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声带来的订单像甜蜜的负担,压得沈家小院的灶台都有些喘不过气。尤其是那些大户人家临时起意的“加单”,常常打乱原有的生产计划,让周氏和沈厚德手忙脚乱。
这天,张老板照常来送猪下水,脸色却有些讪讪的。他搓着手,对迎出来的沈厚德说:“沈二哥,对不住啊,今儿……今儿只能给你们留三副了。”
“三副?”沈厚德一听就急了,“张老板,这怎么够?我们铺子现在天天都不够卖!昨天林府还说要订五斤拼盘后天用呢!你这……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张老板苦着脸解释:“二哥,真不是我不给!你也知道,以前这玩意儿就你们家要得多。现在可好,不知道谁传出去的,说你们沈记靠这个发了财,镇上另外两家肉铺,还有几个街面混的,都开始学着收猪下水了!量就那么多,抢的人多了,我这也难做啊……”
沈清辞在屋里听得真切,心里一沉。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模仿者出现,原料供应立刻就成了问题。这还只是开始,如果以后竞争加剧,价格被抬上去,或者干脆断供,铺子就得停摆!
她赶紧走出来,脸上带着笑,语气却不容置疑:“张老板,您的难处我们理解。生意好了,有人眼红跟风,这是难免的。不过,”她话锋一转,“咱们合作这么久,我们沈记可是您最稳定、量最大的客户。您看这样行不行?”
张老板看向她:“沈姑娘你说。”
“我们跟您签个简单的契书,”沈清辞清晰地说道,“以后每天固定要五副最好的猪下水,风雨无阻,价格就按现在的市价,绝不让您吃亏。但您得保证,优先供应我们,而且品质必须是最好的。怎么样?”
长期固定的大订单!而且是按市价!这可比零散卖给那些跟风者稳定多了!张老板眼睛一亮,脸上的为难瞬间变成了笑容:“哎哟!沈姑娘爽快!成!就这么说定了!以后每天头一份,保证把最肥最好的五副给你们留着!”
送走千恩万谢的张老板,沈厚德松了口气,但还是有些担忧:“阿辞,这固定五副,万一哪天卖不完……”
“爹,”沈清辞胸有成竹,“卖不完咱们可以做成卤肉干,或者开发别的吃法。但货源不稳定,才是要命的事。先保住源头再说!”
解决了猪下水的问题,沈清辞又把目光投向了鸡爪、鸭翅这些新宠。她不再满足于在集市零买,直接找到了常打交道家禽贩子老王。
“王叔,以后您这的鸡爪、鸭翅,还有那些没什么人要的鸡架、鸭脖,我每天都要,您给个打包价怎么样?”
老王正愁这些边角料不好卖,一听这话,乐得合不拢嘴:“哎哟!沈姑娘你可帮了我大忙了!这些玩意儿,平时也就是搭着送送人!你要,叔给你算便宜点!鸡爪鸭翅算你三文一斤,鸡架鸭脖更便宜,两文一斤拿走!”
价格比零买几乎便宜了一半!沈清辞心里算盘一打,这成本可就降下来太多了!尤其是鸡架鸭脖,虽然肉少,但用来熬制高汤,或者开发新的廉价卤味,潜力巨大!
“成!王叔,那就说定了!以后每天您给我留够数!”沈清辞爽快拍板。
这样一来,主要的原料供应都稳定了下来。虽然总体成本因为固定采购而有所增加,但保证了铺子的正常运转和产品品质,从长远看是利大于弊。
周氏看着女儿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让她头疼的货源问题,感慨道:“阿辞现在真是越来越有掌柜的派头了,说话办事,滴水不漏。”
沈厚德也憨厚地笑:“是啊,比爹强多了。这下好了,不用天天提心吊胆怕没货了。”
沈清辞却不敢松懈。稳定了货源只是第一步,随着生意规模扩大,储存、加工、人手……一个个问题都会接踵而至。她感觉自己就像个推着石头上山的人,一刻也不能停歇。
眼下,最迫切的问题似乎是……后院那个小灶棚和租来的杂物间,随着原料种类的增加和量的增大,越来越拥挤不堪了。每天处理大量鸡爪鸭翅,清洗、焯水、卤制,空间捉襟见肘,气味也更容易混杂。
看来,扩大生产场地,也迫在眉睫了。只是,这需要钱,需要地方,更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她望着院子里堆得满满的箩筐和瓦罐,心里默默盘算着。这稳定下来的货源,就像给快马配上了好鞍,接下来,能跑多快,能跑多远,就看骑手的能力了。而她自己,就是那个必须不断鞭策自己前进的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