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音乐会《清音·维度》进入最后四十八小时倒计时。林清音的状态调整到最佳,与叶蓁蓁的合作也磨合得天衣无缝,整个团队都充满了蓄势待发的亢奋。然而,就在这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一股阴冷的暗流,猝不及防地席卷而来。
深夜,林清音刚结束最后一次联排回到公寓,还没来得及卸下疲惫,手机就被经纪人李姐和几个好友的紧急来电轰炸。点开李姐发来的链接,是一个在专业音乐人中小有影响力的论坛热帖,标题触目惊心:
【实证扒谱!新晋‘才女’林清音早期获奖作品《竹韵》涉嫌抄袭已故作曲家陈默未公开手稿!】
发帖人自称是陈默先生的遗作整理志愿者,贴出了几张泛黄手稿的照片,上面是钢笔书写的工整五线谱。紧接着,帖子里将手稿上的几个核心乐句与林清音《竹韵》中的对应段落进行了逐小节对比,无论是旋律走向、和声进行,甚至是某些独特的装饰音处理,相似度都高得惊人!发帖人言辞激烈,痛斥这种“窃取逝者心血”的行为,并质疑林清音其他作品的原创性。
这个指控,比之前任何一次流言都更具体、更“专业”,也更具杀伤力。抄袭,尤其是抄袭已故大师的未公开作品,在注重原创的音乐界是足以彻底摧毁一个音乐人信誉的重罪!
帖子迅速被搬运到各大社交平台,#林清音 抄袭# 的词条以惊人的速度攀上热搜,后面跟了一个暗红色的“爆”字。之前所有的赞誉和期待,仿佛瞬间被架在了火上烤。质疑、失望、愤怒的言论铺天盖地而来,甚至有不少激进的乐迷开始要求音乐会主办方取消演出!
“清音!这到底怎么回事?!”李姐的声音在电话那头焦急万分,“对方拿出的证据太具体了!时间点也对得上,《竹韵》是你大一下学期写的,那个陈默先生就是在那之前半年去世的!”
林清音握着手机,站在公寓客厅中央,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四肢瞬间冰凉。她看着屏幕上那些对比谱例,大脑有一瞬间的空白。《竹韵》是她早期探索民乐现代性的一部青涩之作,灵感来源于家乡的竹林,每一个音符都浸透着她对故乡风物的记忆和情感,怎么可能会是抄袭?
“我没有!”她对着电话,声音因为震惊和愤怒而微微颤抖,“李姐,我发誓,《竹韵》每一个音符都是我亲手写的!我根本不知道陈默先生有这样一份手稿!”
“我相信你!但现在关键是证据!对方有手稿照片,时间线也对你不利!我们必须立刻回应,否则……”李姐的声音充满了无力感。
就在这时,公寓门锁传来响动,江以辰推门走了进来。他显然是看到了消息,连外套都没脱,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眼神里翻滚着骇人的风暴。他几步走到林清音面前,一把将她冰凉的手握在掌心,力道大得几乎让她感到疼痛。
“看着我的眼睛,”他声音低沉,带着一种强制性的冷静,“告诉我,怎么回事?”
林清音抬起头,迎上他锐利如刀的目光,眼圈泛红,却没有任何闪躲:“学长,我没有抄。我不知道那份手稿,更不认识陈默先生。”
江以辰深深地看了她几秒,随即点头,没有任何犹豫:“好。”
他松开她的手,甚至没有坐下,直接拿出自己的手机,走到窗边,开始拨打电话。第一个电话打给了他的私人律师团队,言简意赅:“论坛Id‘墨守成规’,帖子内容涉嫌诽谤,所有平台转载证据固定,立刻起草律师函,用最快速度发给论坛运营方和相关转载平台,要求删帖并提供发帖人实名信息。”
第二个电话打给了他在音乐学院担任档案管理工作的朋友:“帮我查一个人,已故作曲家陈默,大概五、六年前的档案,特别是他遗作捐赠和整理的记录,所有经手人信息,越详细越好。”
第三个电话打给了李姐,语气是不容置疑的命令:“官方账号发声明,态度要强硬,明确否认抄袭指控,并宣布已启动法律程序。联系所有合作媒体,控评,引导舆论,重点强调音音所有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手稿留存。”
他语速极快,条理清晰,每一个指令都精准地切中要害,仿佛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混乱和恐慌,在他冷静到近乎冷酷的部署下,似乎被强行按下了暂停键。
林清音看着他挺拔而紧绷的背影,听着他沉稳有力的声音,那颗因为突如其来的打击而慌乱失措的心,竟奇异地慢慢安定下来。他没有一句安慰,没有多余的询问,只是用行动告诉她——我在,交给我。
然而,就在江以辰挂断第三个电话,准备继续部署时,林清音却忽然开口,声音已经恢复了平静:“学长,等一下。”
江以辰转身看她。
林清音走到书桌前,打开电脑,调出了《竹韵》所有的原始工程文件、创作手稿的扫描件,以及……一个几乎被她遗忘的文件夹。
“《竹韵》的灵感,来自于我老家后山的那片竹林。”她一边快速操作着电脑,一边冷静地叙述,“当时为了捕捉风吹竹叶的声音和光影变化的感觉,我录了大量的环境音,还画了很多速写。”
她点开那个文件夹,里面是几张像素不高的手机照片,拍摄时间是《竹韵》创作前的一个寒假。照片里是冬日雪后的竹林,竹叶上覆着薄雪,地上有零星的脚印。其中一张照片,不小心拍到了她摊开在石凳上的速写本一角,上面除了竹子的素描,还有几行随手记下的、类似音乐动机的潦草音符!
