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夜雨”的危机悄无声息地化解,让清悦更加坚定了经营自身信息网络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她对后宫现有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的思考。许多看似约定俗成的规矩和流程,实则效率低下、漏洞百出,不仅容易滋生腐败,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风险。她意识到,若想真正站稳脚跟,乃至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仅靠个人能力和零星的信息优势是不够的,必须尝试推动一些系统性的、微小的“改良”。
成为和妃,协理六宫,使她具备了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这种尝试的权限。她决定从一些不引人注目、却又与日常运转息息相关的环节入手,推行“标准化流程”。
她选择的第一个试点,是宫中低阶宫女、太监的岗前培训与职责规范。
以往,新入宫的宫女太监,多是跟着管事嬷嬷或资深宫人“边做边学”,规矩口耳相传,标准因人而异,导致效率不高,且容易因教导者不同而产生差异和混乱。清悦以“统一规制、明晰职责、提升效率”为由,向贵妃提出了整饬的建议。
她并未提出惊天动地的改革,只是建议将一些最基本的宫规礼仪、岗位职责、常见事务的处理流程,编写成简明扼要的《宫人应知应守则例》,并配以简单的图示。新入宫者,需先集中学习此则例,通过基础考核后,方可分配具体差事。各岗位的职责范围、工作标准、交接流程,也尝试进行书面化的明确。
贵妃佟佳氏对此表示支持,认为此举有助于整肃宫纪,便交由清悦全权负责起草和试行。
清悦亲自操刀,她摒弃了以往晦涩冗长的条文,采用极其简练、清晰的语言,将核心规矩和操作要点列出。例如,负责洒扫的宫女,明确其负责区域、清扫频次、洁净标准;负责传递物品的太监,规定其行走路线、交接手续、时限要求。她还特意请了画师,绘制了简单的示意图,如何行礼、如何端茶、如何传递文书等,一目了然。
《则例》草案完成后,她先在永和宫及她影响力所及的几处宫苑小范围试行,并派秋禾等人从旁观察记录效果。
试行之初,难免有些老宫人不以为然,觉得多此一举。但很快,好处便显现出来。新来的小宫女小太监不再茫然无措,犯错率明显下降;岗位职责清晰后,推诿扯皮的事情少了;遇到人员临时变动或顶替,交接也变得顺畅许多。整个宫苑的运转,似乎变得更加有序和高效。
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低位妃嫔,见永和宫井井有条,也主动向清悦请教,希望能参照实行。清悦乐见其成,将整理好的《则例》范本和试行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
然而,任何改变都会触及原有的利益格局。清悦推行的“标准化”,无形中压缩了一些中层管事太监、嬷嬷们利用信息不透明和规则模糊来牟取私利、作威作福的空间。
这日,内务府一位负责管理库房多年的老太监,借着呈报账目的机会,委婉地向清悦抱怨:“和妃娘娘,您推行的这新规矩好是好,只是……底下人都说太过死板,少了些人情活络。有些时候,事情紧急,若都按这章程一步步来,怕是会耽误事儿……”
清悦放下账本,抬眼看他,目光平静却带着压力:“哦?张公公觉得,哪些事情紧急到可以不顾章程?是皇上、太后要用度,还是哪位主位娘娘有急召?若是这些,章程里早有应急条款。若不是……那所谓的‘紧急’和‘活络’,又所为何事?”
她语气不重,却字字敲打在老太监的心上。他额上见汗,连忙躬身:“奴才失言,娘娘恕罪!章程……章程自然是好的,奴才一定严加督促,让他们按章程办事!”
“嗯。”清悦淡淡应了一声,“规矩定了,就是让人遵守的。若人人都讲‘活络’,这宫里的秩序还要不要了?下去吧。”
老太监灰溜溜地退下。清悦知道,这只是开始,随着“标准化”范围的扩大,类似的阻力只会更多。但她并不畏惧,只要站在“维护宫规”、“提升效率”的道理上,只要皇帝和贵妃支持,这些暗地里的抵触,掀不起太大风浪。
数月下来,由清悦主导推行的“宫人职责标准化”初步取得了成效。尽管只在部分宫苑实行,但其带来的秩序与效率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康熙皇帝在一次听取宫务汇报时,特意问及此事,听闻进展顺利,效果良好,龙颜甚悦,对清悦褒奖有加,称其“晓事理,善筹划”。
这一次,清悦没有依靠子嗣,没有依赖宠信,而是凭借着实打实的“管理创新”,再次赢得了上位者的认可。她悄然推行的“标准化流程”,如同投入湖面的又一粒石子,虽然微小,却在逐渐改变着后宫这片深水的“流速”与“透明度”。
她的影响力,正以一种更加制度化、更加根深蒂固的方式,悄然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