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福元年(892年)夏,扬州城外的漕运河畔,数千民夫正忙着疏浚河道。烈日炙烤着大地,汗水顺着民夫们黝黑的脊背往下淌,却没人抱怨——监工的官吏不仅没催逼,反而每隔一个时辰就送来绿豆汤,还特意叮嘱“累了就歇,别伤了身子”。这与其他割据政权下“官吏催逼、民不聊生”的景象截然不同,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三个月前刚拿下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
“使君来了!”随着一声吆喝,河道旁的民夫们纷纷直起身,望向远处驶来的一队人马。为首的汉子穿着粗布铠甲,身材魁梧,脸上带着一道浅浅的刀疤,正是杨行密。他翻身下马,走到一个正在擦汗的老民夫身边,接过对方手里的锄头:“老丈,歇会儿吧,这活计不急在一时。”
老民夫慌忙摆手:“使君客气了!您为俺们免了赋税,还修运河让俺们能种田、跑买卖,这点活计算啥?俺们乐意干!”
杨行密笑了,拍了拍老民夫的肩膀:“运河通了,淮南的粮船能顺流到濠州、泗州,你们种的粟米、织的布,就能卖到更远的地方,日子定能越来越好。”他转头对身边的节度判官徐温说,“传令下去,疏浚河道的民夫,每人每日再加半斗粟米,工钱照发,不许克扣。”
这一幕,后来被赵烈记录在《五代秘史·杨吴篇》中。当时赵烈尚在河东军效力,却通过淮南来的商旅,听闻了杨行密在江淮的作为。多年后,他在整理江淮史料时,特意找到当年参与疏浚运河的民夫后代,还原了杨行密经营江淮的细节:“杨行密初据扬州时,城郭残破,粮荒严重,百姓多逃荒去了浙西。他先是开仓放粮,救济流民;再派士兵与民夫一同修复城墙、疏浚河道;又下令‘凡垦荒者,免三年赋税’,不到一年,扬州就恢复了生机。”
杨行密能在江淮站稳脚跟,绝非偶然。早在中和三年(883年),他就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任命为庐州刺史。当时的庐州,历经战火,农田荒芜,盗贼横行。杨行密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军纪——他将欺压百姓的士兵当众斩杀,又招募流民组建“黑云长剑都”(杨吴精锐部队),专门打击盗贼,保护商旅。赵烈在史料中引用了庐州商户王掌柜的回忆:“杨使君来之前,俺们做买卖要带着刀,怕被盗贼抢;他来之后,街上有士兵巡逻,俺们晚上开店都不用关门,生意比以前好多了。”
拿下扬州后,杨行密更是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向整个江淮。他废除了朱温政权制定的“苛捐杂税二十余项”,规定“每亩田每年只缴粟米二斗,桑麻地免缴赋税”;还在淮南各地设立“义仓”,储存粮食,以备荒年;对于手工业者,他也下令“工匠免服徭役,只需按季度缴纳少量手工制品即可”。这些政策,让江淮的百姓渐渐从战乱的阴影中走出,纷纷回归故里,开垦荒地,恢复生产。
这年秋天,淮南迎来了丰收。扬州城外的田地里,金黄的粟米压弯了稻穗,农户们忙着收割,脸上满是笑容。杨行密带着徐温、李神福等部下,沿着田埂巡查,看到一个农户正将粟米装进麻袋,便走上前问道:“老丈,今年收成如何?够不够家用?”
