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程序进入最后阶段,反应舱内温度曲线平稳下降,监控屏上的应力偏移值却始终卡在0.7%。周子豪盯着三组并行数据流,指尖快速敲击键盘,调整采样频率。陈御风站在终端前,右手食指轻点屏幕边缘,思维接入飞行王朝系统,调出量子退火算法模型。
“梯度降温曲线需要重构。”他低声说,“当前速率无法抵消晶格畸变累积。”
周子豪点头,将多光谱监测仪切换至纳米级应变捕捉模式。屏幕上,晶体生长波纹呈现出细微的不规则震荡。两人同步比对数据,陈御风输入补偿参数,周子豪实时校验反馈信号。时间一分一秒推进,距离军方设定的窗口期不足十小时。
“最后三十秒。”周子豪提醒。
陈御风确认指令序列,手指悬于执行键上方。系统界面在脑海中展开,【量子退火协议】启动倒计时归零。终端自动载入动态调控程序,温控模块接收新指令,冷却速率开始分段式微调。监控画面中,应力偏移曲线缓慢下行,0.6%、0.5%、0.3%……最终稳定在0.1%以内。
“闭合了。”周子豪松了一口气。
反应舱指示灯由黄转绿,合成完成提示音响起。周子豪迅速穿戴防护服,开启隔离门,取出样品试管。试管表面泛着金属冷光,内部粘结剂呈半透明凝胶态,均匀无杂质。
“直接验证。”他说。
陈御风没有阻止。常规检测流程耗时六小时,他们没有等待的时间。周子豪握紧试管,猛然砸向防爆观察墙。
高温陶瓷与冷壁碰撞瞬间炸裂,碎片四散飞溅。两人立即靠近残片区,手持红外测温枪扫描。每一片碎屑表面温度均维持在1500c以上,未出现相变或解体迹象。介电常数波动读数稳定在0.28%,完全匹配理想值。
“成功了!”周子豪声音颤抖,镜片后的眼睛泛起红光,“热稳定性达标,隐身层高空分层风险解除。”
陈御风接过测温枪,逐一复核数据。所有结果一致。他转身走向超分辨成像系统,摘下钢笔,轻触设备接口。思维触发系统辅助模块【高精度图像重构协议】,设备自检通过,启动预热程序。
“普通电镜看不到结构本质。”他说,“必须确认‘龙鳞’排列是否形成。”
周子豪将剩余样品嵌入载玻片,送入观测舱。系统加载缓慢,进度条逐帧推进。五分钟过去,屏幕终于亮起,初始图像模糊不清。陈御风闭眼,调动系统深层权限,注入未来科技解析包,图像重构算法开始运行。
画面逐渐清晰。
无数六边形单元呈交错叠压状排列,边缘锐利如刃,层层递进宛如鳞甲覆盖。每一层间距精确到亚纳米级别,晶格对称性超越现有材料科学认知极限。
“这不是人工合成的结构……”周子豪喃喃,“这是按照某种宇宙基本对称律自发组织而成的。”
陈御风睁眼,注视屏幕良久。系统提示浮现:【“龙鳞结构”确认存在,与未来合金配方重合度99.3%。量子有序态已建立,具备量产基础。】
他按下通讯键:“沈昭华,准备切换生产线。”
实验室外间,沈昭华早已接入远程指挥系统。她将左手无名指上的翡翠戒指按入生物识别槽,虹膜与心率同步验证通过。全息投影展开,显示全国三条主涂层生产线实时状态。
“一级技术替代预案,启动。”
指令下达瞬间,三条产线同步停止旧料注入。矿山直供的高纯原料进入预处理环节,自动化输送系统开始校准流量参数。监控画面切换至首架改装战机,机身隐身涂层正在重新喷涂。
数分钟后,RcS实时监测曲线开始下行。原本被红光覆盖的雷达反射面积指标,逐步趋近设计基准线。警报符号逐一熄灭。
“隐身性能恢复中。”沈昭华看着数据流,“预计两小时内完成首机改装。”
