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秒的寂静,像一道深刻的刻痕,留在了小满感知世界的方式里。那并非幻觉,而是某种规则被强行扭曲后留下的、冰凉的印记。自那之后,病房里的时间似乎变得不再均匀。有时,一秒钟漫长得令人窒息;有时,几分钟恍惚间便溜走。小满对时间的流逝变得异常敏感,她总觉得,那无形的“凝滞”随时可能再次降临,将一切冻结。
林默依旧沉睡,外表平静。但小满在为他做日常护理时,指尖触碰到他的皮肤,能感受到一种极其微弱的、不同于体温的凉意,仿佛他的体内正运行着一个看不见的、消耗着能量的精密仪器。这种触感转瞬即逝,却让她心惊。
更让她不安的是监护仪。在看似平稳的波形和数字背后,偶尔会出现极其短暂、几乎无法察觉的“毛刺”——一次心跳的波形会突兀地拉长几毫秒,或者血氧饱和度会在瞬间跌落的数值后立刻恢复正常。这些异常细微到可以被解释为设备干扰,但小满将它们与自己对时间流速的异常感知对应起来,心脏便一点点沉下去。变化没有停止,而是在更微观、更隐蔽的层面持续着。
这天下午,王主任带着两名陌生的、穿着白大褂但气质更偏向研究员而非临床医生的人来到病房。他们神色严肃,没有过多寒暄,便开始用携带的、更为精密的便携式检测设备连接林默的监护仪接口,进行长时间的数据采集和记录。
“李工,基线波动频率有异常谐波。”一个年轻些的研究员低声对年长的那位说。
被称为李工的男人凑近屏幕,眉头紧锁,手指在触摸板上快速滑动,放大着波形图。“记录下来,特别是与之前‘事件’时间戳重叠的部分。”他瞥了一眼墙上的挂钟,语气平淡,但小满捕捉到了他眼中一闪而过的凝重。
他们口中的“事件”,无疑就是指那次漫长的七十三秒。小满站在角落,手心冰凉。医院高层显然已经注意到了异常,并且派来了更专业、目的更明确的人。他们不再将这种现象归为无法解释的谜团,而是开始用科学的、分析的态度来对待它。这比单纯的恐慌更让她感到害怕——因为这意味着,林默正在被系统性地、冷静地“研究”。
研究团队忙碌了近两个小时,期间低声交谈着一些她听不懂的术语:“时间膨胀系数”、“局部场强度”、“生物电共振异常”。最后,李工走到小满面前,态度客气却疏离:“林小姐,我们需要持续监测林先生的一些特殊生理指标,可能会临时调整部分监护参数,希望你能配合。有任何异常感觉或发现,请立即通知我们。”
他没有解释“特殊生理指标”具体指什么,也没有提及那七十三秒。但这种公事公办的、将林默视为特殊案例的态度,比任何惊骇的表情都更让小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默默点头,看着他们离开,病房里似乎还残留着一种冰冷的、实验室般的气息。
她回到林默床边,看着他沉睡的脸。此刻,他不再仅仅是她要守护的人,更成了一个正在被外界严密观察和分析的“现象”。那七十三秒的寂静,如同一道分水岭,将他与她,与整个正常的世界隔开了。阈限已被跨越,他们正滑向一个未知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深渊。
窗外,天色渐暗。小满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她知道,下一次“凝滞”来临时,持续时间可能不再是七十三秒。而当那扇“门”再次打开,门外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她握紧了林默微凉的手,仿佛这是唯一真实的锚点,然而这个锚点本身,却正在变成最大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