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Aurora Global 的合约墨迹未干,林清音便投入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她的世界巡演首站定在纽约林肯中心的艾莉丝塔利厅,这是无数古典音乐家梦寐以求的舞台。签证、行程、与海外乐手排练、适应全新的工作团队……千头万绪,时间被压缩成高速旋转的陀螺。
江以辰似乎比她更忙。新专辑的海外发行提上日程,他频繁往返于北京、上海和香港,与不同的国际唱片公司会面。两人常常只能在机场转机时匆匆视频几分钟,或者在不同城市的深夜,隔着时差发几句语音。
“到纽约住哪里定了吗?”一次深夜视频里,江以辰顶着黑眼圈问。他那边似乎是刚结束一个通宵的混音。
“Aurora 安排了中央公园附近的公寓式酒店,说方便我去茱莉亚学院找老师交流,也离林肯中心近。”林清音一边核对着手里的行程单一边回答。
“嗯。”江以辰应了一声,没再多问,只是嘱咐,“一个人在外面,注意安全。”
他的关心总是这样言简意赅,却落到实处。
出发的日子很快到来。机场送别,没有了第一次分离时的酸楚与不安,多了几分对未来的期待与并肩作战的笃定。
“走了。”林清音拖着行李箱,对他挥挥手。
“嗯。”江以辰站在原地,双手插在风衣口袋里,微微颔首。
没有缠绵的拥抱,没有不舍的亲吻,只是一个交汇的眼神,便已包含了所有的鼓励与“等你”。
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后,林清音踏上了纽约的土地。摩天大楼、喧嚣的街道、各色人种……扑面而来的异国气息让她既兴奋又有些微的眩晕。Aurora 派来的助理是一位干练的华裔女孩 Lisa,熟练地帮她处理好入住和各种对接。
倒时差、熟悉环境、与巡演团队见面、第一次走进林肯中心的排练厅……一切都像按下了快进键。合作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美籍华裔指挥家和他的室内乐团,乐手们专业而高效,但对林清音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面孔,最初难免带着一丝审视。
第一次合排,当林清音抱着古筝坐在一众西洋乐器中间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探究的目光。她深吸一口气,摒弃杂念,指尖落在琴弦上。
当《丝路回响》的旋律从她指尖流淌而出,与交响乐完美融合时,排练厅里细微的骚动平息了。乐手们交换着惊讶的眼神,指挥的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神色。音乐是共通的语言,实力是最好的名片。
排练间隙,林清音收到江以辰发来的信息:【如何?】
她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纽约独特的城市天际线,回复:【一切顺利。刚合排完,指挥好像还挺满意。】
【J:意料之中。】
他总是这样,对她的能力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
随后的几天,排练紧张而顺利。林清音逐渐适应了新的工作节奏,也慢慢与乐手们建立了初步的默契。只是偶尔在深夜回到酒店,看着窗外陌生的灯火,一丝孤独感还是会悄然漫上心头。
首演前三天,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原本定好的、用于《量子纠缠》一曲的特定型号电子合成器在运输途中损坏,临时调配需要时间,很可能赶不上演出。
这首曲子是她音乐会的亮点之一,依赖特定的电子音效营造未来感和空间感。缺少了这个关键音色,效果将大打折扣。团队紧急联系了纽约当地的设备租赁公司,但要么没有库存,要么型号不匹配。
一时间,气氛有些凝重。
林清音皱着眉,尝试用其他音色替代,但总觉得差了点意思。她有些烦躁地坐在排练厅的角落,看着乐手们陆续离开。
手机震动,是江以辰。他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她的情绪波动。
【J:遇到麻烦了?】
林清音叹了口气,将合成器的事情简单告诉了他。
【J:型号发我。】
她没多想,把需要的合成器型号发了过去。他远在国内,又能有什么办法?大概只是习惯性地了解一下情况。
然而,第二天下午,当林清音正在为音色问题焦头烂额时,Lisa 一脸兴奋地跑进排练厅:“清音!解决了!找到那台合成器了!”
