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雨时断时续,给这座古老城市蒙上了一层湿润的纱幕。林清音下榻的酒店距离皇家音乐学院不远,按照 Aurora Global 安排的行程,今天下午她将在学院内举行一场小范围的公开大师课,与当地的音乐学子及乐迷进行交流。
这并非正式演出,但意义重大。这是她向欧洲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展示其融合理念的窗口,也是接受业内更深度审视的机会。
大师课在学院一间颇具历史感的阶梯教室举行。到场的有年轻的学生,也有不少挂着教授胸牌、神情严肃的学者。林清音穿着简洁的米白色针织衫和深色长裙,坐在讲台中央,身旁是她那架便携电古筝。
前期进行得很顺利。她演示了几段基础技法,讲解了古筝的音色特点,并邀请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女生上台,指导她尝试弹奏简单的《茉莉花》旋律。气氛轻松而融洽。
然而,到了自由提问与理念阐述环节,一位坐在前排、头发花白、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教授举起了手。他是皇家音乐学院资深音乐理论教授,阿尔杰农·菲茨杰拉德先生,以扞卫古典音乐纯正性着称。
“林小姐,”菲茨杰拉德教授的声音透过话筒,带着学院派的严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倨傲,“感谢你的演示。不可否认,你的演奏技巧非常出色。但是,请允许我提出一个或许不那么合时宜的疑问。”
教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在你,以及许多类似风格的所谓‘融合’音乐中,”菲茨杰拉德教授推了推眼镜,目光锐利,“我观察到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与‘现代感’,你们似乎正在解构,甚至可以说是‘肢解’我们传承数百年的传统音乐精髓。那些严谨的结构、固有的调式、历经时间考验的和声进行,被随意地打破、重组,加入大量不和谐的电子音效。这是否是一种对传统的背叛?一种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的、浮躁的哗众取宠?”
问题比纽约莫里森的“文化装饰论”更为尖锐,直指音乐本体论的根基,带着浓厚的学术批判意味。现场不少学生露出了担忧的神色,连 Aurora 派来的随行人员也捏了一把汗。
林清音放在膝盖上的手微微蜷缩了一下,但她的背脊挺得笔直,目光清澈而镇定地迎向老教授审视的眼神。
“非常感谢菲茨杰拉德教授的提问。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也至关重要的问题。”她开口,英语流利,语调不卑不亢,“首先,我想明确一点,我,以及我所理解的‘融合’,其目的从来不是‘解构’或‘背叛’传统。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对传统怀有最深的敬意与热爱,我们才希望它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珍贵藏品,更能成为一种活在当下、能与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产生共鸣的‘活’的艺术。”
她微微前倾身体,语气真诚而恳切:“传统音乐的精髓,在我看来,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范式,而是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哲学思考和情感表达方式。比如中国古筝音乐中的‘韵’,那种追求余音绕梁、意在弦外的美学,这种精神内核,并不会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和声或加入了电子音效而改变。我们‘解构’的,或许是一些外在的、固有的形式,目的是为了从中提炼出更本质的精神内核,并用当代的音乐语言重新‘构建’,让它能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继续呼吸,继续打动人心。”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年轻学生们好奇的脸庞:“音乐是流动的,是发展的。巴赫的时代不会预知电子合成器的出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 today 用新的工具去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真正的‘传统’,应该是河流,而非冰块。它源远流长,滋养两岸,但本身也在不断流动、吸纳、更新。如果为了保持‘纯正’而将它凝固,那或许才是真正扼杀了它的生命力。”
“至于‘哗众取宠’,”林清音嘴角泛起一丝淡然的笑意,“我认为,评判的标准在于创作是否真诚,表达是否准确。如果一种新的音乐形式,能够更精准地传达我内心的情感,能够连接起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那么即使它挑战了某些固有的规则,也值得被倾听和探讨。艺术的价值,在于触动灵魂,而非仅仅遵循教条。”
她的阐述,既有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又有对创新的坚定信念,逻辑清晰,态度从容。台下不少学生听得频频点头,甚至有人低声交口称赞。
菲茨杰拉德教授脸上的严厉神色并未完全消散,但那双锐利的眼睛里,少了几分质疑,多了几分沉思。他没有立刻反驳,而是陷入了沉默。
就在这时,教室后方靠近门口的位置,一个略显慵懒却清晰无比的声音,透过短暂的寂静传了过来:
“我以为,音乐的唯一教条,就是没有教条。”
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独特的磁性穿透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林清音的心脏猛地一跳,循声望去。
只见江以辰不知何时出现在了门口。他依旧是那身简单的黑色休闲装,外面套了件挡风的冲锋衣,肩膀上还带着未干的雨渍,显然是匆匆赶来。他斜倚着门框,双手插在裤袋里,神情淡漠,仿佛刚才那句石破天惊的话不是出自他口。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突然出现的、气质卓绝的东方男人身上。
江以辰的目光越过众人,精准地落在台上的林清音身上,与她惊愕中带着欣喜的眼神交汇。他几不可察地对她微微颔首,然后才重新看向菲茨杰拉德教授,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规则,是用来被理解和超越的,不是用来被供奉的。”
“她的旋律,在打破你们定义的‘规则’时,创造了属于她自己的、新的规则。”
“而这,”他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极淡、却极具攻击性的弧度,“才是音乐,乃至所有艺术,得以永葆生机的根本。”
他没有引用任何理论,没有进行长篇大论的辩论,只是用最直接、最本质的方式,为林清音的理念做了最有力的注脚。
菲茨杰拉德教授看着门口那个年轻人,看着他眼中那份与年龄不符的、对音乐规则的漠视与笃定,张了张嘴,最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他或许不认同,但却无法轻易反驳这种源自创作本能的强大自信。
教室里的气氛变得微妙而热烈。一场可能不欢而散的学术争论,因江以辰的意外现身和寥寥数语,被引向了一个更开放、更具思辨性的方向。
大师课在一种意犹未尽的氛围中结束。许多学生围上来与林清音交流,而她的目光,却始终不由自主地飘向门口。
那里,江以辰依旧懒洋洋地靠着门框,仿佛在耐心等待。见她看过来,他抬起手,对着她,轻轻勾了勾手指。
一个简单至极的动作,却带着无限的亲昵与占有欲。
林清音的心,瞬间被一股巨大的暖流和难以言喻的安定感包裹。
他来了。在她面对学术壁垒的关键时刻,如同精准落下的鼓点,为她撑起了最坚实的节奏后盾。
理念的交锋,因他的到来,化为了她成长路上,又一次坚实的奠基。
(第五十五集 完)
下一集预告:
江以辰的突然现身让林清音惊喜不已,两人在伦敦的雨夜短暂相聚。然而,Aurora Global 安排的密集行程与江以辰自身的海外推广计划存在冲突,两人相处时间依旧珍贵。同时,那位大提琴家苏曼也因音乐节事宜抵达伦敦,并主动向江以辰发出了合作邀约……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新的波澜正在酝酿。敬请期待《学长,这里不可以》第五十六集:《雨夜温情与暗涌的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