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áo,通“嗷嗷” 。嘈杂声。《三国志·魏书·常林传》:“林夜挝(zhuā)吏,不胜痛,叫呼敖敖彻曙。”(挝:击,打。彻曙:直到天明。)
我们一起来解读《三国志·魏书·常林传》中这个情节生动、寓意深刻的故事:“林夜挝吏,不胜痛,叫呼敖敖彻曙。”
一、 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节选(《三国志·魏书·常林传》):
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
林叔父挝客,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举宗惶怖,不知所责多少,惧系者不救。
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吾鄙郡。鄙郡表里山河,土广民殷,又多贤能,惟所择用。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栗,雄才奋用之秋也。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吾,何敢不敏? 然恐畏威之迹,非贫弱之所行也。且诸生之徒,囚拘徒隶,易以嗟怨,搒(péng)楚加之,或至死丧,无故亏伤良善之民,而佑益凶慝(tè)之人,殆非明府之意也。”
彪乃书责匡,匡困林,林乃逃之。
后匡弃郡,与袁绍合。 太祖以林及王象、韩宣、许遵为长吏,尝因事先答宣,宣欲执杖撞林,林去官。
【裴松之注引《魏略》曰】:
林性既清白,当官又严。 少府寺与鸿胪对门,时崔林为鸿胪卿。林夜挝吏,不胜痛,叫呼敖敖彻曙。
明日,崔林从吏出门,望见林,辄欲跪拜。林止之,曰:“长吏虽与卿司邻接,而所以相异。今不胜其痛,叫呼敖敖,语卿何益!”
【注释】
1. 挝(zhuā): 击,打。
2. 吏: 指常林府中的小吏或差役。
3. 不胜痛: 无法忍受疼痛。胜,能承受。
4. 叫呼敖敖: 大声呼叫、哀号的声音。“敖敖”此处为象声词,与《诗经》中形容修长的“敖敖”不同。
5. 彻曙: 直到天明。彻,通达。
6. 裴松之注: 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解,补充了大量史料。
7. 崔林: 曹魏重臣,与常林并非同一人,但官至司空,地位很高。
【翻译】
(根据《三国志》正文)常林的叔父鞭打门客,被王匡派来的“诸生”告发,王匡大怒,将常林的叔父收监治罪。常林全族人都惊恐万分,不知道会被勒索多少钱粮才能赎罪,更担心被关押的人性命不保。常林于是前去游说胡母彪,以一番深刻的分析(强调王匡应争取人心,而非滥用刑罚)打动了对方。胡母彪写信责备王匡,王匡因此迁怒于常林,常林只好逃亡。
(根据《魏略》注引)
常林为官既清白,又非常严厉。少府衙门与鸿胪寺对门,当时崔林任鸿胪卿。有一天夜里,常林在府中鞭打一名官吏,该官吏无法忍受疼痛,整夜哀号呼叫,声音直到天亮才停歇。
第二天,崔林带着属吏出门,正好望见常林,那名属吏(可能是昨夜听到惨叫的人)下意识地就要向常林下跪拜见。崔林制止了他,说:“常林长官虽然和我们衙门是邻居,但他有他的行事方式。昨晚那人受不了疼痛,整夜嗷嗷叫,我跟你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二、 人物介绍
1. 常林(?—前110年?此处应为曹魏时人,生卒年不详):
· 身份: 曹魏时期的重臣,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
· 性格与政绩: 以清廉、节俭、正直和治理严厉而着称。他出身河内郡,在动荡的汉末环境中保护乡里,后得到曹操赏识,担任过地方太守、中央的大司农、光禄勋等高官,封乐亭侯。他年过七十仍精神矍铄,被委以重任。
· 形象复杂性: 正史主传突出其清廉能干的一面,而裴注所引的《魏略》则补充了他为官“严酷”的另一面,使其形象更加立体。
2. 崔林:
· 身份: 曹魏重臣,官至司空。与常林同名,但并非一人。
· 在故事中的作用: 他是“夜挝吏”事件的旁观者和评论者。他的话语“今不胜其痛,叫呼敖敖,语卿何益!”充满了无奈和对常林严酷作风的微词,代表了当时同僚对此事的看法。
