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屏暗了下去,陈御风的手指仍悬在控制台上方半寸。方才那道来自观礼台下方的匿名信号已被反向锁定并切断,物理位置标记为俄方临时指挥车后轮舱内嵌式中继器,数据包残留特征与赵天翔早年使用的伪装协议存在三处重合节点。他没有立即上报,而是将该信息封存至“蜂巢镜像”的离线沙箱,打上S-3级静默标签。
办公室门禁无声滑开又闭合。他走向靠墙的全息投影阵列,指尖轻点启动键。蓝光自地面升起,在空中凝成一颗缓缓旋转的地球模型,轨道线上标注着过去七十二小时所有异常能量波动点。西伯利亚第七研究所的热源信号仍在持续脉冲,周期稳定在1.87秒,恰好是超导磁体共振频率的整数倍。芬兰边境雷达站记录的不明飞行轨迹也被重新建模,其倒飞段航迹与改装歼-20昨夜测试数据的匹配度高达98.6%。
就在他准备调取飞控AI学习模块的原始日志时,思维中突现提示:【“空中帝国”终极任务完成度检测:100%】。
他动作一顿。
下一瞬,全息屏中央浮现出一枚从未见过的图标——一道弯曲的光带环绕球体,形似被压缩的空间褶皱。他凝视三秒,伸手触碰。
界面骤然炸裂。
三百页全息图纸如星河倾泻,自上而下贯穿整个视野。每一页都承载着超高密度的数据流,参数单位远超现行国际标准体系,空间曲率、负能量密度、真空极化梯度……大量数语以非线性结构交织排列。最前端的架构图显示,主体由环形超导磁场阵列与多维引力场调制器构成,核心命名栏写着四个字:曲率引擎。
陈御风立刻调出腕表内置计时器,将当前Utc时间精确同步至毫秒级,并与图纸右下角的时间戳进行比对。连续五组数据流动态均与北斗卫星第56号星的轨道相位完全吻合,误差小于0.0001秒。这不是模拟,也不是幻象。
他启动“蜂巢镜像”的量子仿真子程序,截取前五十页基础架构导入离线环境。系统开始推演空间折叠效应下的局部时空几何响应。十五分钟后,仿真结果显示,在输入特定能量阈值后,前方一公里处的空间可产生最大达0.7c的等效推进速度,且不违反广义相对论修正模型中的因果保护条件。
可行。
目光继续下移,直到最后一页。一行小字浮现:“部署前置条件:电磁弹射轨道,酒泉,海拔1128米,经度98.47°,纬度40.98°。”
他瞳孔微缩。
手指快速调出国字号航天发射场地理数据库,叠加军用级地形图层。坐标点精准落在东风系列导弹试验通道西侧缓冲区,紧邻地下指挥所b-3入口。该区域常年封闭,对外宣称用于高能燃料静态测试,但实际具备千吨级重型构件运输能力与独立电网系统。更关键的是,此处地质结构稳定,地磁偏角极小,正是构建长距离直线加速轨道的理想选址。
系统为何指定这里?
他回溯近期所有签到记录。莫斯科航展中心、开曼群岛货轮残骸、南极洲废弃气象站……奖励皆依历史权重与战略价值浮动。而此次馈赠未关联任何签到行为,也无贡献值消耗提示。唯一的触发点,似乎是昨夜垂直起降测试中,飞控AI自主优化带来的性能跃升。
难道系统判定标准已从“技术突破”升级为“体系颠覆”?
他调出飞行贡献值历史曲线,在昨晚21时17分43秒,数值出现一次非线性跃迁——从九万五千二百一十七跳增至十万整。那一秒,正是改装歼-20完成倒飞悬停转向的瞬间。同时段后台日志显示,“空中帝国蓝图”权限层级由Lv.9静默升至Lv.mAx,未发出任何通知。
他忽然意识到,系统所定义的“空中帝国”,从来不是单一机型的领先,也不是航电系统的垄断。它是当华夏航空力量真正具备制定规则的能力时,才被激活的终极认证。
打破封锁不是终点,建立新秩序才是。
图纸仍在流转,但他已不再逐页查看。这种级别的技术无法由个人推动,必须嵌入国家战略链条。贸然公开只会引来围剿,甚至导致项目被架空。
他手动设定三级加密协议:原始数据沉入量子隔离区,仅保留末页坐标投射至私人沙盘。随后输入一串预设指令:“标记酒泉基地为S-1级战略预备区,启动隐蔽基建评估协议。”
思维刚落,系统回应:【前置勘察已自动派发至西部战区联勤数据库,编号xJ-2049-A,优先级SSS】。
没有追问,没有确认流程。这意味着系统不仅接入了国家军事资源网络,而且拥有直接调度权限。
他坐在黑暗里,盯着那行坐标。
窗外,一道炽白尾焰划破夜空。东风-41的发射轨迹笔直向上,穿越云层时激起环状激波。它不是朝向既定落区,而是进入亚轨道滑行阶段——这是战略威慑的常规动作,但在此刻,却像某种无声的呼应。
他知道,这个决定不能拖。
正要关闭界面,忽然注意到曲率引擎蓝图末页底部还有一行极小的附加说明,先前被忽略:【注:首次点火需配合外部引力锚定信号,来源建议——火星同步轨道L4点人工构造体】。
他呼吸一滞。
L4点?那个深空监控曾捕捉到巨大结构轮廓的位置?
上周“星穹号”跃迁后传回的影像中,那片区域确实存在非自然几何体,表面材料反射率与地球上发现的不明合金残片高度一致。当时以为是未来遗迹,难道……它本就是一座导航信标?
如果曲率引擎需要它的信号才能启动,那就说明,这项技术并非凭空诞生,而是某个更大计划的一环。
谁留下的计划?
他脑中闪过前世最后一次任务的画面——双发停车前,仪表盘上的发动机转速读数曾出现短暂波动,频率为4.2hz。而此刻,曲率引擎待机状态下的背景谐振频率,正是4.2hz。
巧合?
不可能。
他迅速调出绝密档案库的访问权限申请表,准备追溯2028年那次空难的全部原始数据。手指悬在确认键上,却停住了。
不能动。
一旦触发高层审计流程,必然惊动多方势力。而现在,他必须确保每一步都在绝对隐秘中推进。
他改写指令,将申请表替换为一份常规技术复核请求,目标指向十年前某次高空台试验的日志备份。真正的数据挖掘,得通过“蜂巢镜像”的离线爬虫慢慢渗透。
全息屏渐暗,只剩酒泉坐标静静悬浮在半空。
他起身走到窗前,目送东风-41的尾迹在大气边缘消散。远处机场跑道灯依次亮起,一架货运航班正在滑行。这个世界还在按旧规则运转,没人知道,一张通往星际时代的技术拼图,已经落入一人之手。
他转身坐回座椅,打开内部通讯终端,录入一段语音指令:“明日七时,调用无人勘探车一组,前往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执行地质采样任务。坐标附后,全程静默供电。”
指令发送完毕,他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
23:47。
距离莫斯科航展代表团正式访华还有十六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