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的临江,早晨的太阳火辣辣的照在大地上,空气中没有一丝风,高温高湿的环境,使人感觉就像呆在桑拿房,连呼吸都困难。尤继武一出门,就有进入蒸笼般的感觉,他开着电动三轮车,加快了车速,似乎觉得稍微凉快了一点。今天董省长要来胜利修造厂考察,指定让他来作陪。他看了一眼腕表,时间还来得及。
当他开车来到胜利修造厂大门口时,黄厂长早已在门口等候。他停好了车,黄厂长老远就与他打招呼,“尤主任,您怎么来了?”
尤继武笑着说道:“我被抓了官差,董省长让我陪同他考察胜利修造厂。”
听了尤继武的话,黄厂长感到有些纳闷,他也没多想,两人站在门口边等董省长边聊着天。
“尤主任,也不知道启明在宝安那边的事忙的怎么样了?”黄厂长问道。
“两天前刚搞完军工产业园开园典礼,听他说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三通一平都搞完了。现在正在建筑厂房, “启明集团”这次投入了大量的施工机械,工程进度进展的非常快,听说黄老爷子对工程进度非常满意。对了,庆典完了启明又去了一趟京城,说是受黄老爷子的邀请为几位老将军取弹片,在京城待了两天,今早刚回来。”尤继武答道。
听说尤启明回来了,黄厂长显得非常高兴,“等接待完董省长,我得去看看他。”
尤继武笑着说道:“中午我邀请董省长去办事处吃饭,你一块跟着去就行。”
9点整,董省长的车队准时来到了胜利修造厂。
尤继武和黄厂长,走上前去迎接,“董省长,一路辛苦了!”尤继武率先说道。
黄厂长也快步上前,“欢迎董省长一行莅临我厂指导检查工作!”
董作舟下车,向迎接他的一众厂领导挥手致意。“继武,小黄,你的等久了吧!咱们直接上生产线吧。
一行人刚走进底盘生产线,就发觉不对劲,黄厂长皱起了眉头——就见“启明集团“的工程师韩江,满头大汗的跑了过来,苦着脸说道:“首长,抱歉,自动焊接器出了点故障,焊枪定位不准。刚才的一个底盘焊歪了,生产线已经停止了!”
董作舟的眉头微微皱起——胜利修造厂是临江市的重点企业,要是生产线总出问题,肯定要影响到拖拉机的产量。他看向尤继武,想看看他的反应。
尤继武却没慌,跟着韩江走到焊接机前。韩江早就从港岛AI那里听说尤继武现在的技术水平极高,连忙说道:“尤主任,请您帮忙看看,我们查了半天也没找到问题在哪。”
尤继武蹲下身,打开焊接机的控制面板,手指在按钮上轻轻按了几下,又打开机器侧面的检修门,目光落在内部的线路板上。片刻后,他指着线路板上一个微微发黑的电阻说:“问题在这——这个限流电阻烧了,导致焊枪的供电不稳,定位传感器跟着失灵,才会焊歪。你找个同型号的电阻换上,再校准一下传感器就应该能用了。”
韩江找来了新电阻,按照尤继武说的步骤更换、校准。通电试了试,焊接机的焊枪果然精准地对准了底盘工件,焊点又匀又牢,生产线很快恢复了运转。
董作舟和王辉站在一旁,看的目瞪口呆——他们不知道尤继武还有这手艺,连这么复杂的自动焊接机都能修好,而且还这么快,这令他俩大惑不解。
“继武,你这技术可以啊!”董作舟忍不住称赞,又故意问道,“现在修造厂的生产线效率不高,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让生产线的效率再提高一些?”