三、 典故背景
1. 历史背景(汉末魏初): 这是一个从天下大乱到初步安定的时期。一方面,需要严刑峻法来整顿秩序、树立权威;另一方面,儒家提倡的“德治”与“仁政”依然是主流价值观。如何平衡“严”与“宽”,是当时官员们面临的普遍问题。
2. 文献背景: 这个故事并非出自《三国志》正文,而是出自裴松之注引的《魏略》。《魏略》是鱼豢所着的私修史书,以记载详实、敢于直言着称。陈寿在正史中可能有意淡化常林的负面记载,而《魏略》则将其保留下来,为我们了解历史人物的多面性提供了珍贵材料。
3. 事件场景: 故事发生在两个相邻的中央官署之间。常林在深夜于自己官署内动用私刑,拷打属吏,其惨叫声响彻夜空,连对门衙门的同僚都听得一清二楚。这本身就说明了其刑罚之酷烈,已超出了寻常管教的范畴。
四、 寓意及现实意义
这个典故的寓意非常深刻,它揭示了一个关于权力、管理与人性的永恒命题。
1. 寓意:
· “清官”未必是“好官”: 常林个人品德清白无私,但他过于严苛的治理方式,给下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恐惧。这说明,个人道德的高尚,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执政手段的合理与仁慈。 一个好的管理者,不仅自身要正,更要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权力。
· 过犹不及,严酷生弊: 严厉的管理在整顿秩序时或许有效,但一旦过度,就会变成暴政。常林的“严”已经达到了酷烈的程度,这非但不能让人心服,反而会制造恐慌、催生怨怼,最终损害组织的凝聚力。那彻夜的“敖敖”惨叫,正是权力失控的刺耳警铃。
· 权力的边界与旁观者的无奈: 崔林作为邻居和同僚,虽然对常林的做法不以为然,但也只能发出“语卿何益”的感叹。这反映了在官僚体系内,对于同级别官员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不当行为,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2. 现实意义:
· 对现代管理与领导力的启示:
· 法治优于人治: 在现代企业或组织管理中,必须依靠清晰的规章制度和公平的流程,而不是依赖管理者个人的“严厉”或“权威”。像常林这样“夜挝吏”的随意性惩罚,是现代管理的大忌。
· “狼性文化”的边界: 许多企业推崇高压、严格的“狼性文化”。这个故事警示我们,必须警惕这种文化滑向严酷和非人性化。员工的“不胜痛”和“叫呼敖敖”(可能表现为高压下的崩溃、抑郁、高流失率)是组织出现危机的明确信号。
· 领导威信源于尊重,而非恐惧: 真正的领导力是让下属因为敬佩和信任而追随,而不是因为恐惧而服从。常林的吏员见到他就想“跪拜”,正是极端恐惧的表现,这种状态下,员工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将荡然无存。
· 对法治社会建设的启示:
· 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常林“夜挝吏”是典型的私刑,毫无程序正义可言。现代法治社会强调,任何惩罚都必须经过合法的程序,保障被惩罚者的基本权利。这既是防止冤狱,也是防止权力滥用的基石。
· 权力必须受到监督: 故事中常林的权力缺乏有效制约。这提醒我们,任何权力,无论掌握在多么“清白”的人手中,都必须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接受有效的内部和外部监督。
结论:
“林夜挝吏,不胜痛,叫呼敖敖彻曙”这个故事,撕开了历史中温情脉脉的一面,展现了一个能臣、清官在权力行使上可能存在的黑暗面。它告诉我们,评价一个管理者,不能只看其个人品德和工作成效,更要看其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否正当,是否尊重人的基本尊严。 那穿越千年夜空传来的惨叫声,至今仍在警醒着我们:任何脱离人性基础的严厉,最终都将走向其初衷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