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渐消,秋风送爽,紫禁城迎来了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随着木兰秋狩的旨意颁下,前朝后宫都开始为这场兼具军事演习、政治联谊与皇家娱乐性质的大型活动做准备。皇子们,尤其是已入上书房读书的阿哥,更是此次秋狩的重点关注对象。这不仅是展示骑射武艺、勇武之风的舞台,更是皇帝考察子嗣胆识、性情与领导潜质的绝佳机会。
清悦深知此次秋狩对胤禛的重要性。他虽聪慧好学,但年纪尚小,骑射功夫在一众皇子中并不算出类拔萃。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集体活动中展现其超越年龄的沉稳与见识,是她需要精心引导的。
她没有急于给胤禛增加额外的骑射训练压力,那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她延续了“实践出真知”的思路,决定将这次秋狩,也变成一堂生动的“综合实践课”。
在胤禛完成日常功课后的闲暇,清悦不再仅仅与他谈论书本,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将话题引向秋狩相关的内容。她找来舆图,指着木兰围场的大致位置,讲述那里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行围狩猎的基本规则和礼仪。
“禛儿,你可知为何皇阿玛每年都要举行秋狩?”清悦问道。
胤禛想了想,答道:“是为了练习骑射,不忘祖宗根本。”
“说得对,但不全对。”清悦温和地引导,“骑射是手段,而非目的。秋狩更是为了锤炼意志,懂得协作。你看那围猎,需要前锋驱赶,两翼包抄,后方合围,如同行军布阵,考验的是指挥与配合。即便是独自射猎,也需耐心观察、判断时机,这与读书明理,其实是相通的。”
她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将抽象的品质与具体的狩猎活动联系起来。她还找来一些记载前代明君、名将狩猎轶事的书籍,与胤禛一同阅读,分析其中展现的智慧与品格。
同时,她也通过协理宫务之便,留意着秋狩的准备工作,特别是随行皇子们的安排。她不动声色地确保胤禛身边的侍卫、哈哈珠子(伴读)都是可靠得力之人。她甚至借由整理文书的机会,“顺便”了解了此次秋狩大致的行程安排和可能会遇到的部落首领,提前让胤禛对这些背景知识有所了解,避免届时茫然。
这日,康熙来永和宫,兴致勃勃地谈起秋狩安排,并考较几位年长皇子的骑射进展。轮到问及胤禛时,康熙笑着看他:“胤禛,此次秋狩,你可想猎得何物?”
若是寻常孩童,或许会答虎豹熊罴,以显勇武。胤禛却仰着小脸,认真地想了想,回道:“皇阿玛,儿子力气尚小,恐难射杀大兽。儿子想着,若能仔细观察猎物的习性,学习各位兄长和侍卫们如何配合布围,明白为何要选择此时此地行猎,便已是大有收获了。若能射得一二小兽,为皇阿玛和额娘添个裘帽,儿子就心满意足了。”
这番回答,既不怯懦,也不好高骛远,反而透着一股务实和超越年龄的冷静思考,将重心放在了“学习”与“体察”上,而非单纯的猎物多寡。
康熙闻言,先是一愣,随即朗声大笑,眼中满是惊喜和赞赏:“好!好一个‘观察习性’、‘学习配合’!吾儿能有此见地,远比多猎几只獐狍野鹿更让朕欣慰!看来你额娘平日教导,确是用了心的。”他赞许地看了清悦一眼。
清悦忙谦逊道:“皇上过奖了,是胤禛自己肯用心体会。”
康熙心情大好,又逗留了片刻,与胤禛说了些围猎时的注意事项,方才起驾离去。
送走皇帝,清悦看着儿子依旧沉静的小脸,心中欣慰。她知道,这堂“秋狩预备课”的目的已经达到。胤禛或许不会在狩猎数量上拔得头筹,但他所展现出的思考深度和务实态度,必然会在康熙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秋风掠过庭前的梧桐,带来远方草原的气息。清悦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在木兰围场展开。而她为胤禛准备的,不仅仅是弓马技艺,更是一套观察世界、应对挑战的思维方法。这,或许才是他能带给皇帝的最大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