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的压力如同无形的鞭子,抽打着联邦的每一个领域,而其中,仰望星空的“星火”计划,更是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在江辰的直接命令下,这项原本旨在为未来星际殖民铺路的长期计划,被强行按下了“狂暴加速”键。目标简单、直接、且近乎疯狂:在“群星归位”、信号峰值到来之前,在近地轨道上,建立起一座具备战略支撑能力的永久性空间站——“曙光号”!
这不仅仅是一个科研前哨,它将是未来可能爆发的、与“深渊”或其关联势力进行轨道对抗的桥头堡,是监视全球(尤其是马里亚纳海沟)的“天眼”,更是验证联邦最新太空科技(如“谐波钢”、“火种”核心、初步的空间稳定技术)的终极试验场。
赤道附近,联邦主航天发射中心。
往日这里可能数周才有一次重大发射任务,如今,却如同节日的烟花现场,几乎每天都有巨大的火箭拖着炽热的尾焰,撕裂长空,咆哮着冲向天际。发射塔架几乎没有冷却的时间,一组组技术人员轮番上阵,以最快的速度检查、加注燃料、安装新的载荷。
“快!快!快!燃料加注必须在三小时内完成!下一批‘谐波钢’结构件已经在运输途中!”发射指挥中心里,指令长的声音已经沙哑,他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发射排期表,眼睛布满血丝。任何一点延误,都可能打乱整个“星火”计划如同精密齿轮般的节奏。
近地轨道,太空组装现场。
这里是一片繁忙而危险的宇宙工地。先期发射上来的数个核心舱段,如同散落的积木,悬浮在漆黑的真空背景中。数量众多的工程宇航员,穿着厚重但灵活的宇航服,依靠着背后小巧却动力强劲的推进背包,在舱段之间穿梭。
他们使用特制的太空焊接设备和机械臂,将一个个“谐波钢”打造的构件精准地对接到位。每一次焊接,都迸发出短暂而耀眼的蓝色火花,在真空中无声地绽放、熄灭。远处,大型空间拖船正小心翼翼地牵引着由新型复合材料打造的太阳能帆板阵列,缓缓驶向预定位置。
“注意对接精度!误差不能超过零点五毫米!‘曙光’不需要瑕疵品!”工程总指挥的声音透过加密频道,在每一位宇航员的头盔中响起。在这里,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舱段无法密封,或者结构应力集中,在未来的某一天酿成灾难。
地面,“伏羲”控制中心。
数以千计的工程师和程序员,日夜监控着空间站的每一个数据流。他们模拟着各种极端情况——陨石撞击、太阳风暴、能量系统过载、甚至模拟来自“深渊”可能的空间攻击。基于“天梯”项目衍生出的局部空间稳定器,被紧急设计和制造,准备安装到“曙光号”的关键节点,以增强其防御不可预测攻击的能力。
“生命维持系统第三次压力测试通过!”
“主能源核心(‘火种2型’原型)对接成功,开始试运行!”
“远程探测阵列基座安装完毕,正在进行校准…”
一个个模块完成的报告传来,但没有人敢松懈。时间太紧了,许多测试被压缩到了极限,许多程序是在发射升空后才开始编写和调试。这是一场豪赌,赌的是联邦的工业底蕴和科技人员的智慧与毅力。
江辰通过地面指挥中心的大型屏幕,实时观看着“曙光号”的组装进程。那在漆黑宇宙中逐渐成型的庞大人造物,代表着人类文明在绝境中不屈的意志。
“进度比预定计划延迟了百分之一点七。”林薇站在他身边,看着数据报告,眉头微蹙,“主要延迟在大型结构件的太空焊接工艺上,真空和微重力环境下的‘谐波钢’焊接,比预想的更复杂。”
“告诉工程部,我不管他们用什么方法,必须在二十天内赶上进度!”江辰的声音没有任何波动,“必要时,可以牺牲部分非核心舱段的冗余度,优先保证主体结构和关键系统的完成与可靠。”
命令被毫不犹豫地执行。工程师们改进了焊接工艺,增加了更多的临时加固点,甚至冒险让宇航员在更近的距离进行手动精细操作。
压力之下,潜能被榨取到了极致。
终于,在倒计时牌显示还剩下【301天】的时候,“曙光号”空间站的最后一个核心舱段——“指挥与防御中枢”——成功与主体对接。
尽管外部还有许多附加模块需要安装,太阳能帆板也未完全展开,武器系统更是尚未搭载,但它的主体骨架已经完整地矗立在了近地轨道上。
当空间站内部的第一盏长明灯被点亮,柔和的白色光芒透过舷窗,照亮了周围漂浮的些许工具和尘埃时,地面指挥中心爆发出压抑已久的、雷鸣般的欢呼声!
“曙光号”,人类文明在末日废土之后,建造的第一座,也是承载着最终希望的近地轨道空间站,初步建成!
它像一颗微弱却坚定的人工星辰,开始在夜空中,与群星一同闪烁。
然而,就在“曙光号”初步建成的庆祝余温尚未散去时,监测部门传来了一个紧急消息。
位于马里亚纳海沟上空的监测卫星,捕捉到“深渊”遗迹的能量读数,在“曙光号”主体结构完成对接后的三小时内,出现了一次极其短暂、但强度远超以往任何“心跳”信号的……能量尖峰!
尖峰指向的目标,并非联邦本土,也非“先知”可能活动的区域。
而是……刚刚建成的“曙光号”空间站所在的……近地轨道!
它,注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