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众人反对,王兴华心里有些动摇。想到如果真去灾区,看到那些破碎不堪的尸体,心里罪孽感更重。
“生产队账上还有多少钱?”王兴华沉声道。
林梦绮轻叹口气:“最近支出太大,真没多少资金。除了每天支付工人工资,人吃马嚼都不少。”
“工人工资由每天支付改为每月支付,砖厂接其他集体企业订单,按照统筹价格售卖,前提是先付全款。回头我会跟山海健春要点预付款,到时候全部用来买救援物资。”王兴华一脸果断。
“小华,那笔钱要买布匹和修建码头……”
王兴华摆摆手:“我只要预付款,剩下的钱足够了。”
实在太过劳累,王兴华把事情交代完就回去休息。到家里的时候,张玲玲还躺在他床上睡得香甜。
王兴华干脆脱掉衣服,搂着张玲玲沉沉睡了过去。
老知青点门口,所有人都停下手里的活,工人听说要省下口粮支援灾区,很多人一言不发的回家拿红薯。
“我们自备口粮,省下来的全部捐掉。”
林梦绮看着众人心头有些感动:“除了捐粮食之外我们还要捐物资,需要不少钱,我们决定临时把你们的工资改成按月发放。如果有特别困难的可以跟我们说,还是按照老规矩来。”
王兴华当初之所以按天发工资,主要是因为很多人穷的吃不上第二天的饭,不少人都是先给工资再干活。
“工资我们不要了,就当是我们的一片心意!”不少人大喊。
林梦绮摆摆手:“钱就不要你们捐了,大家都不容易。不过现在需要组建一支救援队跟着赵叔去灾区送物资,希望大家踊跃报名,年轻人优先。”
此话一出,众人都沉默下来。
“我去!”王兴土率先响应。
“你去什么去?要去也是让你老子去!”吴婶不满的训了儿子一顿。
王兴金脸色有些不自然:“娘,就让老五去,我们家五个男子汉,这次去三个,我带头!”
吴婶看着自家老大,努努嘴想要反驳,终究没说出来。
老大如今身份不一般,作为族里的长老,总归要带头。
“唉,你带着老二跟老三去,老四老五留下。”吴婶有些不舍。
“娘,我会开车,这次我必须去!”王兴土眼神坚定。
“阿土都去了,我们不能比他怂,我也去!”王兴军也跟着起哄。
有两人带头,很多年轻人牛脾气都上来,不顾自家父母反对,纷纷报名参加救援队,不过一会,经过筛选,确定了十八个人。
选上的人脸上意气风发,自觉英雄好汉无比得瑟。没选上的唉声叹气,觉得错过大好表现机会,唯独家长们沉默不语。
年轻人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他们可是知道地震现场的危险程度,一不小心真会没命。
一天后,王兴华跟601厂借了两辆卡车,准备了三车物资。最多的就是方便面,还有临时买的帐篷、消毒液、中药、燃气灯等等。
为了治病救人,连张太爷的儿子都被鼓动跟着救援队出发,虽然这家伙医术比张太爷差的远,但至少会配中药应应急。
顾漫组织了锣鼓队敲锣打鼓送救援欢送救援队,一时间,整个临海县甚至瓢城都知道小王庄派出救援队,所有人都一阵愕然。
县大院,赵国梁接着电话脸色凝重。
“老领导,我不知道王兴华这小子组织救援队,我听说他为了支援灾区,把账上的钱全部花了,工人口粮都扣了不少。”
叶老沉默半晌后缓缓道:“这小子不错,有担当。最近荣家小娃上蹿下跳想要针对他,你压力不小吧?”
赵国梁苦笑:“您老压力才大,荣家影响力太深,很多人借此机会联合起来攻击您,我这点压力算什么?不过就是下面人心思稍微动摇,还没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叶老又一阵沉默,之后语气更加沉重:“这次地震来的时机太不合适,有人要借此机会闹一阵,我们可能要避避锋芒。”
赵国梁脸色大变:“老领导,您的意思是……”
“你的位置可能要动一动,我尽量给你安排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你放心,总有一天会复出!”叶老声音有些苦涩。
赵国梁脸色有些不甘心:“分田到户试点工作怎么办?总不能做成夹生饭?而且我要是调离岗位,王兴华可真就大难临头了!”
叶老微微叹口气:“他们现在是临死前的反扑,我们必须避开锋芒保存实力,很多事情都没办法。
至于王兴华,他这次支援灾区做的很对,你把这事大肆宣传一下,算是对他最后的帮助。有了这个名声,荣家小娃想动他也会缩手缩脚。”
赵国梁脸色变幻不定:“要不然您老把他安排到部队?这家伙属于牛脾气,他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很有可能针锋相对,到时候很难收场。”
“让他做,很多事情不闹出点影响,还真不好做。他现在政治上立得住脚,一个救援灾区的英雄,如果突然带头闹事,这个官司有的打,到时候看谁被动!”
赵国梁眼睛一亮:“这是个好的导火索,要不要我暗示他一下,让他……”
“不用,很多事要顺其自然,不能太过刻意,否则适得其反!”
“老领导,我明白,我相信王兴华同志不会是个受气包!”
“他老子是个英雄,儿子也绝不会是卵蛋!”叶老说完匆匆挂断电话。
赵国梁拿着电话心中充满疑云:英雄王政业?他到底死没死?
两天后,救援队伍安全到达救援现场的消息传了回来,让王兴华轻轻松口气。
与此同时,小王庄被县里评为先进队企,县委号召所有集体单位都向小王庄学习,还上了瓢城新闻头版,甚至省里都有记者过来采访“先进队企”小王庄。
王兴华没有出面接受采访,而是以村支书不在为由,让顾漫代表小王庄全程接待。
顾漫果然天生适合官场,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她先是条理清晰的讲述小王庄之前穷苦情况,突出小王庄生产队社员不畏艰辛想办法增产创收的决心,之后又以春秋笔法轻描淡写的陈述小王庄发家史。
记者对顾漫的讲述有些不知所云,她又采访了红星公社其他群众,得出的结论就是顾漫做了很多服务群众的好事,威望特别高。
记者来了灵感,在采访记录上着重描写了女知青带领生产队集体致富。
然后,省报就出版了一则新闻:女知青成长记,贫穷生产队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