“办法倒是有。”尤继武稍加思索便答道,“现在的生产是单机作业,每个环节之间衔接太慢。要是加装一条传送带,把底盘加工、焊接、组装串联起来,再在关键环节加几个传感器,实现半自动化,效率至少能提高40%。而且改造成本也不高,厂里现有的设备就能用,顶多再采购点传送带和传感器——“启明集团”那边应该有现成的配件,我想价格也不会很贵。”
他越说越细,从生产线改造的具体步骤,到成本核算、工期安排,说的头头是道。董作舟听得连连点头,心里更满意了——这水平,可比一般工厂的总工程师厉害多了。
黄厂长掏出了笔记本,将尤继武的话一一记下,有些术语他听不懂,还插空向尤继武请教。他心里也感到震惊,心想不愧为是尤启明的父亲,水平不是一般的高,以前咋没发现呢。
之后一行人又去了驾驶室生产线、总装生产线。
其间董作舟故意抛出几个工业发展的难题,比如“怎么降低原材料浪费”,“怎么提高产品合格率”,尤继武都能轻松应对,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王辉在一旁看着,心里也替尤继武高兴——照这架势,董省长是要提拔尤继武。
眼看快到中午,尤继武提议:“董省长,王市长,咱们去“启明集团驻临江办事处”吃饭吧?那边最近来了两个新厨师,手艺不错,我想请两位领导尝尝港岛的特色菜。”
尤继武的提议,正中董作舟的下怀,他想多了解点“启明集团”的情况,正不知怎样开口,尤继武就主动邀请。他不假思索地答应道:“好啊,那就去办事处看看,顺便也尝尝新来厨师的手艺。”
王辉也高兴的点头同意。“继武,我们上次去“启明集团驻临江办事处”,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知今天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
众人正要上车,尤继武却转身走向墙角的一辆三轮车——车身是银灰色的,没有脚踏板,只有一个方向盘和一个车座,车斗里还放着个个工具箱。
“继武,你是骑三轮车来的?”王辉疑惑地问。
董作舟凑了过去,仔细打量着三轮车。
尤继武笑着解释道:“这可不是普通的三轮车,是电动三轮车——车斗能载重500公斤,充一次电就能跑200公里,不用烧油,只用电。”
他打开车座下的电池仓,露出里面的锂电池组:“这电池是“启明集团”生产的,耐用的很,充一次电能让生产队拉粮食,拉肥料跑上大半天。单位拉物资,农民运化肥、赶集卖粮,都能用——而且充电便宜,1度电才几分钱,比烧油可省多了。”
董作舟越听越心惊,伸手摸了摸车斗:“这东西好啊!临江多的是生产队、小工厂、包括机关、学校,哪个单位不需要两台?包括市政府,省政府都可以买几台,拉个文件,拉个物资多方便。要是上面加个棚后面再加两排座就更好了,可以拉七八个人。如果能在咱们这儿生产,肯定受欢迎!我看除了电池,其他的零件咱们自己都能造。”
尤继武点点头,“董省长刚才的建议非常好,驾驶室可以安一个棚,后头上也可以加装一个棚。”他走到车厢边,“董省长,您看,两边的车厢板上可以加装一个折叠的长排座椅,拉货的时候收上去,拉人的时候放下来,坐八个人一点问题都没有,上面加一个棚,这样刮风下雨也不怕了。”
“对呀,继武,经你这一改造,这台电动三轮车比1台吉普车都实用。你这个改进太妙了!记着向“启明集团”收专利费。”说完,董作舟伸出了一个大拇指。
在场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
尤继武接着说道:“刚才董省长问我能不能在临江生产,我可以肯定的告诉您,这台车不复杂,完全可以在咱们临江当地生产。你看车架、车轮、车厢、方向盘这些,生产工艺都不复杂,咱们只需要在“启明集团”进口一些电池和电机就行。其实将来电机也能在咱们当地生产。如果建一个工厂,三个月就能投产,一年至少能生产台——到时候不仅能满足临江市的需求,还能在东江省销售,甚至卖到周边省份。”
董作舟的眼睛立刻亮了——这可是个实实在在的好项目,既能带动就业,又能提高临江的工业产值,比那些虚头巴脑的高大上的项目可强多了。他拍了拍尤继武的肩膀:“继武,你这个想法非常好!回头咱们再好好合计合计,争取把这个电动三轮车厂建起来!”
王辉也用力地点点头,“我完全赞同在咱们临江市搞电动三轮车项目,而且这个项目投资小,见效快,市场潜力巨大!不仅能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带动一批小厂,为这个厂配套生产零部件。”他望向尤继武,“继武同志,回头你好好写个方案,希望咱们能尽快促成这个项目在临江市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