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bá】,传说中引起旱灾的鬼怪。《诗经·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tán如焚。”(惔:焚烧。)
我们来对《诗经·大雅·云汉》中的名句“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进行一次深入的解读。
一、 故事原文与上下文
《大雅·云汉》是一首周宣王时期的诗歌,记述了当时一场旷日持久、破坏性极大的旱灾。全诗以周宣王的口吻,向上天和祖先神灵祈祷,充满了焦灼、惶恐和自责的情感。
原文节选(第八章):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我心惮暑,忧心如熏。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
昊天上帝,宁俾我遯?
二、 注释与翻译
· 旱既大甚:旱情已经非常严重。
· 涤涤山川:形容山川光秃秃的,草木尽皆枯死,像被水洗过一样干净。涤涤,荡然无存的样子。
· 旱魃为虐:旱神旱魃 正在肆虐为害。魃,是古代神话中的旱神。
· 如惔如焚:惔,通“炎”,意思是燃烧。焚,烧。这两个字都表示烈火焚烧。此句形容旱魃带来的酷热,如同烈火在炙烤大地。
· 我心惮暑:我的心里害怕这酷热的天气。惮,害怕,畏惧。
· 忧心如熏:我的忧思之心如同被烟火熏烤一样难受。
· 群公先正:指前代的公卿贤臣的神灵。
· 则不我闻:即“则不闻我”,都不理睬我的祈祷。
· 昊天上帝:伟大的上天上帝啊。
· 宁俾我遯:难道非要让我陷入(如此)困窘的境地吗?宁,难道。俾,使。遯,通“遁”,困厄,逃亡。
白话翻译:
旱情已经异常严重,山川草木枯竭殆尽。
旱神魃正在肆意为虐,大地如同被烈火灼烧。
我心中畏惧这酷暑,忧愁的心仿佛在被烟熏火燎。
前代的公卿先王们,对我的祈祷充耳不闻。
高高在上的苍天上帝啊,难道真要让我走投无路吗?
三、 典故介绍:旱魃
“旱魃”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个非常着名的灾异形象。
· 起源:其最早的文字记载就出自《诗经·云汉》。在更早的神话传说中,旱魃的形象是天女。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与黄帝大战,黄帝请来天女“魃”助阵。她体内蕴藏着巨大的热量,所到之处风雨止息,赤地千里,最终帮助黄帝击败了能呼风唤雨的蚩尤。但战后,女魃却无法再回到天上,只能留在人间,她所居之地便常年不雨,因此被称为“旱魃”。
· 形象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旱魃的形象从一位身份高贵的“天女”逐渐妖魔化、恐怖化。在汉代的文献中,她变成了一个“目在顶上,衣青衣”的怪物。到了明清时期,旱魃更是与僵尸传说结合,演变成了导致一地干旱的鬼怪(通常是新下葬的尸体所变),民间常有“打旱骨桩”、“烧旱魃”的习俗,即通过毁坏被认为是旱魃化身的坟墓或尸体来求雨。
因此,“旱魃为虐”不仅仅是在描述干旱现象,更是在用一个古老而可怕的神话形象,来渲染灾难的非同寻常和令人绝望的氛围。
四、 寓意与内涵
这句诗及其所在的篇章,蕴含了多重深刻的寓意:
1. 君权神授下的天人感应:在周人的观念中,君主是“天子”,其权力由上天授予。如果人间出现巨大的自然灾害,被认为是上天对君王失德的警示和惩罚。因此,诗中周宣王的“忧心如熏”和虔诚祈祷,不仅是为灾情焦虑,更是对自身统治合法性和德行的一种深刻反省和恐惧。
2. 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作为一首君王的自述诗,它表达了最高统治者面对灾难时,对百姓生计的忧虑。虽然其核心是维护统治,但客观上反映了早期儒家所倡导的“民本”思想萌芽——君主的命运与民众的福祉紧密相连。
3. 人类在自然伟力前的无力感:“如惔如焚”四个字,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在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所感受到的渺小、无助和煎熬。无论地位多么尊崇,在天地之威面前,同样会感到恐惧和绝望。
五、 结合现实的论述
《云汉》所描绘的场景,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但其核心主题——人类文明与极端气候的对抗——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以另一种形式变得更加尖锐和全球性。
1. 从“旱魃”到“全球变暖”:古代的“旱魃”是神话想象中的具体灾神,而今天我们面对的则是名为“全球变暖”的、由人类自身活动所加剧的现代“旱魃”。它同样带来“如惔如焚”的极端高温天气、持续的干旱、肆虐的森林大火。2022年长江流域的罕见大旱、近年来澳大利亚和北美创纪录的山火,都是这现代“旱魃”的具象化表现。
2. 从“君王祈雨”到“全球治理”:周宣王的应对方式是向上天祈祷,寄托于神灵。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在科技不发达情况下,面对自然力量的局限性。今天,我们的应对方式则是科学预警、技术抗旱和国际合作。我们通过气象卫星监测、人工影响天气、建设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农业来对抗干旱。这体现了人类理性的进步和科技的力量。
3. 不变的内核:敬畏与责任:
· 对自然的敬畏:古代因“天人感应”而对自然怀有敬畏。今天,我们更应基于科学认知,树立起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敬畏。我们不能再将自然视为可以无限索取和征服的对象,否则“旱魃为虐”的悲剧将在全球尺度上不断重演。
· 领导者的责任:诗中的周宣王将灾异与自身德行挂钩。今天的领导者,其责任则体现在制定和执行科学的环保政策、推动能源转型、履行碳减排承诺上。一个国家的“德政”,在当代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其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结论: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不再只是一句古老的哀歌。它是一面穿越时空的镜子,映照出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与挑战。它提醒我们,尽管科技已高度发达,但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对气候异常敏感的时代。面对这个由我们自己部分造就的现代“旱魃”,我们需要的不是向虚幻的神灵祈祷,而是拿出超越古人的智慧、勇气和全球性的责任感,共同应对这场“如惔如焚”的生存考验。这或许是这首古老诗歌留给今天最深刻的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