“还有这个,”她又调出一段音频文件,是嘈杂的环境音,能清晰地听到风吹过不同粗细竹竿发出的、高低错落的呜鸣声,“这是我当时录的风竹声。你们听《竹韵》开头那段引子的音色和节奏,是不是和这个很像?我是在模拟那种自然的声音!”
她的眼睛越来越亮,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对方提供的谱例,确实和我的作品有相似之处。但如果真的是陈默先生未公开的手稿,为什么风格和他已知的、偏向城市题材的作品截然不同?反而更接近民乐写意的风格?还有,那份手稿的照片,太清晰了,纸张也过于‘做旧’,不像自然存放多年的样子……”
她条分缕析,瞬间抓住了几个关键疑点!
江以辰走到她身后,看着屏幕上的证据和她因为专注而发亮的侧脸,眼底的风暴渐渐被一种激赏所取代。他的小旋律,在危机面前,没有崩溃,没有只会依赖他,而是迅速地冷静下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储备,找到了反击的突破口!
“李姐,”江以辰重新拿起手机,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声明稿修改一下,把我们刚刚找到的这些疑点加进去,特别是环境音和速写本的证据,直接贴图!另外,质疑对方手稿的真实性和动机!”
他顿了顿,补充道,声音冷冽:“再联系一下陈默先生的家属或遗产继承人,核实那份手稿的真伪。我怀疑,有人利用了陈默先生的名号,伪造证据。”
指令一条条发出,高效而精准。
就在官方声明带着新的证据发出后不久,舆论开始出现微妙的反转。许多专业的音乐人也开始下场分析,指出两份谱例虽然相似,但林清音提供的环境音和创作手稿,完美地解释了其灵感和音色来源,逻辑链条完整。而对方的手稿,确实存在风格突兀和保存状态可疑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江以辰律师团队的雷霆手段开始显现威力。涉事论坛顶不住压力,提供了发帖人的部分注册信息(虽然经过伪装),并开始大规模删帖。同时,音乐学院档案室的朋友也传来消息,陈默先生的遗作整理记录中,并没有论坛发帖人自称的“志愿者”身份信息!
真相,似乎正在朝着有利于林清音的方向倾斜。
然而,对方显然也狗急跳墙。一个匿名的新注册小号,再次抛出了一张所谓的“铁证”——一张模糊的、似乎是林清音大一时在旧书摊购买乐谱资料的背影照片,并暗示她可能在那里意外获得了陈默的未公开手稿!
这张照片的出现,再次让局势变得扑朔迷离。
江以辰看着那张模糊的照片,眼神冰冷。他拿起手机,拨通了最后一个电话,声音低沉而危险:
“喂,沈师傅?是我,以辰。”
“麻烦您老人家,帮我看看这张照片……”
“对,就是您学校后门那个,摆了十几年摊的‘老刘书摊’……”
“我想知道,五六年年前,他摊子上,到底有没有出现过……陈默的手稿。”
电话那头,是曾经帮他修复过民乐社云锣的、人脉广阔的器魂斋沈师傅。
风暴尚未平息,但反击的号角,已经由他和她,共同吹响。
(第四十七集 完)
下一集预告: 沈师傅能否找到关键证据?匿名发帖人的真实身份究竟是谁?这场针对林清音的恶意指控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的阴谋?距离音乐会开幕仅剩最后二十四小时,她能否顶住巨大压力,如期站上梦想的舞台?敬请期待《学长,这里不可以》第四十八集:《真相与她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