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28日,“宝安军工产业园”的试飞场,天刚刚放亮就聚满了人。
首架“启明-101型”歼击机停在跑道的尽头,银灰色的机身在晨光中泛着冷光,鸭翼微微抬起,透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凌厉。试飞员老杨穿着飞行夹克,正围着飞机做最后的检查,他是军部派来的王牌试飞员,飞过米格-15、米格-17,可此刻脸上却带着一丝紧张。
“老杨,别紧张,地面测试都过了,这飞机稳的很!”李建国总工程师凑过来为他打气,可老杨却指着座舱里的操纵杆:“这操作系统跟以前的机型完全不一样,鸭翼单独有个控制旋钮,昨天在模拟器上练,急转弯时总控制不好仰角,我怕上了天会出岔子。”
没多久,试飞指令下达。老杨钻进座舱,发动机启动,尾喷口喷出淡蓝色气流,飞机缓缓滑向跑道。随着油门推满,机身猛地向前冲,可刚离地10米,飞机突然出现轻微晃动,老杨急忙调整操纵杆,机身才勉强稳住,却比预定爬升高度低了近5米。
“仰角控制有问题!”地面指挥塔台里,陈少将盯着雷达屏幕,声音发紧。
尤启明也皱起眉,通过无线电问:“老杨,是不是鸭翼控制旋钮没跟上?”
“是!刚刚离地时,气流有点乱,想调鸭翼稳机身,可旋钮反应比预想快,差点多了!”老杨的声音带着一丝急促,“现在平飞还好,要是做机动动作,我怕控制不住。”
尤启明没多想,立刻起身抓过旁边备用的飞行服:“陈少将,我上!这飞机的操控逻辑我比较熟悉,之前我在模拟仓里做过很长时间的训练。”
陈少将愣了一下——他知道尤启明懂技术,却从没想过他还会开飞机。可看着屏幕上仍然在轻微晃动的飞机,再看尤启明那笃定的眼神,他立刻点头:“尤总,我让老杨返场,你准备接替!”
20分钟后,老杨驾驶飞机平稳降落。尤启明早已换好飞行服,快步跑到座舱边,老杨刚爬出来他就钻了进去,手指快速划过座舱里的操纵面板——从油门到鸭翼旋钮,从雷达开关到火控按钮,每一个位置他都烂熟于心,就像摸自己的手掌。
“塔台,尤启明请求起飞,操控系统参数已确认,鸭翼控制阈值调至0.8倍,适配低空气流。”尤启明的声音通过无线电传到塔台,平稳的没有一丝波澜。
“001号,同意起飞!”
发动机再次轰鸣,这一次飞机滑跑的节奏明显更稳。当油门推满时,尤启明的手同时轻轻转动鸭翼控制旋钮,机身离地的瞬间,鸭翼精准地调整到3度仰角,刚好抵消低空气流的干扰——飞机比直爬升,很快达到预定的三千米高度,雷达屏幕上的光点稳得像钉在上面一样。
“现在做横滚机动!”尤启明通过无线电通报,随即轻轻搬动操纵杆,同时微调鸭翼旋钮。塔台的望远镜里,“起名-101”机身一侧,干净利落的完成一个360度横滚,没有丝毫晃动,高度只偏差了不到10米。
“好!真漂亮!”塔台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李建国总工程师盯着屏幕上的机动数据,激动的攥紧了拳头:“横滚角速度25度\/每秒,比设计值还稳!尤总这操作,比王牌试飞员还厉害!”
接下来,尤启明又展示了俯冲、大角度爬升、急转弯等一系列机动动作。最惊险的是低空通场——飞机降至离地面仅50米高度,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掠过跑道,机身平稳的像在平飞,尾喷口的气流吹得地面尘土形成一道直线。
“塔台,现在测试雷达和火控!”尤启明按下雷达开关,屏幕上瞬间捕捉到50公里外的靶机,他轻轻按下火控锁定按钮,导弹制导系统立刻响起“锁定成功”的提示音,即使在机动过程中锁定信号也没断过。
“这飞机的雷达抗干扰能力绝了!”老杨站在指挥台旁,看着屏幕,满脸惊叹,“我昨天在模拟器上,一做机动动作就丢失目标,尤总开着真机都这么稳,我是彻底服了!”
一个小时后,尤启明驾驶着“启明-101”开始返航,降落时,他精准控制油门和起落架,飞机接地的瞬间几乎没有颠簸,滑跑距离比老杨第一次降落短了近100米,稳稳停在跑道尽头。
当尤启明摘下头盔,从座舱里爬出来时,指挥台的人都围了上去。
陈少将一把抓住他的手:“启明,你简直太棒了!您不仅会造飞机,还会开飞机,这技术真是神了!”
尤启明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道:“这没什么,我在模拟舱里驾驶这款机型就练了上千次,真机比模拟器还稳。老杨,回头我把操作技巧给你整理一份,重点是鸭翼和主翼的配合,多练几次就熟了。”
老杨连连点头,看着“启明-101”,眼神里满是佩服:“有您这技巧,我下次肯定能飞好!这飞机真是好东西,以后咱们空军有了这宝贝,再也不怕别人了!”
夕阳下,“启明-101”静静地停在试飞场,银灰色机身在余晖里泛着暖光。尤启明看着飞机,他心里清楚——这一次试飞,不仅验证了飞机的卓越性能,更让所有人看到了超越时代的军工实力。而“宝安军工产业园”的故事,也将随着这架歼击机的起飞,翻开更精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