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姑连忙拍打着他的后背,疑惑的问道:“怎么,你不乐意?”
三郎问道:“你让我说假话,还是真话?”
“当然是真话。”姜姑毫不犹豫地答道。
三郎看着姜姑,认真说道:“说真话就是,我不是不乐意,我是不会娶。”
姜姑心头一暖,强忍着涌上嘴角的笑意,问道:“那假话呢?”
三郎微微一笑:“假话就是,我一点都不乐意。”
姜姑再也忍不住,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伸手挽住三郎的胳膊,将头轻轻靠在他的肩头,这一刻,她觉得自己是世间最幸福的人。
她今日会这般问,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藏了许久的心事。
自从她来京城后,认识的所有达官贵人,没有一个不是三妻四妾的,府中姬妾成群仿佛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可她的相公太过优秀,短短半年时间,便从一无所有创下如今偌大的基业,更身居高位,身边围绕的女子也愈发多起来。
尤其是无双公主、洛小姐那般的人物,个个才貌双全、家世显赫,每当想起她们对三郎的青睐,姜姑便忍不住心慌。
她怕自己留不住这样优秀的相公,更怕自己能力不足,无法打理好这日渐庞大的家业。
思来想去,不如主动为相公寻一个自己能压得住的女子,至少那样,心里还能多几分安全感。
可三郎方才的回答,却让她又惊又喜,直到此刻,她仍有些不敢相信,这样出色的男人,竟愿意独属于自己一人。
姜姑不知,三郎此刻心中正暗自叹息。
曾几何时,身边美女成群、手握花不完的钱财,是他梦寐以求的终极梦想。
他也不会傻到会当姜姑面前应承下来,这是对夫人最起码的尊重。
真让他娶几个女子同处一个屋檐下,他是万万不敢的,一想到往后府中可能出现的争风吃醋、鸡飞狗跳,更是觉得头皮发麻。
返回屋里,姜姑拿起桌上的礼单,召呼李莫愁小红她们一同拆看送来的礼品,屋内很快响起阵阵惊呼。
三郎独自坐在书房里,必须要想出办法应对灯泡这个事情,他家里装的是高效节能灯,这种灯具凭现在的技术,不可能造的出来。
思索良久,三郎提笔,将灯泡的制作工艺、抽取真空的关键步骤、拉线开关的设计原理,以及发电机铜线的标准缠绕方法,一一详尽地写进手稿里。
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生怕出现疏漏。他打算明日一早就托曹正雄将报告送到御制厂交给老李。
往后此事便交由老李等人去钻研,或许他们能另辟蹊径,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写完报告,三郎并未停笔,又取来一张信纸,给赵兰写了一封长信。
信中,他将京城这边的情况细细告知,叮嘱赵兰加快卫浴的赶制进度,多运些货品到京城来,还提议在京城开设一家专卖卫浴的店铺,抢占先机。
第二天,吃过中午饭没多久,老张就带着三位师傅如约而至。
三郎随意提出几个关于技艺的问题,三人都对答如流,条理清晰,显然昨晚为了今日的考核下了不少苦功。见此情形,三郎心中颇为满意,对几人的能力也多了几分认可。
未时初,宋尚书领着五人过来,来人里既有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者,也有未满三十岁、眼神锐利的青壮年,他们皆是工部的博学者,水准堪比御制厂的老李和老张。
三郎陪着宋尚书在书房落座喝茶,至于技术上的交流,他全权交由师傅们与来人对接,若有说不清楚的地方,还能直接到府中各处查看现场,省去了不少口舌。
茶过三巡,宋尚书取出一份协议,递到三郎跟前,“这是遵照皇上的旨意拟定的契约,少师你过目,若无问题,咱们便把契约签了。”
三郎接过协议,缓缓展开细看。
契约上的条款清晰合理,处处考虑到了双方的权益,他越看越是满意。
更让他意外的是,契约末尾的甲方位置,早已盖上了皇上的朱红大印,旁边还附有工部的公章,以及宋尚书的亲笔签名与手印,足见朝廷对此事的重视。
没有丝毫犹豫,三郎拿起笔,在乙方位置签下自己的名字,又蘸了印泥,郑重地按上手印。一份重大协议,就这样简单地完成了。
一个多时辰后,老张敲开书房,进来说道:“少师大人,都已经谈妥了。”
三郎笑着站起,对宋尚书说道:“我这四个人就交给大人了,希望您,往后不要亏待他们。”
宋尚书撸着胡子呵呵笑道:“少师放心,我们工部最是爱惜人才,绝不会亏待他们。”
老李四人再次谢过三郎,一脸兴奋地跟着宋尚书走了。
三郎送众人到大门外,转身返回府中时,一阵咿咿呀呀的二胡声忽然传入耳中。
那声音生涩刺耳,如同噪音,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三郎转身走向东边的角楼。
只见小红正坐在木瞎子身旁,木瞎子的二胡被稳稳地架在她的膝盖上,木瞎子则伸出手,耐心地指导小红如何按弦、如何运弓,眼神专注;
小红则睁大眼睛,紧紧盯着琴弦,手指小心翼翼地跟着调整,学得格外起劲。
看着两人一个教得认真、一个学得投入的模样,三郎不愿上前打搅这份宁静,便悄悄转身,轻手轻脚地离开了。
此时的府中,显得有些空旷,家里的女人们一些去店铺里上班,一些去城外教书,只留下郭少宇和单剑雄他们俩。
三郎在庭院中漫步,只觉得心中有些无聊,脑海中忽然冒出一个念头:不如,和苏德慧一同去一趟漠北?
正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惊呼,“救命啊,快来人救命,有人跳河了!”
西边小楼里,郭少宇身影一闪,直接翻出围墙,往事发点跑去。
三郎回过神来,往门口小跑出去,单剑雄不知何时,已经紧随其后,“三哥,那儿出事了?”
“西边吧。”三郎边跑边说,“声音从西边传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