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掌握,就能成为家族的长期资产,每年稳稳收取巨额利润,堪称“百年基业”。
正是这样一门生意。
正好是秦迪最喜欢的操作模式。他本就打算把港岛当作根基来发展,这种机会自然不会放过。
怡和空运货站眼下估值约五亿港币,背后是怡和太平洋控股支撑,持股35.85%,属于怡和财团的核心资产之一。
控股并不意味着必须持有超过一半的股份。
50%以上,才算安全线,别人动不了你的盘。
67%以上,才算真正说了算,进可攻退可守,私有化都由你定。
可在港岛,很多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往往在三四十之间,甚至更低。
像置地集团作为九龙仓的大股东,现在实际持股才刚刚超过两成。
早前最弱的时候,甚至不到5%。
这等于用五块钱,撬动一百块的资源和权力。
所以怡和太平洋35.85%的持股,已经算是偏高了。
以怡和的实力,在港岛基本没人敢轻易动它。
就算真有人敢动,怡和也有能力迅速增持到绝对控盘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想强行收购怡和空运货站,几乎不可能。
但秦迪不是普通人。
他手里除了自有资金,还有两只基金和天庭会成员的资金,总共能调动上百亿港币。
这样规模的现金实力,在整个港岛,除了汇丰和港府,没人能比。
他压根不打算玩那些弯弯绕绕的股市游戏,直接硬碰硬上。
只要现金流足够,正面进攻就是无敌。这时候,复杂的策略反而多余。
相比空运货站,怡和机器集团更难对付。
市值十一亿港币,最近几年不断扩张,吞并了不少企业,现在已进入整合期,不出意外,未来增速还会提升。
怡和控股持有37.1%,离绝对控盘还有13%的距离,正是可以操作的空间。
只要秦迪出手,趁其不备,足以让怡和措手不及,逼他们加码护盘。
到那时,秦迪再用些手段推波助澜,就算怡和不接盘,也能高价套现退出。
而怡和也会担心他再度杀回,不敢轻易减仓变现。
其实怡和旗下还有十几家核心公司,秦迪都看过。
但他真正看中、也认为能拿下的,只有三家:怡和保险、怡和空运货站、怡和机器集团。
会议室内,秦迪的指令非常干脆。
全面出击,同时开花!
福德证券已经扩张到了三百多人,火力点充足。
房间内,汇聚了大批精锐。秦迪打算把这些力量编成20个专门的收购小组,每组锁定一家精心挑选的怡和旗下企业。
所有小组将在秦迪统一调度下展开全面出击。
这样一来,怡和财团将面临两个选择。
要么筹到与秦迪相同甚至更多的资金,跟他拼价格战。
要么就战略性地放弃部分核心公司,集中资源守住最关键的资产。
“老板,计划很犀利,但我们这边的动作必须严加保密,不然很容易被怡和察觉。汇丰那边能不能完全信任,还是个问题。”
秦迪讲完自己的思路后,梁安德冷静地提出了顾虑。
他已经进入状态,开始帮着想办法排除风险。
这话说得中肯。
要知道怡和本就是汇丰的大股东之一。
“那就先拿下一家银行,作为我们的资金通道。”
“银行、证券、保险。”
“证券我们有了,保险也安排好了,差的就是银行。”
秦迪语气平静地说。
这事他早有盘算。资本操作,最重要的就是保密和资金安全。
别看沈粥现在配合,但毕竟立场未必坚定。一旦利益足够大,很难保证他不会倒向凯瑟克家族。
只有当诱惑足够大时,才会考验人性。
就像沈粥拼命帮秦迪拿下和记黄埔那次,全是因为背后有巨大的利益回报。
否则,他会因为秦迪长得顺眼就拼命吗?
所以如果秦迪和怡和正面硬刚,凯瑟克家族一定会动用一切手段来反击。
只要怡和肯给汇丰让利,沈粥一定会选择站队。
他常说一句话:“同胞是一条船,华人是另一条船,而我和汇丰只会坐在不会沉的那一条上。”
所以,必须提前布局,把所有可能的风险都考虑进去。
想真正成为财团,成为能左右局势的寡头。
秦迪也该拥有属于自己的银行了。
时间来到197·8年12月23日。
包玉港和怡和置地之间的收购拉锯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包船王把收购价提到了每股5港元。
怡和置地也不甘示弱,同步上调了收购报价。只是由于现金储备有限,他们选择了换股方式。
他们提出用3股怡和股票加上7股置地股票,合计价值58港币,来换取1股九龙仓股票。
换股方式在收购战中十分常见。
很多大型企业在进行并购操作时,通常也会采用股票加现金的方式。
毕竟有些公司市值太高,如果全部用现金支付,即使成功收购,也可能因为巨额现金流出而影响企业运营。
就像在另一个时空里,九龙仓的那场收购战。
怡和置地决定用股份加债券的方式,从市场上换取九龙仓的股票。按照计算,每股成本接近100元,而当时九龙仓的市价不过77元一股。
包船王的反应直接又强硬。
和秦迪如今的做法有些相似,他选择以每股超过面值的价格,直接在市场上买入九龙仓股票。当时股价只有77元,他却毫不犹豫地用更高的价格扫货。
虽然最终拿下九龙仓,但包船王为此掏空了家底。
收购完成之后的十年里,包玉港与九龙仓几乎都在为当年借钱支持他收购的汇丰银行打工。
整整十年,都在还债。
直到90年代,随着港岛经济飞速发展,包氏和九龙仓才逐渐缓过劲来。
这场收购给他带来的压力,远远超出想象。
这份沉重负担,使他在整个80年代,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动作。
表面被他击败的怡和置地,其实也没吃亏。
后来,他们将手上持有的九龙仓股票全部卖给包玉港,轻松赚走10亿港币。
这场收购前后耗时三年,连本带利,包玉港一共花了将近70亿港币,才彻底拿下九龙仓。
要知道,这场战役开始前,九龙仓的总市值也就12到14亿港币之间。
船王赢了,但代价极高。
汇丰银行才是最后真正的赢家。
这一世,因为秦迪的介入,局势有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