陈御风点头,目光仍锁定成像屏幕。龙鳞结构图景未消失,反而在持续演化。部分区域出现微小位错迁移,像是材料在自我修复。
“它还在生长。”周子豪低声道,“即使脱离反应舱,结构仍在优化。”
陈御风取出钢笔,在平板边缘写下几组参数。笔尖划过屏幕,留下浅痕。他调出系统缓存中的未来应用记录——此类材料曾用于某型空天飞行器热防护层,在极端环境下连续服役十二年未失效。
“不只是隐身涂层。”他说,“它可以成为整机结构基材。”
周子豪立即打开材料数据库,新建分类标签:“q-Lm-01(量子龙鳞材料)”。他导入力学模型,模拟其在五代机主翼梁上的承载表现。计算结果显示,抗拉强度提升47%,疲劳寿命延长三倍以上。
“如果用它替换关键承力部件……”他抬头,“整机推重比能再提高一个档次。”
陈御风未回应。他正调取系统签到记录,追溯“龙鳞结构”首次出现的节点——那是三个月前在某战机遗址签到时解锁的稀有合金配方,当时仅标注为“潜在可用材料”,未揭示其量子特性。
为何现在才显现?
他怀疑是多次签到积累的飞行贡献值达到临界点,激活了隐藏层级。也可能,是此前的干扰行为意外促发了材料进化机制。
无论原因如何,结果明确:他们掌握了足以改写航空材料史的技术。
沈昭华走来,站到陈御风身旁。“产线切换完成37%,第一批新涂层已通过附着力测试。集团法务部刚发来通知,飞鹰新材料厂资产冻结,相关责任人已被控制。”
“清理残余不是重点。”陈御风说,“防止技术断代才是。”
他转向周子豪:“准备下一组样本,我要测试它在等离子体环境下的稳定性。”
周子豪应声走向操作台,重新配置原料比例。沈昭华则继续监控产线进度,同时调出供应链安全评估报告,标记出所有曾与飞鹰系企业有过合作的二级供应商,准备全面清查。
实验室灯光通明,数据流持续滚动。
陈御风站在主控终端前,双眼布满血丝,目光清明。他调出RcS曲线,看着那条代表隐身性能的绿线稳步下行,直至完全脱离警戒区。
突然,终端弹出一条异常提示:第三生产线喷涂机器人动作延迟0.3秒,导致涂层厚度局部偏差。
沈昭华立刻接通现场工程师,询问情况。对方回复控制系统一切正常,但传感器数据显示确有偏差。
“不是设备问题。”陈御风放大局部图像,“是新材料与原有基底界面结合速率不同,传统喷涂节奏不匹配。”
他迅速编写自适应喷嘴调节程序,上传至产线中央控制器。系统接收指令,自动调整雾化压力与移动速度。十秒后,偏差消除。
“需要为新材料定制整套工艺标准。”他说。
沈昭华点头,已开始起草技术规范草案。周子豪此时完成新样本制备,送入高温炉,设定等离子体模拟环境参数。
陈御风退回主控台,再次查看龙鳞结构图像。放大至原子层级,六边形晶格依旧完美排列,没有任何缺陷密度上升的迹象。
就在此时,显微镜画面轻微闪烁了一下。
图像恢复正常,但陈御风注意到,在某一帧中,某个晶格单元的边缘出现了极短暂的扭曲,形状接近一个微型“启”字轮廓。
他截取该帧,反复回放。
扭曲只出现了一次。
之后再未重现。
他没有声张,将图像保存至加密分区。
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三下。
周子豪戴上耐高温手套,打开炉门,准备取出等离子体测试样本。
沈昭华正在通话中,协调第二批矿山原料的运输路线。
陈御风盯着屏幕,
龙鳞图景静静铺展,
像一片沉睡的金属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