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ài,险要的地方。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向:指接近。)
左思《蜀都赋》中的“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是一句流传千古、极具气势的名言。它不仅是文学描写,更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让我们来全面解读这句话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原文、注释及翻译
1. 原文所在段落
此句出自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中的《蜀都赋》。在描绘蜀地险要地势时,他写道:
至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
峻岨塍埒长城,豁险吞若巨防。
一人守隘,万夫莫向。
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下辇而自王。
2. 单句解析:一人守隘,万夫莫向
· 一人:一个人。
· 守:把守。
· 隘 (ài):险要的关隘、山口。
· 万夫:一万个人,泛指千军万马。
· 莫向:无法向前,不能靠近。向,接近、进犯。
· 莫开:在后世的流传中,“莫向”常被写作意境更相似的 “莫开” (无法攻开、无法通过)。
3. 翻译
(蜀地有)一人把守关隘,一万个人也无法攻开。
二、作品故事介绍及作者介绍
1. 《三都赋》简介
· 内容:《三都赋》由《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三篇长赋组成。左思以宏大的规模、富丽的文笔,分别描写了三国时期蜀都益州(成都)、吴都建业(南京)和魏都邺城(临漳)的地理风貌、物产人情、历史典故。
· 特点:这篇赋体作品并非纯粹的文学想象,而是左思苦心孤诣、注重实证的成果。他广泛查阅典籍、走访知情人士,力求内容翔实可信,开创了“京都大赋”的写实新风。
2. 作者左思详细介绍
左思(约250年—约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
· 出身与相貌:他出身寒门,其貌不扬,《晋书》记载他“貌寝,口讷”(相貌丑陋,不善言辞)。这在极其看重门第和仪表的西晋社会,使他初期很不得志。
· 勤奋与才华:虽然外在条件不佳,但左思发奋勤学,才华内蕴。他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构思、查阅、写作,终于完成了不朽名篇《三都赋》。
3. “洛阳纸贵”的典故
《三都赋》写成之初,并未引起重视。左思自认其文不逊于汉代班固、张衡的杰作,便前去请教当时享有盛名的学者皇甫谧。皇甫谧读后,大加赞赏,亲自为之作序。
随后,张载、刘逵等名士也为《三都赋》作注,司空张华见后感叹道:“这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啊!(班张之流也)”
自此,《三都赋》名声大噪,轰动京城。当时的文人学士、富豪官绅都争相传抄,以至于市场上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随之飞涨。
成语“洛阳纸贵”便由此而来,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的背后,是左思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用无可辩驳的才华,冲破了门第与相貌的偏见,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
三、现实启发
左思其人其事,以及“一人守隘,万夫莫向”这句名言,给我们今天带来的启发是多层次的:
1. 对个人的启发: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 “守隘”的现代解读:在职业发展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 “关隘”——即你的核心技能、专业知识或独特价值。这个“关隘”就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
· 成为“一人”:努力成为那个 “一人” ,即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不可或缺的专家。当你的能力足够强大,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起坚实的壁垒,达到“万夫莫开”的境界,让自己拥有极高的安全感和选择权。
· 左思的榜样:左思本人就是典范。他不善言辞、相貌普通,在当时是明显的短板。但他没有试图弥补所有短板,而是将所有精力聚焦于文学创作这一“隘口”,最终凭借《三都赋》一举成名。这告诉我们,“十年磨一剑”的专注和坚持,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2. 对企业与组织的启发:构建坚实的“护城河”
· 商业战略:在商业世界中,“一人守隘,万夫莫开”描述的就是强大的 “护城河” 理念。这可以是通过技术专利构建的壁垒、通过品牌效应建立的用户忠诚度、或者通过规模效应形成的成本优势。
· 战略定位:企业需要找到并坚守自己能掌控的“战略要地”,无论是细分市场、核心技术还是独特的商业模式,让自己在面对竞争对手时,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向”的优势。
3. 对人生与心态的启发:冲破偏见的“内在力量”
· 突破外在限制:左思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 “逆袭” 。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出身、相貌等外在条件无法定义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在的才华与坚韧的意志。 这鼓励我们不要被自身的短板或外界的偏见所束缚,应专注于内在价值的提升。
· 厚积薄发:“洛阳纸贵”的荣耀背后,是十年甘于寂寞的积累。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左思提醒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打磨。拒绝浮躁,深度耕耘,才能迎来真正的“纸贵”时刻。
总结
“一人守隘,万夫莫开”不仅是对蜀地天险的生动描绘,更是一种深刻的战略智慧和人生哲学。它告诉我们:
· 于个人:要专注,在自己选择的领域深耕,成为那个不可替代的“守隘人”。
· 于事业:要构建自己坚实的护城河,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于精神:要像左思一样,无视外在的偏见与短板,以内在的坚韧与才华作为立身之本,用“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去赢得属于自己的“洛阳纸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