展。
他利用罗马帝国内部陷入混乱、军阀争位之机,已在其边陲——不列颠尼亚行省(britannia)及高卢(Gaul)部分地区——建立了稳固的据点。
他正效仿故汉旧事,与当地部落首长结盟,传播华夏教化,并利用罗马军团无暇北顾的时机,稳步扩张。
“好一个周不疑!”曹植将信传给众臣,“他在罗马人的卧榻之侧酣睡,使其如芒在背。如此一来,罗马人纵有巨舰千艘,亦不敢尽数派来新大陆与我争锋。”
徐晃从南方发回的军报印证了这一判断:近年来,罗马巡逻舰队的规模明显缩小,频率也大不如前。
“王爷,此乃天赐良机。”曹仁进言,“我军当向南、向西,全力开拓雨林与高原,将疆土连成一片。”
曹植走到舆图前,目光扫过广袤的唐洲,最终摇了摇头。
“子孝之言,虽合兵家之理,却非治国之长策。我等登陆已近十载,拓地万里,然新附之民,其心未稳。科拉部落之余孽,仍在深山蠢蠢欲动。当务之急,是深耕,而非广种。”
他随即颁布了名为“固本培元”的新政:
军事上:各军镇转入守备,精练士卒,淘汰老弱。水师重点保障建安、镇北、靖南三大核心港口与内陆的漕运畅通。
政治上:由钟繇、董昭主持,将行之有效的《唐汉新律》与各部落习惯法融合,制定《永业令》,明确土地、水源、矿藏之权属,平息争端。
文化上:在各郡县广设“蒙学堂”,无论汉夷,八岁以上童子皆须入学,习汉字、学算术、明礼义。
经济上:由毛玠统筹,修建贯通东西的“安第斯驰道”,连接沿海与高原,促进货殖流通。
在新政策实施的一年时间里,其成效显着,令人瞩目。境内曾经频繁发生的冲突事件大幅度减少,社会秩序得到了显着改善,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平静。
与此同时,政府鼓励开垦荒地的措施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荒芜的土地被有效利用起来,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粮食产量翻了一番,为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税收的增加,国库逐渐充盈,财政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为未来的各项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
最让曹植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在年末举行的科举考试中,数名土着子弟凭借他们对汉文的精通以及对部落事务的深刻理解,脱颖而出,成绩斐然。
这些土着子弟不仅在文化知识上有着扎实的功底,而且在理解部落传统和习俗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的表现不仅赢得了考官们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因此,这些优秀的土着子弟被委以重任,担任了地方官吏的职位。
这些新任命的地方官吏,不仅为朝廷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地方治理带来了新的活力。他们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能够更好地与民众沟通,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同时,他们的上任也体现了朝廷对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尊重和包容,有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促进民族团结。
曹植深信,这些土着子弟的崛起,将会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实现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曹植格外注重与明汉王国赵广的盟谊。他命世子曹苗亲自执笔,与明汉世子保持书信往来,互通边情,约定以中部地峡为界,互不侵扰,共御外侮。
天启二十五年,春。一个来自罗马的庞大商船队抵达建安港,其首领并非军人,而是一位元老院的使者。
在朝天殿,使者献上了精美的玻璃器、金银币和橄榄油,然后提出了他们的诉求:“伟大的唐汉王,罗马愿与贵国缔结永世之好,开放所有港口。唯一的要求,是希望贵国能劝说商洲的周汉王,停止对帝国北境部落的……支持。”
曹植与刘晔对视一眼,心照不宣。周不疑在商洲的牵制战略,已然奏效。
“使者此言差矣。”曹植温和而坚定地回答,“商汉王与贵国北境部落之交涉,乃他邦之外务,孤不便干涉。就如同孤不会过问,罗马的军团为何会出现在墨西哥湾一样。”
他话锋一转,点到即止,随即展颜笑道:“不过,唐汉与罗马之友谊,自当珍惜。孤愿与贵国互通有无,共促繁荣。”
罗马使者无功而返,但两国间的商贸航线却因此更加紧密。
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曹植独自一人登上了望海楼的顶层。他站在那里,目光穿过夜色,俯瞰着脚下灯火辉煌的建安城。
城中家家户户的灯光如同繁星点点,映照出一片祥和的景象。而远处,大海在月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宁静而深邃,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父王在看什么?”一个稚嫩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宁静,世子曹苗轻手轻脚地走到了曹植的身边。
曹植微微一笑,目光依旧凝视着远方的大海,缓缓地回答道:“我在看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也在思考这和平之下潜藏的波澜。”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罗马人不会甘心失去他们的霸权,周不疑在商洲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我们脚下的这片新土,虽然看似稳固,实则根基尚浅。”
他转身,目光灼灼地看着儿子,仿佛要将这些话语深深地烙印在曹苗的心中:“苗儿,记住。开拓需凭勇力,但守成则需智慧。未来十年,唐汉要做的不是开疆拓土,而是要将脚下的土地,变成铁打的基业。”
曹植的声音在夜风中回荡,他继续说道:“待到我们兵精粮足,文化昌盛,万民归心之时,无论来自东方还是西方的挑战,都将不足为惧。”
“我们要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过上更加富足和安宁的生活。我们要让唐汉的旗帜,飘扬在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文明,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曹植深吸了一口气,仿佛是在感受着海风中带来的历史的重量。他深知,自己肩负着的不仅是国家的未来,还有无数子民的希望和梦想。
他轻轻地拍了拍曹苗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苗儿,你将来也会成为这个国家的领导者。你要记住,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守护。守护我们的人民,守护我们的土地,守护我们的文化。”
曹苗聆听着父亲的话语,心中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激动和责任感。他知道,自己将来的路还很长,但此刻,他愿意跟随父亲的脚步,为了唐汉的明天,为了这片土地的未来,不懈努力。
海风拂过,带着新生土地的气息。年轻的世子似懂非懂,却将父亲的话深深印入心中。唐汉王国的未来,将在这一“固本培元”的战略下,走向一个全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