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丹经常用这个符号来象征的境界,这个看似简单的圆圈,实则包含着无穷的奥义。它既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循环,又是包容万有的虚空。在《道德经》中,老子所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正是对这种境界的生动描述。修炼者达到这个层次时,意识不再受限于具体的形象和概念,而是进入一种浑沌未分的原初状态,与宇宙本体完全融合。
这种的境界并非空无一物的死寂,而是蕴含着无限生机的动态平衡。当修炼者的元神经过充分锤炼后,就会逐渐超越形质的束缚,进入这种与道合真的状态。此时,修炼者的意识不再局限于个体的认知范畴,而是扩展至与整个宇宙同呼吸共命运的境地。《周易》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在这种虚静至极的状态下,反而能够通达万物之理。
这个数字并非指实际的时间长度,而是借用佛教面壁九年的典故,来比喻修炼者进入纯性功阶段的持久与专注。在这个阶段,修炼者需要保持恒常的定静状态,让所有的生命能量回归本源。明代着名内丹家张三丰在《无根树》中写道:九年面壁功夫深,炼得金刚不坏身,正是对这种修行状态的刻画。
从修炼的次第来看,炼神还虚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后的最高阶段。当修炼者的精气神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充分转化后,就会自然过渡到这个终极境界。在这个阶段,所有的有为法都已舍弃,修炼者只需保持觉照,让元神在虚空中自然运化。清代丹家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对此有精辟论述:神返虚中,不即不离,若存若亡,此炼神还虚之真境界也。
这种的境界与日常所说的有着本质区别。世俗所谓的空虚往往伴随着消极和颓废,而内丹修炼达到的则是充满创造力的本源状态。它既是修炼的终点,又是新生的起点。当修炼者真正契入这个境界时,就能体会到《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超越性体验。
这种的状态与量子物理学中的真空涨落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量子真空并非真正的,而是充满着潜在可能性的能量海。同样,内丹修炼达到的也蕴含着无限的生命潜能,是意识与宇宙能量场完全共振的状态。这种跨时代的智慧对应,展现了道家内丹学说的超前性与普适性。
在实际修炼中,要达到炼神还虚的境界需要经历严格的次第训练。首先必须打好筑基功夫,使精气充足;其次要通过周天运转,使气化为神;最后才能谈得上炼神还虚。明代丹书《性命圭旨》对此有系统论述:炼神者,炼其非神而神也。虚者,非虚无之谓,乃神妙莫测之谓也。这说明的境界虽然超越形相,但并非脱离实际的幻想,而是经过实证获得的超常意识状态。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往往被外在的形相所困,精神世界日益贫乏。而内丹学说提醒我们,生命的真谛在于回归本源的虚静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与自由。正如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所言: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
道家炼神还虚的境界与佛教的涅盘寂静、基督教的与神合一等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些不同的传统都在指向同一个真理:生命最高境界的实现,在于超越个体的局限,融入无限的宇宙本体。
达到炼神还虚境界的修炼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极高的智慧与慈悲。他们并非远离尘世的隐士,而是能够在俗世中保持超然觉照的觉者。元代丹家李道纯在《中和集》中描述这种状态:日用之间,应缘接物,只是平常,更无玄妙。这说明真正的不是脱离现实的逃避,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超越境界。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意识不断被各种概念和形象所占据,很少有机会体验纯粹的虚静状态。而内丹修炼提供的这条回归之路,恰恰是对治现代人精神分散的一剂良方。通过有次第的修炼,我们可以逐步净化意识,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解脱境界。
炼神还虚虚代表着道家内丹修炼的最高成就,是超越二元对立、与宇宙本体合一的终极状态。这个看似玄奥的概念,实际上揭示了生命最本质的真相。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这一智慧,我们或许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条回归生命本源的道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