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终于吹化了紫禁城最后一点残冰,太液池水泛起了粼粼波光。随着天气转暖,后宫妃嫔们的户外活动也渐渐多了起来,御花园里时常可见衣香鬓影。然而,一股新的焦虑感,如同初春的柳絮,悄然在某些母亲心中飘荡——上书房一年一度的“春考”即将来临。
这“春考”并非正式科举,而是皇帝用以考察各位皇子、宗室子弟学业进益的内部考评,其结果虽不直接决定命运,却无疑会影响皇帝对子嗣的看法,进而牵动其生母在后宫的地位。一时间,各位有子在上书房就读的妃嫔,明里暗里都加紧了对儿子学业的督促,或是频频向师傅们示好打探,气氛无形中变得有些紧绷。
永和宫内,气氛却显得有些“反常”。清悦照常处理宫务,过问胤禛的饮食起居,却极少催促他的功课,更不曾像某些妃嫔那样,寻来各种稀罕的笔墨纸砚或孤本典籍,试图走“物资激励”的路子。她只是在一个胤禛完成功课后的傍晚,牵着他的手在宫苑里散步,看似随意地问起:
“禛儿,近日上书房的师傅们,主要都在讲些什么?你觉得哪些有意思,哪些又觉得有些难懂?”
胤禛仰着小脸,认真地回答:“回额娘,顾师傅近日在讲《尚书》,有些句子拗口,意思也深奥。不过李师傅讲前朝名臣轶事,儿子倒觉得有趣。”
清悦点点头,没有评价对错,只是微笑道:“《尚书》是记载古人治国安邦言论的,自然深奥些,多读几遍,结合师傅的讲解,慢慢体会便好。那些名臣故事,能让你知道什么样的人能成为栋梁,他们遇到了事情是如何想、如何做的,这也很重要。”
她将学习的重心,从单纯的“背诵记忆”引向了“理解思考”和“借鉴应用”。同时,她开始留意上书房的师傅们。她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协理宫务时与内务府、翰林院的间接接触,以及阅览那些非核心奏章摘要时获取的零星信息,默默了解各位师傅的学术背景、教学风格乃至品性为人。
这日,康熙难得有闲,在御花园召见了上书房的几位主要师傅,询问皇子们的学业情况,贵妃与几位有成年或年长皇子在读书的妃嫔,如荣妃、惠妃等也在旁作陪。清悦作为和妃,且胤禛也在上书房,自然位列其中。
这更像是一场非正式的“皇子教育研讨会”。师傅们依次汇报各位皇子的表现,多是些“天资聪颖”、“学业勤勉”、“进步显着”的套话,偶有提及不足之处,也措辞极其委婉。
康熙听着,不置可否。当负责教授汉文的李师傅提到皇四子胤禛“于经义理解常有独到之处,不泥古,能发问”时,康熙的目光似有似无地扫了清悦一眼。
轮到皇帝询问各位妃嫔对皇子教育的看法时,荣妃、惠妃等人多是感谢师傅辛劳,希望严加管教云云。轮到清悦时,她起身微微一福,语气平和而清晰:
“皇上,各位师傅辛劳,嫔妾感念于心。嫔妾愚见,皇子读书,明理为先。既要熟读圣贤经典,知晓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也需知晓稼穑之艰、民生之不易,方知责任之重。再者,师傅们传授学问,是引路人,皇子们能否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更需自身勤思苦练。嫔妾常对胤禛言,读书如同用膳,需自己咀嚼消化,方能长成筋骨,若只知囫囵吞下,不过是装点门面罢了。”
她这番话,既表达了对师傅的尊重,又强调了皇子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认知的重要性,更暗含了对“死记硬背”式教育的委婉批评。言语朴实,却立意颇高。
李师傅等人闻言,不禁微微颔首,觉得这位和妃娘娘见识不凡。康熙眼中也闪过一丝赞赏,他看向清悦:“哦?那你觉得,如何才能让皇子们更好地‘咀嚼消化’?”
清悦从容答道:“嫔妾浅见,或可在师傅讲授经义时,多辅以史实案例,让道理变得鲜活;或是就一些古今难题,让皇子们各抒己见,相互辩难,在思辨中加深理解。当然,此等大事,还需皇上和各位师傅定夺,嫔妾妄言了。”
她没有提出具体的课程改革方案,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路,将最终决定权完全上交,姿态放得极低。
这场“研讨会”后,康熙虽未立刻对皇子教育做出大的改动,但清悦那番“读书如用膳”的比喻和注重“明理”、“思辨”的观点,显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他偶尔考较皇子功课时,会更多地询问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而不仅仅是背诵原文。
而清悦,也通过这次另类的“参与”,成功地在上书房的师傅们心中,树立了一个“明事理、重教育”的皇子生母形象。这为她日后在胤禛教育问题上拥有更多话语权,埋下了伏笔。
春风依旧和暖,吹动着御花园的杨柳。清悦知道,对于皇子们的培养,一场更为深远、也更不易察觉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而她,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