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监控画面定格在赵天翔步入廊桥的最后一帧,陈御风的手指从确认键上收回,指尖在控制台边缘留下一道浅白划痕。信号移交完成,国安的追踪网络将接替后续行动。
他没有离开终端。
屏幕切换至系统深层协议界面,思维指令同步激活“数据溯源模块”。该功能需消耗三千飞行贡献值,且仅能在签到权重达到S级的历史空域触发。他输入昨日于空军试飞院废址签到生成的密钥,界面刷新,全球航空数据库近七日访问日志开始反向解析。
三十七秒后,结果浮现。
欧洲方向,空客旗下两家二级结构件供应商在十二小时内完整下载了“幻影-3”设计包中的脉动线兼容协议,并已向生产线推送工艺参数;北美区域,普惠合作厂对涡轮盘冷却通道的仿真模型进行了三次重构,时间戳显示其基于错误热力学边界条件运行;日本东丽三家子公司同步调取了复合材料层压算法,其中两家已完成首件试制。
陈御风关闭列表,嘴角微抬。
“他们不是在仿制。”他说,“是在自毁产线。”
指令下达至技术安全部:激活所有外流文档中预埋的“逻辑锁”。该机制不依赖网络连接,而是通过设计文件内部的隐性校验码实现——一旦检测到同一参数被用于十次以上生产调度,便会自动推送一份“优化补丁”,诱导对方固化错误流程。补丁本身无害,但会锁定模具公差、误导质检阈值,使问题在装配阶段集中爆发。
第一波反馈在两小时后抵达。
德国某航空结构厂报告主翼梁螺栓孔位批量偏移0.3毫米,超出容差极限;美国工厂反馈新型复合尾翼出现非对称翘曲,怀疑材料批次异常;法国维修中心发现襟翼作动器安装接口完全不匹配原机型号。
混乱开始蔓延。
陈御风调出供应链地图,三百个红点在欧美大陆闪烁。这些企业曾试图绕过华夏标准体系,如今却被自己复制的技术反噬。他并未阻止,反而下令开放部分真实图纸的查阅权限,仅限查看,不可下载。此举制造出“我们愿意分享”的表象,实则进一步放大对方决策焦虑。
沈昭华在此时接入视频会议。
“国际航协要求召开紧急技术协调会,”她说,“六家主流厂商提出联合审查请求,希望我们提供‘通用解决方案’。”
陈御风点头:“把‘逆向救援’计划启动。”
方案内容早已拟定。对外宣称,华夏团队在例行监测中发现某境外仿制品存在结构性缺陷,可能引发灾难性装配事故。为避免行业损失,主动提交一份“紧急兼容接口方案”,免费授权使用。该接口实为陈御风团队研发的模块化快装标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此前因担心被抵制而未强行推广。
沈昭华负责舆论引导。她在《全球航空报》发表署名文章,标题为《技术共享才是安全底线》。文中强调,当前多起生产事故源于非标准化改造,呼吁建立跨体系互认机制。她以沙特五代机交付为例,指出华夏标准已在实战中验证可靠性。
文章发布两小时内,二十七家受困企业宣布接入新接口平台。
又一批数据回流至指挥系统:接入企业开始上传本地化适配进度,部分厂商甚至主动请求技术支持。陈御风允许开放有限服务通道,派遣虚拟顾问组入驻对方工程系统,实时协助转换。
这不是援助。
这是技术依附的开端。
当一个产业群体被迫接受你的接口定义,就意味着他们已默认你的规则为事实标准。每一次调用认证、每一条反馈日志,都在强化这套体系的权威性。而华夏借此掌握全球生产节点的实际运行数据,形成闭环优势。
系统提示悄然浮现。
【技术标准垄断度:79%】
【达成里程碑条件,解锁高超音速风洞模拟技术】
金色字符在视野中央旋转,随即展开为三维投影——一座锥形试验舱悬浮于虚拟空间,内部气流速度可调至12马赫,支持全尺寸模型测试。配套算法包包含激波边界预测、热障材料响应模型、等离子体鞘套仿真等功能,足以支撑下一代空天飞行器的气动设计。
陈御风凝视良久,起身离座。
他驱车前往城郊,进入地下控制中心。此处原为空军试飞院核心指挥所,现为系统高权重签到点之一。门禁识别虹膜后开启,他步入密室,完成当日签到。
“贡献值+8000。”
系统声音在脑中响起。
他摘下手套,站在投影前,手指划过风洞剖面图。这项技术不会立即公开,而是作为战略储备,用于六代机前期论证。真正的空中王朝,不在于制造多少战机,而在于定义未来飞行的物理边界。
沈昭华来电。
“瑞士方面传来消息,赵天翔落地后即与叶婉晴会面,U盘数据已被转交三个不同机构。”她的声音平稳,“但他们不知道,那份数据里嵌着我们的时间锚点。”
所谓时间锚点,是系统赋予的一种隐形标记,能记录特定技术路径的扩散轨迹。哪怕文件被多次转译、格式转换,只要仍在航空工程范畴内使用,都会持续回传元数据。这意味着,陈御风可以随时掌握敌方技术复现的进度与漏洞。
“让他们继续传。”他说,“传得越广,崩塌时越彻底。”
通话结束。
密室内只剩投影微光。陈御风将手放回收纳槽,准备关闭系统界面。就在此刻,终端突然弹出一条异常警报。
某接入新标准平台的企业,在提交适配报告时附带了一份附加文件。文件名为“接口冗余测试记录”,来源标注为“意大利都灵航空材料实验室”。表面看是常规技术文档,但加密层级远超民用标准。
他点开附件,系统自动进行协议扫描。
在第三层嵌套代码中,捕捉到一段微小指令流。其行为模式与叶婉晴此前使用的攻击协议高度吻合,且目标指向新标准的核心认证模块——企图伪造合规性认证,让不合格产品通过系统校验。
这不是误操作。
是反扑。
陈御风重新坐回控制椅,调出该企业的全部历史交互记录。其在过去四十八小时内,共发起十七次认证请求,其中九次失败后立即更换设备重试,行为模式呈现明显自动化特征。
他启动反向追踪程序,设置诱饵响应包,模拟认证服务器返回成功信号。对方若继续操作,将在不知情下暴露真实Ip集群位置。
等待响应的过程中,他打开个人日志,写下一行字:
“标准一旦确立,战场就转移到协议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