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景珩“静观其变,守正出奇”的八字真言,像一道温暖而坚定的光,驱散了沈家二房心头的阴霾和焦虑。全家人的心态发生了微妙而积极的变化,从被动防御的惶惶不安,转向了主动经营的从容淡定。
日子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周氏不再整日愁眉苦脸、疑神疑鬼,而是精神抖擞地打理着铺子和家务,浆洗衣裳时甚至能哼起久违的小调。沈厚德劈柴的力道恢复了往日的沉稳,偶尔还会在院子里教沈安认几个简单的字,憨厚的笑声也多了起来。就连小沈安,也恢复了孩童的活泼,在巷子里和伙伴们玩耍时,清脆的笑声能传出去老远。
沈清辞更是将“守正”二字落到了实处。她不再花费过多精力去揣测暗处的目光,而是全心全意扑在提升自家手艺上。天气渐暖,厚重的卤味有时显得油腻,她琢磨着如何既能保留卤味的醇厚,又能增添春夏的清爽。
这天,她看着灶台上周氏熬好的一锅浓郁骨汤,忽然灵机一动。她取出一部分老卤作为底味,加入大量骨汤稀释,又投入几颗泡发的干香菇、几片火腿提鲜,再撒上一把自家晒的虾皮,最后放入豆腐、泡软的粉丝、嫩白菜心以及提前卤好的五花肉片、鸡蛋、豆干等,咕嘟咕嘟地小火慢炖。
随着汤汁翻滚,一股不同于往常霸道卤香的、更加复合鲜美的香气弥漫开来。既有骨汤的醇厚,又有菌菇火腿的鲜香,还融合了老卤的底蕴,闻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哎哟,阿辞,你这又鼓捣啥呢?这么香!”周氏被香气吸引过来,好奇地往锅里张望。
“娘,您尝尝。”沈清辞舀了一小勺汤,吹凉了递给母亲。
周氏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鲜!真鲜!又鲜又暖和,还不腻人!这大冷天儿吃上一碗,可得劲儿了!”
沈清辞笑了:“我想着,天儿还凉,咱们做点热乎的。这不算正经卤味,就是个暖锅子,我叫它‘团圆卤味锅’,食材可以随便搭,汤底是关键,适合一家人围在一起吃。”
“团圆锅?这名字好!”周氏连连称赞,“听着就热闹!咱晚上就吃这个!”
晚饭时分,小小的堂屋中央支起了一个小泥炉,上面坐着咕嘟冒泡的砂锅。锅里食材丰富,汤汁奶白,热气腾腾。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沈厚德给每人碗里舀上满满的汤和菜。
“爹,我要肉肉!”沈安踮着小脚,指着锅里的五花肉。
“好嘞!给我们小大将军肉肉!”沈厚乐呵呵地夹了一大块肥瘦相间的肉放到儿子碗里。
周氏则给丈夫和女儿碗里夹了豆腐和青菜:“多吃点菜,均衡。”
一家人吃着热乎乎的锅子,聊着家常,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和食物暖融融的香气。外面世界的纷扰和暗处的窥探,仿佛都被这温暖的烟火气隔绝在了门外。
“他爹,阿辞,”周氏满足地叹了口气,“要是天天都能这么安安稳稳的,该多好。”
“娘,会的。”沈清辞看着父母和弟弟脸上幸福的笑容,心中充满了力量,“只要咱们心齐,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团圆卤味锅”很快被沈清辞作为季节性新品推出了铺子。她特意定制了一批带提手的小砂锅,客人可以买搭配好的食材和浓缩汤底回家自己煮,也可以加几文钱,在铺子后院的棚子里,用小火炉现煮现吃。这种新颖的吃法立刻受到了欢迎,尤其是一些图省事又想吃口热乎的单身汉和小家庭,成了铺子里的新宠。
“老板娘,这锅子真不错!比光吃卤味得劲儿!”一个熟客吃得鼻尖冒汗,赞不绝口。
“是啊,晚上收工回来,懒得做饭,买上一锅,热热乎乎的,连饭带菜都有了!”另一个客人附和道。
生意的红火和家庭的温馨,让沈家小院充满了久违的蓬勃朝气。沈清辞在“守正”的路上越走越踏实,但她始终没有忘记“出奇”。她像一只警觉的猎豹,在平静的生活中,时刻留意着可能打破僵局的机会。
这天下午,张婶来买卤味,顺口抱怨了一句:“唉,这两天河里的水好像有点浑,我洗菜都得澄好几遍,听说上游也不知道在折腾啥。”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沈清辞心里那根弦被拨动了。清河的水质关系着全镇人的饮水,如果上游真有问题……这会不会是一个契机?一个可以“出奇”的契机?
但她没有贸然行动,而是牢记“静观其变”。她只是笑着对张婶说:“是啊,春天雨水多,河水是容易浑。张婶您洗菜多泡泡,吃着放心。”
送走张婶,沈清辞暗自决定,明天抽空去河边看看。她不指望立刻发现什么惊天大秘密,但多了解情况,总归没有坏处。也许,突破口就藏在这些看似寻常的细节里。
然而,还没等她去河边,另一个小小的“奇”,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自己送上了门。
这天傍晚,铺子快要打烊时,一个穿着体面、管家模样的人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个小厮。这人不像普通顾客,进门后先打量了一下铺子环境,然后才客气地对周氏说:“请问,哪位是沈清辞沈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