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的轮廓在迷雾中渐渐清晰,来自临港市的竞争压力如同一块无形的巨石,压在叶辰的心头,也压在照海市高新区筹备组的每一个成员心上。
单纯的防御和内部夯实基础,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已显得有些被动。
叶辰知道,他必须找到破局的关键,为照海的高新区构想,注入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竞争力。
连续的几个夜晚,他办公室的灯光都亮至深夜。
案头堆满了各类资料:临港市的产业规划公开文件、其高新区(省级)的发展报告、国内外成功高新区的案例分析,以及政策研究室整理的关于省里最新政策导向和领导讲话精神的汇编。
他像一个沉入深海的潜水员,在这些信息的海洋中,努力寻找着那一线灵光。
与临港市相比,照海的劣势是明显的。临港靠海,拥有天然深水港,外贸和临港工业基础雄厚,物流优势突出。
其现有的省级高新区发展已趋成熟,集聚了一批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
而照海,深处内陆,传统工业底色浓重,转型升级的压力更大。
硬碰硬地比拼区位、比拼现有产业基础,照海胜算不大。必须另辟蹊径。
叶辰的目光,再次落在了那份揭示照海短板的初步分析报告上。
研发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这些是短板,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意味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
临港的优势在于“现在”,而照海的机遇,或许在于“未来”。
他反复咀嚼着杨东部长的话,回味着常委会上顾同书记强调的“稳健”,以及成汉雯市长支持的“分步走”。
一个思路逐渐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
临港依托港口,重点发展外向型、出口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精密仪器、高端电子元器件等。
那么照海,是否可以依托自身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底蕴,以及近期在国企改革中焕发出的内生动力,将重点放在 “内生性创新” 和 “传统产业高新化” 上?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照海的位置轻轻划过,思路愈发顺畅。
照海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有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有在改革中寻求突围的国有企业。
这些,是临港不具备的独特土壤。高新区是否可以定位为 “传统产业升级赋能区” 和 “内部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 ?
比如,可以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为照海乃至周边地区的传统制造业赋能;
可以依托本地高校在材料、机械方面的科研优势,发展新材料、关键基础零部件等“硬科技”产业;
可以利用国企改革释放出的空间和资源,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领域、具有“专精特新”特质的中小科技企业……
这个方向,与国家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大战略高度契合!
它避免了与临港在相同赛道上的直接冲撞,转而开辟了一个更具深度、也更符合照海基因的新战场。
想到这里,叶辰感到一阵兴奋。他立刻拿起笔,在纸上飞快地写下几个关键词:“内生创新”、“智造赋能”、“硬科技”、“专精特新”。
这不仅仅是产业方向的调整,更是一种发展哲学的转变。
它要求高新区不能只是一个招商引资的“政策洼地”,更要成为一个培育内生动能的“创新雨林”。
“咚咚咚——”轻轻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秘书张赫探头进来:“市长,很晚了,您该休息了。另外,林小姐刚才来电话,问您是否还在办公室。”
叶辰这才惊觉时间已晚,窗外早已是繁星满天。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意,对秘书点点头:“我知道了,这就回去。你也早点休息。”
收拾好东西,叶辰离开办公室。坐进车里,他并没有立刻让司机发动,而是拿出手机,拨通了林筱筱的电话。
“还在等我?”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思路打通后的清明。
“嗯,猜到你可能又在加班。怎么样,遇到难题了?”林筱筱温柔的声音从听筒那端传来。
叶辰没有细说工作上的具体困扰,只是感慨道:“有时候觉得,往前走一步都很难,对手很强,自身的基础也不够好。”
林筱筱沉默了片刻,轻声道:“记得我爸说过,登山的时候,如果只盯着前面那个人的脚印,反而会乱了自己的节奏,还容易踩到虚处。重要的是看清自己脚下的路,找到最适合自己体力和装备的路径。”
叶辰心中一震。
林筱筱这无意间的话语,仿佛一道光,与他刚才的思考不谋而合。是
啊,不能只盯着临港的优势而自乱阵脚,必须找到属于照海自己的、不可替代的路径。
“筱筱,谢谢你。”叶辰的声音充满了真挚,“你总是能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点醒我。”
电话那头的林筱筱轻笑了一声:“我哪有那么厉害,只是旁观者清罢了。快回来吧,给你煲了汤。”
挂断电话,叶辰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内心的迷雾被驱散,前路变得清晰起来。
破局之思,已然成形。
接下来,就是将这个思路,转化为能够说服市委、市政府同事,乃至最终打动省里评审专家的、扎实具体的规划和行动方案。
一场属于照海的、独具特色的高新区建设之路,即将正式启航。
而他将作为这艘航船的领航员,驾驭它,驶向那片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