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bà,器物的把柄。《北齐书·徐之才传》:“又有以骨为刀子靶者,五色斑斓。”
这个典故非常有趣,它出自唐代史学家李百药所着的《北齐书》,记载了北齐名医徐之才的一则奇闻轶事。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个故事,并探讨其背后的深意。
一、故事原文
《北齐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五·徐之才传》原文如下:
又有以骨为刀子靶者,五色斑斓。之才曰:“此人瘤也。”问得处,云于古冢见一髑髅,额骨长数寸,试削视,有文理,故用之。”
二、注释与翻译
【注释】
· 骨为刀子靶者:用骨头做成的刀柄。靶,通“把”,即柄。
· 五色斑斓:色彩斑斓,呈现出多种颜色。
· 瘤:这里指的是一种特殊的骨质增生或骨骼病变,在中医理论中,某些异常的骨骼生长物被称为“骨瘤”。
· 古冢:年代久远的坟墓。
· 髑髅:死人的头骨。
· 文理:纹理,条纹。
【白话翻译】
又有一个人,拿了一个用骨头做成的刀柄,这个骨头刀柄色彩斑斓,十分奇特。徐之才看到后说:“这是人身上长的‘瘤’。”询问这把刀的来历,那人说是在一座古墓里看到一个头骨,额骨上有一块长出数寸的骨头,他试着削下来看,发现里面有纹理,于是就拿来做了刀柄。
三、典故介绍与解析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内涵丰富,展现了徐之才高超的医学造诣和敏锐的观察力。
1. 情节核心:有人用一个色彩斑斓的骨头做刀柄,徐之才一眼就看出这并非普通骨头,而是人身上病变产生的“骨瘤”。经询问,证实了这块骨头确实来自古墓中一个头骨上异常增生的部分。
2. 徐之才的医术:徐之才的判断体现了其深厚的解剖学和病理学知识。他能够通过骨头的形态、色泽和纹理,逆向推断出它在生物体上的原始状态和病理成因,这在当时是极其了不起的。
3. “五色斑斓”的科学解释: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骨骼在特定病理条件下(如骨肿瘤、慢性炎症、矿物质沉积等)或经过长时间的土壤侵蚀和矿物质渗透,其成分和结构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呈现出异常的颜色和纹理。徐之才所见到的“五色斑斓”,很可能就是病变骨骼钙化、石化或与埋葬环境中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四、着作及作者介绍
· 《北齐书》:
·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位列“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北魏分裂后,东魏、北齐王朝(公元534年—577年)的历史。
· 全书共五十卷,由唐代史学家李百药奉敕编撰。其父李德林曾在北齐为官,并留有北齐史旧稿,李百药在此基础上,博采他书,历时十年而成。
· 作者李百药:
· 李百药(公元565—648年),字重规,唐初史学家、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之家,博学多才,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卓着。他所编修的《北齐书》,虽然在后世流传中有所散佚,部分内容由后人用《北史》等补足,但它仍然是研究北齐历史最原始、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五、寓意与启示
这个小小的故事,蕴含着穿越时空的智慧,对现实有着深刻的启示:
1.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专业精神
· 在常人眼中,那只是一个好看又稀奇的“古董刀柄”。但在徐之才这样的专家眼中,它是一件“病理标本”。这告诉我们,在任何领域,真正的专家都具备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洞察事物核心本质的能力。
· 现实联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五色斑斓”的信息和观点。是像普通人一样只看热闹,还是像徐之才一样,运用专业知识和批判性思维,去剖析其背后的真相、动机和逻辑?这种能力在辨别谣言、进行深度分析和做出正确决策时至关重要。
2. 实践出真知的务实态度
· 徐之才的判断不是凭空臆测,而是基于他大量的临床实践和解剖知识。他见过各种病例,熟悉人体骨骼的正常与异常状态,因此才能做出精准的判断。
· 现实联系:无论是学术研究、技术研发还是商业管理,脱离实践的理论都是空中楼阁。真正的知识和创新往往来源于对现实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反复的实践验证。
3. 对“猎奇”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 故事中的人将古墓中的人骨(尤其是病变组织)当作玩物,制作成刀柄,这本身是一种对生命和死亡缺乏敬畏的行为。徐之才的诊断,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这种猎奇行为的一种“祛魅”,揭示了其背后不那么浪漫甚至有些残酷的真相。
· 现实联系:在网络时代,“猎奇”文化大行其道,人们追逐各种奇闻异事、怪诞现象。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面对“五色斑斓”的奇观时,应保持一份理性和敬畏,探究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或真实背景,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肤浅的感官刺激。
4.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 一块千年前的病变骨骼,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后人发现、把玩,又被一位名医“诊断”,最终被史书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历史与现实的一次奇妙对话。
· 现实联系:它启示我们,历史并非尘封的故纸堆,其中的智慧、教训和人性是相通的。善于从历史中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预见未来。
总结而言,徐之才“识骨”的故事,不仅是一则彰显古代名医风采的佳话,更是一个关于专业、洞察、实践与敬畏的生动寓言。它鼓励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努力修炼一双能看透本质的“慧眼”,并以务实和敬畏的态度对待知识、历史与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