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都市资本智家生态科 国庆暖家盼新声
国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斜斜地落在林凡家四合院的青砖地上。工地的师傅们没歇着,手里的刨子刨着木门框,木屑簌簌落在刚贴好的青石板上——四合院到了最后收尾的日子,朱红色的大门框立在门口,门楣上还没挂匾额,却已透着几分规整的暖意。苏晚晴坐在堂屋临时搭的藤椅上,手里捧着个暖手宝,孕晚期的肚子像个小山丘,每动一下都要扶着腰慢慢起身:“师傅,您慢着点,不用急,安全第一。”
“苏小姐放心,这门装完,就剩贴砖了,国庆前准能让您踏踏实实住进来!”木工师傅笑着应着,手里的凿子在木头上刻出细密的纹路。母亲端着刚熬好的红豆薏米粥走过来,小心地扶苏晚晴坐稳:“慢点喝,消消肿,你这脚肿得厉害,等会儿让凡子给你揉揉。行政部的小张刚把国庆福利送来了,你猜多少?”母亲掀开旁边的红色福利袋,“元现金,还有智家生态科(ZJStK041)的智能母婴套装——能联动婴儿床的恒温垫、自动冲奶的恒温壶,还有个迷你智能家居控制器,小电正拿着玩呢!”
小电蹲在门槛边,手里攥着迷你控制器,对着院子里的临时灯按个不停:“亮!灭!妈妈你看,这是‘家的小管家’,智家的叔叔说,以后宝宝哭了,它会自动开小夜灯,还能喊爸爸冲奶粉!”他跑过来,控制器上沾了点木屑:“爸爸,等咱们搬进来,我要用它控制玉米地的小喷头,每天给我的玉米苗浇水!”
林凡刚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面崭新的国旗,正往四合院的门柱上挂:“刚去村口买的,国庆了,挂面国旗才像样。智家生态科的人说,咱们这四合院的智能家居全联动了——婴儿房的温湿度、客厅的灯光、院子里的灌溉,都能通过手机控制,你躺在床上就能调,不用起身。”他挂好国旗,走过来蹲下身,轻轻握住苏晚晴的脚,帮她按摩肿胀的脚踝:“还有一个月就生了,辛苦你了。”
“不辛苦,”苏晚晴笑着摸了摸林凡的头,“你看这院子,青砖灰瓦,还有小电种的玉米苗,以后宝宝出生,就能在院子里晒太阳,多好。”父亲从外面扛着几根竹竿回来,是要在院子里搭玉米架的:“村里李叔送的,说这竹竿结实,等小电的玉米苗长高了,就能顺着爬。国庆放假,公司不是说能报销近郊团建吗?我看咱们去镇上的青溪古镇逛逛,不远,开车二十分钟,那里有老戏台,还有卖玉米糖的,小电肯定喜欢。”
母亲一听就乐了:“好啊,我去给晴晴准备件厚外套,古镇的风大,再带个折叠轮椅,走路累了就让凡子推着。智家生态科的福利里还有个车载折叠婴儿车,刚好带上,以后带宝宝出门也方便。”
吃过早饭,一家人就出发去青溪古镇。车刚驶出村口,苏晚晴的手机就弹出智家生态科的推送:“国庆快乐!您的智能家居已远程自检,婴儿房恒温25c,灌溉系统定时开启。”林凡点开车载屏幕,导航自动避开拥堵路段——是智车生态科的系统联动,“你看,连导航都知道咱们去古镇,提前规划了小路。”
古镇门口挂着红灯笼,路边的小贩在卖刚蒸好的玉米糕。小电拉着林凡的手,非要买一块给苏晚晴:“妈妈,这个甜,你吃了宝宝有力气!”父亲在老戏台前看人家唱京剧,母亲则在旁边的布店挑婴儿穿的小棉袄:“这蓝布软和,做件小棉袄,宝宝冬天穿刚好。”苏晚晴坐在轮椅上,林凡推着她逛巷子,巷子里的老墙上爬着牵牛花,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她的肚子上,双胞胎轻轻动了一下,她笑着抓住林凡的手:“你看,宝宝也喜欢这里。”
正逛着,林小雨的电话打了过来,语气带着点急促却很稳:“哥,苏姐,黑石那边还有点残余势力,在网上放小谣言,说智家生态科的母婴设备有安全隐患,我已经把之前的检测报告和用户反馈发出去了,孙浩也联系了平台,十分钟就下架了,放心,不影响咱们假期。”
“辛苦你了小雨,”苏晚晴轻声说,“国庆放假还让你跑前跑后。”
“没事苏姐,你们好好玩,我这就去给你们买古镇的糖糕,一会儿送过去!”林小雨挂了电话,没过半小时就提着个纸袋子来了,身后还跟着强子和胖子——强子手里拎着个竹篮,装着西坡村刚摘的甜玉米,胖子则扛着个大袋子,是他老家的月子米:“凡哥,苏姐,知道苏姐快生了,这米熬粥最养人!强子说你们在古镇,我们就赶过来了,一起逛逛!”