农户看到杨行密,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躬身答道:“托使君的福,今年一亩地收了五石粟米,除了缴的二斗,剩下的够俺家吃两年,还能换些布给娃做新衣裳!”他指着不远处的新房,“俺这房子,也是今年刚盖的,用的是使君派人送来的木料,没花多少钱。”
杨行密点点头,对徐温说:“百姓过得好,咱们的根基才能稳。朱温在中原横征暴敛,李克用与刘守光争斗不休,江淮能有今日的安稳,不容易啊。咱们得守住这份安稳,让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
徐温躬身应道:“使君所言极是。如今咱们已拿下濠州、泗州,下一步可派人联络浙西的钱镠,与其结盟,共同抵御朱温的进攻,确保江淮安全。”
杨行密采纳了徐温的建议,派使者前往杭州,与钱镠签订“互不侵犯盟约”。此后,江淮与浙西之间商旅往来频繁,淮南的粟米、茶叶,浙西的丝绸、瓷器,通过漕运河互通有无,两地的经济都得到了发展。赵烈在《江淮风物志》中曾写道:“景福二年(893年)后,扬州的‘扬一益二’之名渐复,城中商铺逾千家,漕运河上每日往来的粮船、货船不下百艘,夜间灯火通明,堪比盛唐时的扬州。”
除了发展经济,杨行密还十分重视军事建设。他组建的“黑云长剑都”,士兵皆身穿黑衣,手持长剑,战斗力极强;又在淮河沿岸修建了数十座烽火台,一旦有敌军来犯,能迅速传递消息。乾宁元年(894年),朱温派部将庞师古率军三万进攻扬州,杨行密利用淮河天险,在清口设伏——他先派士兵挖开河堤,水淹梁军;再派“黑云长剑都”从侧翼突袭,最终斩杀庞师古,大败梁军。这一战,让朱温再也不敢轻易南下进攻江淮,也让杨吴的政权更加稳固。
赵烈后来在研究清口之战时,曾专门绘制了作战地图,标注出杨行密的战术部署:“杨行密深知淮河地形,先以水攻削弱梁军战力,再以精锐骑兵突袭,既发挥了江淮的地理优势,又利用了‘黑云长剑都’的机动性,实为五代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然而,杨行密的霸业并非一帆风顺。他虽能在江淮实现相对的安稳,却始终面临着中原政权的威胁;同时,内部的权力斗争也逐渐显现——徐温、张颢等部下虽表面服从,却暗中积蓄力量,为后来杨吴政权的更迭埋下了隐患。赵烈在《五代秘史》中感叹:“杨行密实为五代乱世中的贤明之主,他经营江淮十余年,轻徭薄赋,保境安民,让百姓得以喘息。然乱世之中,仅靠一人之力,难挡历史洪流,他的努力,终究只是为江淮赢得了短暂的安稳。”
唐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病重。他躺在扬州的节度使府中,召来长子杨渥和徐温,握着他们的手说:“朕经营江淮十余年,唯愿百姓安稳,江淮无战。你们日后若能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之策,守护好这片土地,朕死而无憾。”
这年十一月,杨行密病逝,享年五十四岁。他死后,杨渥继位,却因荒淫无道,很快被徐温、张颢联手废杀。此后,徐温逐渐掌控了杨吴的政权,为后来李昪建立南唐奠定了基础。
多年后,赵烈在洛阳见到了杨行密的孙子杨溥(杨吴最后一位君主),彼时杨溥已被李昪封为“让皇”,软禁在润州。杨溥向赵烈讲述了杨行密当年的事迹,拿出一本泛黄的《杨行密言行录》,上面记录着杨行密的治国理念:“为官者,当以民为本,勿贪勿暴;为将者,当以守土为责,勿好战勿扰民。”
赵烈接过《杨行密言行录》,指尖拂过上面的字迹,仿佛看到了那个在漕运河畔与民夫一同劳作的节度使,看到了那个在清口之战中指挥若定的将领,看到了那个在乱世中守护江淮百姓的贤明之主。他在《五代秘史》的结尾,为杨行密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五代乱世,帝王多如走马灯,唯杨行密在江淮,以轻徭薄赋安百姓,以保境安民固根基,虽未能一统天下,却为十国时期的南方安稳立下汗马功劳。他的事迹,当为后世君主之鉴——乱世之中,唯有得民心者,方能长久。”
如今,扬州的漕运河依旧流淌,当年杨行密种下的柳树已亭亭如盖,江淮的百姓们,仍在口口相传着“杨使君”的故事。而赵烈记录的这些事迹,也成为了五代十国历史中,一抹难得的亮色,让后人知道,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曾有这样一位统治者,用他的智慧与仁心,为一方百姓撑起了一片安稳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