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尖在接口中轻微震颤,陈御风没有抽离,反而将左手掌心贴上主控台金属边缘。电流顺着指尖窜入神经,思维通道全开,飞行王朝系统界面在意识深处翻涌。暴雨仍在拍打防爆玻璃,监控屏上,电力储备条已滑至38%,排水泵组负载率突破92%,气流控制系统频繁报警。
三项核心模块,仅剩不到四小时窗口期。
“进度87%。”他在脑海中默念,目光锁定全息投影中缓慢跳动的数值,“差13%,还差一次有效对抗。”
外部信号再度尝试接入,频率压制叠加协议欺骗,手法与此前一致。他不再拦截,而是反向释放一段低熵数据流,伪装成系统漏洞暴露的残迹。对方果然响应,渗透深度瞬间提升两个层级。
就在这一刻,系统提示浮现:
【检测到高强度对抗性交互】
【任务进度+12%】
99%。
陈御风闭眼,思维沉入底层协议,启动强制同步。他调取周子豪刚导出的七十二小时气动数据,构建实时反馈环路,命令控制系统自动分配资源优先保障三大模块运行。同时,他手动锁定备用电源输出通道,切断所有非必要耗能节点,确保算法解锁过程不被中断。
【任务完成】
【“自适应结构调控算法”已解锁】
【是否激活“分布式动力深层重构”?】
他睁开眼,手指轻点虚拟确认键。
整个控制室骤然一静。主屏画面切换,发动机模型剖面图层层展开,原本集中的主喷口开始分裂,十二个矢量推进单元从环形基座中逐一生长,如同金属花瓣在真空环境中缓缓绽放。推力分布曲线剧烈跃动,峰值推力提升30.7%,响应延迟下降至0.003秒。
“这不可能……”张建军站在侧控台前,死死盯着参数变化,“推重比突破十代标准,材料承受极限早该崩了。”
陈御风未答,思维继续深入系统。他知道,真正的跃迁尚未完成——算法只是钥匙,必须在真实环境下完成动态验证,才能固化新架构。
他调出五代机缩比模型状态页,燃料充填率91%,导航校准完毕,飞控系统待命。窗外,暴雨如注,雷云翻滚,风速监测显示高空湍流强度已达测试上限。
“准备试飞。”他说。
“现在?”张建军猛地转头,“地下还在渗水,电源撑不住突发负荷!”
“正因为撑不住,才要现在。”陈御风将钢笔拔出,插入另一组加密端口,“系统不会给第二次机会。分布式动力需要极端环境激发协同共振,错过这场暴雨,就得等下一个百年级气象事件。”
张建军沉默两秒,摘下耳机砸在桌上:“那就让它飞。”
指令下达,模型舱门开启。远程遥控启动点火程序,十二个矢量单元依次点燃,蓝白色火焰在暴雨中划出稳定光柱。地面震动,积水被气流推开,形成环形波纹。
升空过程异常平稳。传统垂直起降模式需依赖主喷口大角度偏转,而此刻,十二个单元自主调节推力配比,机体如羽翼般轻盈离地。监控画面中,模型迅速爬升,穿透厚重雨云,进入强对流层。
“姿态稳定率99.6%。”技术人员声音发紧,“俯仰角偏差小于0.5度,横滚修正响应速度超出预设值三倍。”
陈御风紧盯全息投影,模型内部结构图实时更新。龙鳞合金应力分布趋于完美,十二个推进单元之间形成微弱量子纠缠信号链,彼此传递状态信息,实现毫秒级协同调整。
这不是简单的机械升级,是动力系统的本质进化。
突然,高空雷暴中心电场强度骤增,电磁脉冲扫过空域。正常情况下,飞控系统会触发保护机制强制返航。但这一次,魔型未减速,反而加速切入雷云边缘。
“它在吸收能量。”周子豪的声音从远程终端传来,信号断续,“看……喷口阵列的谐振频率……和雷暴电离层……同步了……”
陈御风瞳孔微缩。全息图显示,十二个单元正以特定频率震荡,与大气电离层波动形成共振,部分电能被导入储能模块,转化为辅助推进动力。
自适应,不只是应对干扰,更是利用环境。
“这不是我们设计的功能。”张建军喃喃道,“这是……它自己学会的。”
陈御风嘴角微扬,未说话。他知道,系统在进化。当技术突破达到某一阈值,量变引发质变,新的规则便自行诞生。
模型继续攀升,突破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下缘。雨势渐弱,云层散开,晨光初露。监控画面中,那抹银灰色身影在霞光中划出一道弧线,随即垂直拉升,突破音障,留下一道凝结云轨迹。
“推力曲线稳定。”技术人员报告,“分布式架构全程无异常,能量转化效率提升18.4%。”
陈御风长出一口气,靠向椅背。钢笔仍握在手中,笔帽已被拇指磨出细痕。他低头看了眼腕表,上海牌机械表的秒针稳稳跳动,时间指向六点十七分。
成功了。
张建军走到观察窗前,望着天空残留的航迹,低声说:“这已经不是我们能理解的航空学了。”
通讯频道忽然响起杂音,随后是周子豪虚弱的声音:“陈御风……数据包……我收到了……”
“什么数据包?”
“你上传的……龙鳞合金……应力分布图……父亲……我们做到了……”
话音未落,信号中断。
陈御风没有回应,只是将钢笔重新插入主控台接口,启动数据固化程序。系统提示闪烁:
【分布式动力架构已绑定】
【可应用于全系列飞行器平台】
【下一阶段:全域协同飞行网络构建】
他正要查看后续权限,主屏突然弹出新警报:
【检测到异常信号回传】
【来源:五代机模型】
【内容:未知协议握手请求】
陈御风皱眉,放大信号分析图。那串代码结构陌生,却带有某种熟悉节奏——像是系统语言,又像是某种独立意识的试探。
他调出通信日志,发现模型在穿越雷云时,曾短暂接入北斗高轨卫星链路,接收了一段未记录的加密广播。
“它接收到什么?”他自问。
张建军走回控制台,看到波形图也是一愣:“这不是我们的指令序列……它在试图回应什么。”
陈御风伸手调取原始信号包,准备逐层解析。就在他即将点击解码按钮的瞬间,全息投影猛然扭曲,十二个矢量单元的图标同时闪烁,排列成一个规则几何阵列。
紧接着,模型传回最后一帧图像:高空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阳光倾泻而下,照亮机身表面细微纹路——那是龙鳞合金在强光下显现出的天然肌理,恰好组成一行极细的刻痕,形似汉字“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