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哥,咱们‘社区老人手工展’的预算,怎么算啊?” 小周抱着笔记本,坐在陈建国对面,眉头皱着,“物料、场地、奖品,加起来要五千多,张总说最多给四千,不够啊。”
陈建国放下手里的枫溪笔记,想了想,从家里带来的袋子里拿出一把玉米籽 —— 是上次从枫溪带回来的,他一直没舍得扔。“小周,你看,这是玉米籽,在枫溪,赵二柱用这个记账,1 颗玉米代表 1 斤红糖,简单又清楚。咱们也用这个试试,1 颗玉米 = 100 元,看看预算怎么减。”
他把玉米籽倒在桌上,分成三堆:“第一堆,物料费,比如绳子、夹子、展示板,需要 20 颗玉米(2000 元);第二堆,场地费,社区的小广场免费,不用玉米;第三堆,奖品,给老人的,需要 15 颗玉米(1500 元);剩下的 5 颗玉米(500 元),留着买红糖茶和水果,给老人喝。这样一共 35 颗玉米,3500 元,够了。”
小周看着桌上的玉米籽,忍不住笑了:“陈哥,您这方法也太复古了吧?不过还真清楚,比 Excel 表格好懂。” 她拿出手机,把玉米籽的堆拍照,发在公司群里:“陈主管的‘玉米籽预算法’,拯救我的预算焦虑!” 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人说 “陈主管太有才了”,有人说 “下次我也用玉米籽算预算”,张总还回复了个 “点赞” 的表情。
“其实在枫溪,赵二柱就是这么算的。” 陈建国拿起一颗玉米籽,放在手心,“他给老人熬红糖粥,用玉米籽记多少人喝,多少斤红糖,从来没算错过。预算也一样,不是越多越好,是把钱花在刀刃上 —— 老人需要的,不是贵的奖品,是实在的东西,比如一条围巾、一双袜子,还有有人夸他们的手工。”
小周点点头,拿起笔,按照玉米籽的分配,重新做预算:“陈哥,物料费里,展示板可以用社区废弃的木板,刷上红漆,能省 5 颗玉米(500 元);奖品可以买毛线,让老人自己织小物件当奖品,又省 5 颗玉米(500 元)—— 这样一共 25 颗玉米(2500 元),还能多买些红糖茶。”
“好主意!” 陈建国笑着说,“咱们再去跟社区商量,让他们出几个志愿者,帮忙布置场地,这样又省了人工费。你看,预算不是‘砍出来的’,是‘凑出来的’,像枫溪的村民,你帮我、我帮你,什么事都能成。”
下午,两人去社区找主任,主任听说他们要办手工展,还能省预算,立刻答应出志愿者:“陈主管,你们这方法好,既给老人找乐子,又不浪费钱,我们肯定支持。” 离开社区时,小周说:“陈哥,以前我觉得做策划要‘高大上’,现在才知道,‘接地气’比什么都强。”
晚上加班,陈建国在整理老人的手工清单:张奶奶的毛衣、李爷爷的竹编、王奶奶的鞋垫…… 每一项后面,都写着老人的话,比如张奶奶说 “想让重孙子知道,太奶奶会织毛衣”,李爷爷说 “这竹编是我跟我爹学的,不想断了”。小周看着清单,忽然说:“陈哥,我想给每个老人写个小卡片,把他们的话写上去,挂在手工旁边,肯定很暖。”
陈建国点点头:“好啊,咱们一起写,就像在枫溪,给老人写‘互助卡’一样。” 两人趴在桌上,写着卡片,办公室的灯亮着,窗外的枫叶被风吹得沙沙响,像枫溪的夜晚,赵二柱和他在济世堂熬红糖粥的声音。
“陈哥,有人找你。” 前台的声音传来,陈建国抬头,看到林慧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保温桶:“我猜你们加班,给你们带了红糖粥和包子。” 小周立刻站起来:“嫂子,您太好了!我正饿呢。”
林慧把粥倒进碗里,递给小周:“快尝尝,是按枫溪的方法煮的,放了红糖和枫果干。” 小周喝了一口,眼睛亮了:“好喝!比奶茶还甜。” 陈建国看着林慧,又看了看小周,心里满是踏实 —— 以前加班,他总觉得是 “任务”,现在加班,觉得是 “做事”,有家人的粥,有同事的配合,还有枫溪的暖陪着,真好。
快下班时,陈建国摸了摸怀表,表盘突然微微发烫,映出模糊的画面:赵二柱在济世堂整理草药,小丫在旁边折枫叶飞机 —— 虽然没声音,但他好像能听到小丫的笑声,闻到草药的清香。他知道,这是时空在共振,枫溪的朋友,在为他高兴。
走出办公室,林慧牵着乐乐的手,站在路边等他。乐乐跑过来,递给她一个枫叶飞机:“爸,我今天折了个大的,给你明天带个老人玩。” 陈建国抱起乐乐,林慧走在旁边,三人的影子被路灯拉得很长,落在铺满枫叶的路上 —— 像在枫溪,他和赵二柱、小丫一起走在晒秋架下那样,暖融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