强子蹲下身,给小电递了个煮玉米:“小电,这是李叔家的糯玉米,你尝尝,比古镇的玉米糕还甜!”小电咬了一口,含糊地说:“好吃!等宝宝出生,我带他们去李叔家摘玉米!”
傍晚回到四合院,师傅们已经下班了,朱红色的大门装上了一半,门楣上临时贴了张“福”字。母亲和强子媳妇在厨房忙活,煮玉米、熬月子粥,香味飘满了院子。父亲和胖子在搭玉米架,林凡则陪着苏晚晴坐在堂屋,看智家生态科的智能家居演示——手机一点,婴儿房的小夜灯亮了,院子里的灌溉喷头喷出细雾,刚好洒在小电种的玉米苗上。
“你看,这喷头的角度刚好,”苏晚晴指着院子,“等宝宝出生,咱们就在这院子里办满月酒,请老乡们来吃玉米宴,让他们也看看咱们的新家。”
林凡握紧她的手,指尖轻轻放在她的肚子上,感受着双胞胎的胎动:“好,到时候让智家的人把音响连起来,放小电唱的玉米儿歌,再请农技员来给老乡们讲讲新的种植技术——咱们从玉米地走到现在,不管是农业还是科技,都是为了这一院子的温馨,为了家里的人,为了老乡们的笑脸。”
晚饭时,桌子摆在堂屋门口,月色洒在青砖地上。桌上有煮玉米、玉米排骨汤、月子粥,还有胖子带来的家乡菜。小电坐在宝宝椅上,给每个人夹玉米:“妈妈吃,爸爸吃,爷爷吃,奶奶吃,小雨姑姑吃,强子叔叔吃,胖子叔叔吃!”
林小雨拿出刚打印的产检报告,放在苏晚晴面前:“苏姐,专家说双胞胎发育得很好,体重都达标,胎位也正,再坚持一个月,就能顺顺利利生下来了。”
强子喝了口酒,笑着说:“凡哥,苏姐,等宝宝出生,我让西坡村的老乡们送最好的玉米过来,给宝宝做辅食,保证零添加!”
胖子也跟着点头:“我老家的月子米还有很多,不够了我再拉一车来,让苏姐坐好月子!”
苏晚晴看着满桌的人,看着亮着灯的四合院,看着小电蹦蹦跳跳的身影,眼眶有点热:“谢谢你们,有你们在,真好。”
夜色渐深,家人都走了,林凡陪着苏晚晴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朱红色的大门在月光下泛着暖光,玉米架上的竹竿透着新木的清香,小电种的玉米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晃。苏晚晴靠在林凡肩上,手放在肚子上:“你说,宝宝出生后,会不会喜欢这个院子?”
林凡低头吻了吻她的额头,声音温柔:“会的,他们会喜欢院子里的玉米苗,喜欢门口的国旗,喜欢家里的每一盏灯——因为这里有我们,有温暖,有我们守了这么久的初心。”
远处的村里,偶尔传来几声狗吠,四合院的灯光像一盏温暖的灯,亮在夜色里。林凡知道,不管未来还有多少资本的风浪,只要守住这一院子的温馨,守住家人的笑脸,守住老乡们的期待,就什么都不怕。毕竟,所有的科创与产业,最终都要落回“家”这个字上——家暖了,心就安了,日子就有了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