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管鱿鱼,也称日本枪乌贼,又称笔管鱼,小鱿鱼,墨斗鱼,乌蛸等等。
属于头足纲,枪乌贼科,体型较小,胴长最大可达15厘米。
类似鱿鱼,但相比鱿鱼短而小,体短而宽。身体呈圆椎型,状若笔管。
有些大连人、青岛人还叫它“海兔”,因为这种小管鱿鱼逃生的速度非常快。
真可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烹饪时,当它被烫至胴体发挺时,其外形变得鼓溜圆,宛如兔身,而支愣的腕则犹如竖起的兔耳朵。
将它们整齐摆放盘中,活脱脱就像一群兔子。这也是人们称它为“海兔”的原因。
小管鱿鱼极易变质,因此只有产地,才能尝到味道鲜美的鲜品小管。
内地一些地区市场上提供的,只是冷冻产品或者干货。
小管鱿鱼的烹饪方式有多种,白灼,油焖,香辣,葱油,爆炒等等。
市场批发价格也算是比较平民,每斤30到50块钱。
由于刚才的一网石蚌鱼,让白大海心情大好,现在碰到小管鱿鱼,决定让大家赚点外快,愉悦一下心情。
毕竟有了良好的心情,才能更好的工作嘛。
于是众人各自拿了一个抄网,找地方开始捞起小管鱿鱼。毕竟这是大海的馈赠,船东特许的,谁又能拒绝多搞点钱呢?
白大海和杨立民也跟在大家后面,抄了不少的小管鱿鱼。
一个小时后,众人自觉的停手,郑铁跑去厨房搞了一盘白灼小管鱿鱼。
果然新鲜就是味道鲜美的最好代名词。
这次出海平白多了几千块钱的收入,试问谁不高兴。接下去工作的劲头就更足了。
众船工再次被广播叫醒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三点左右了。
轮流洗了一把脸,众人来到甲板上准备起网了。
随着绞盘的慢慢转动,网兜被吊机钓上甲板。
引来众人大声欢呼。
看着网兜的饱满度,大概有个2吨左右。这么多重量,对于“丰收号”来说本来也只能算中等产量。
那为什么众人能够欢呼雀跃呢?因为他们从网兜缝隙中看到了,一片金黄金黄的的颜色。
“金黄色的,会不会是大黄鱼?”
“如果是这么多大黄鱼,那我们就发财了啊!”
几人开始疯言疯语的议论起来了。
“你们想多了吧!哪有那么多大黄鱼啊!”
站的离网兜最近的白大海,笑着开口说道。
他已经看到了,是梅童鱼。不过里面会不会有大黄鱼,就不得而知了。
随着白大海拉出网兜绳索,甲板上就像留下来数不清的金条。
真的是金黄金黄的,灯光下还有点刺眼。
“唉!是梅童鱼啊!”
“我还以为是大黄鱼呢!”
几人又是几声嘀咕,话语里透着遗憾的意味。
“别酸了,梅童鱼也不错,活力好的进活鱼仓,其他的也赶紧分拣,分三个规格,二两以下一个规格,二两到三两的一个规格,三两以上再一个规格。”
白大海笑骂道。
梅童鱼,又名馒头鱼、大头梅、梅头鱼,是鲈形目石首科。
梅童鱼属近海型经济鱼类。体延长,侧扁,背部呈浅弧形,腹部平圆,尾柄细长。
体背侧面灰黄色,腹侧金黄色,各鳍淡黄色。
梅童鱼具有滋补强壮,健脾养胃的功效,可用于小儿夜尿、贫血、消化不良。
其肉质鲜嫩,味美,肉呈蒜瓣状,一般多用于鲜品,可以清蒸或者油炸,肉香骨脆,非常美味。也可以加工成罐头食品。
是我国的小型经济鱼类之一。
由于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衰减,敌害鱼类的减少,梅童鱼得到了充分的繁殖与生长,资源量呈上升趋势。
梅童鱼的价格因季节、产地、大小、新鲜度而有所不同,
鲜活的梅童鱼价格通常是:40–80元\/斤,二两以上的可能突破100元\/斤,三两的能够达到200元\/斤。
冰鲜的梅童鱼价格基本上只有一半左右。
基本上所有海鲜都是越大越新鲜的越贵。
拖网拖上来的鱼,基本上上面的一部分活力还不错,中间部分开始,由于缺水时间更长,或者堆压过久,活力就不够了。
众人上面挑了一部分个体大一点的,放进活鱼仓,其他的全部分规格送进冰冻仓。
非常遗憾,一堆的梅童鱼里面,也没有发现一条大黄鱼。
打扫甲板的时候,陈栋汇报冰冻仓快要满仓了,已经快装了3\/4。
白大海和杨立民几个立即决定,收了粘网和延绳钓就返航。
五个筐子一共1000个钩子,中了三百多条鱼,只能算是可圈可点。
鱼种也是一般,最多的就是鲈鱼,又100来条,还有就是各种鲷鱼,十来斤的海鳗倒是中了四条,四五斤的石斑鱼也有几十条,其他剩下的就是一些杂鱼。
接下去就是粘网了,只见白大正用竿钩钩过来浮球,把绳子绕在绞盘上,粘网随着绞盘的启动,慢慢被拉出海面。
上面密密麻麻的沾满了黄鳍鲷,“丰收号”上六个人,陈中伟在开船,陈栋操作绞盘,其他三个人,坐在凳子上摘鱼。
品种单一倒也不是非常麻烦,就是数量太多,几人连说话的功夫都没有了低着头不停解鱼。
前面这两张网应该是刚好碰到,这个黄鳍鲷鱼的鱼群了。
接下去的粘网上鱼种也杂了,乱七八糟的什么鱼都有:牛舌鱼,针鱼,黄鸡鱼,平头鲷,马鲛鱼,还有一些石斑鱼。
看到有一些鱼就剩一个鱼头,很明显应该是石斑鱼和马鲛鱼,看到网上被粘着的鱼,想要过来分一杯羹,运气不好的,一不小心自己被粘住了。
白大海和杨立民一商量,决定粘网先不放,先返航。卖掉鱼获后修整一天。
等所有鱼获全部送进冰冻仓,“丰收号”开始返航。
回程也不能歇着吧,放下拖网之后,几人打扫甲板的打扫甲板,做饭的做饭。
碧波荡漾的大海中,“丰收号”匀速的拉着拖网,载着满满的收获,往家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