“什么?在哪里找到的?”林清音又惊又喜。
“是曼哈顿一家挺有名的独立音乐工作室,叫‘Rhythm Nexus’,他们说正好有一台闲置的,可以租借给我们,而且他们的技术员下午就能送过来调试!”Lisa 语气激动。
这简直是雪中送炭!
下午,一个穿着印有“Rhythm Nexus”logo 卫衣、留着络腮胡的技术员准时将合成器送到了排练厅,并熟练地进行了安装和调试。问题迎刃而解。
林清音再三道谢,并好奇地问了一句:“你们工作室怎么会刚好有这个型号?还愿意这么快借给我们?”
那技术员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我们老板说的,帮朋友个忙。而且他对你那种融合东方元素的电子音乐挺感兴趣的。”
老板?朋友?林清音心中一动,似乎捕捉到了什么。
送走技术员,她立刻给江以辰发了信息:【合成器解决了,是一个叫‘Rhythm Nexus’的工作室借的。】
【J:嗯,解决了就好。】
他的回复依旧平淡。
但林清音看着那个工作室的名字——“Rhythm Nexus”(节奏联结),再联想到他之前提到的“纽约技术合作”,一个猜测在她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她打开搜索引擎,输入“Rhythm Nexus New York”。跳出来的信息显示,这是一家成立于去年、专注于前沿电子音乐技术和声音设计的独立工作室,在业内已小有名气。创始人信息未公开。
一个巧合?还是……
首演前夜,最后一次带妆彩排。一切就绪,林清音站在空旷的舞台上,进行最后的走位和灯光调试。巨大的音乐厅里只有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
她走到舞台边缘,看着下面幽暗的观众席,深吸一口气,试图缓解明天正式演出的紧张感。
就在这时,观众席后排,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个熟悉的身影缓缓站起身。
昏暗的光线下,他穿着简单的黑色连帽卫衣和牛仔裤,身姿挺拔,双手插在裤袋里,正静静地看着她。不是幻觉,是真真切切的江以辰!
林清音瞬间屏住了呼吸,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攥紧,又骤然松开,狂跳起来。他怎么会在这里?!他昨天还在国内参加一个商业活动!
他似乎察觉到了她的震惊,抬起手,随意地挥了挥,然后迈开长腿,不紧不慢地沿着过道,朝舞台前方走来。
直到他走到乐池边缘,仰头看着她,林清音才终于找回自己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学长……你、你怎么……”
江以辰站在台下,灯光从他身后打来,在他周身勾勒出一圈朦胧的光晕。他看着她,嘴角勾起一抹熟悉的、带着点戏谑的弧度:
“Rhythm Nexus 的首个亚洲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他语气慵懒,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刚好在纽约。”
“顺便,”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她因为惊讶而微张的唇上,声音低沉了几分,
“来看看我家首席演奏家的彩排。”
所有的“巧合”在这一刻都有了答案。那个及时出现的工作室,那个雪中送炭的合成器,以及他此刻突如其来的现身……
根本没有什么巧合。
只有他精心编织的、铺陈在她国际化道路上的,温柔而强大的守护网。
林清音站在舞台之上,灯光为她加冕。
而他站在台下阴影之中,是她的第一个观众,也是最坚实的基石。
纽约的序章,因他的“巧合”到来,而瞬间驱散了所有异乡的孤独与不安,被注入了无比安定的力量。
她的全球征程,从这一刻起,正式启航。
而她的节奏,已跨越重洋,如期而至。
(第五十一集 完)
下一集预告: 纽约首演在即,江以辰的意外现身给了林清音巨大的惊喜与力量。然而,演出前最后一次媒体联访,一位言辞犀利的西方乐评人提出了尖锐的质疑,直指她音乐中的“东方元素”是否只是迎合西方猎奇的“装饰品”。面对这关乎艺术核心价值的挑战,林清音将如何回应?江以辰又会如何在一旁“推波助澜”?敬请期待《学长,这里不可以》第五十二集:《犀利提问与她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