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内,三省六部的架构已然高效运转,《永兴律》的初稿正在激烈讨论,科举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军器监的炉火正旺。然而,无论是法律的威严、人才的选拔,还是兵甲的锋利,其最终都要落脚于最根本之处——粮食。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农以水为血。历经多年战乱,关中平原、河西走廊等地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渠堰淤塞,堤防残破,昔日滋养了秦汉帝国的沃野,如今却常受旱涝之苦,严重制约着“永兴”新政中“均田令”与“租庸调”制的成效,更直接威胁着帝国的粮食安全与民心稳定。
这一日,陈衍在尚书省值房,召见了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以及几位精通水利的官员和技术专家。巨大的关中及河西舆图铺满地面,上面用朱笔标注着诸多河流、旧渠遗迹以及近年来常发生水旱灾害的区域。
工部尚书面色凝重地汇报:“陛下,去岁关中夏旱,秋又逢暴雨,渭水支流决口,淹没良田千顷,皆因郑国渠年久失修,分水、泄洪设施多有损坏,无力调节所致。河西之地,本就干旱少雨,原有坎儿井、引水渠大多淤塞废弃,百姓靠天吃饭,收成极不稳定。水利不兴,纵有均田良政,亦难保丰收啊!”
户部尚书李繁紧接着从财政角度补充:“陛下,修复水利,虽一时耗费巨大,然长远来看,实乃一本万利之举。田亩得灌溉,产量必增,国库租税方能丰盈。且以工代赈,可吸纳流民、闲散劳力,使其得食,避免生事,实乃安民稳社稷之良策。”
陈衍的目光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最终停留在那条标志着辉煌过去的“郑国渠”线上。这条始建于战国,曾使关中成为天府之国的伟大水利工程,如今却如同病弱的巨龙,亟待拯救。
“朕岂不知水利之重?”陈衍沉声道,“只是前朝崩坏,非止一朝一夕。如今百废待兴,国库确不宽裕。然,再难,此事亦不可再拖!必须办,而且要办好!”
他当即决断:“即令工部,成立‘都水监’,专司全国水利之事。选派精通水工、廉洁干练之员,出任水官,分赴关中、河西等地,实地勘察,制定详细的修浚方案。”
“方案需包括:工程规模、所需民夫物料、钱粮预算、工期时序。首要之务,是整修郑国渠主干及其主要支渠,疏通河道,加固堤防,修复闸门。其次是河西地区,重点修复引水渠和坎儿井,开挖新渠,充分利用雪水。”
“钱粮之事,”他看向李繁,“户部需全力保障,设水利专项。但亦要精打细算,朕之内帑,亦可拨付一部分。”
“民夫征发,”他特别强调,“不可强征滥征,务必以‘以工代赈’为主!招募流民、受灾地区百姓,以及农闲时的农户,付给其工钱或粮食,使其劳有所得。要明确告知,此乃为他们自己修渠,为来年的丰收出力!”
“各地官府需妥善组织,保障民夫饮食住宿,注意安全,若有官吏趁机克扣工钱粮饷,或虐待民夫,朕必严惩不贷!”
诏令迅速下达。新成立的都水监立刻忙碌起来。一批被称为“水官”的技术官员,带着简易的测量工具和绘图板,奔赴各地。他们跋山涉水,勘察地形水势,测量旧渠走向,计算土方工程量。
不久,详细的方案和预算呈送御前。陈衍与崔浩等人审核批准后,庞大的水利工程相继启动。
关中平原,郑国渠沿线。沉寂多年的古渠两岸,再次变得人声鼎沸。数以万计的民夫,在各级水官和胥吏的组织下,分段包干,开始了艰苦的清淤疏浚工作。
“嘿——呦——嘿——呦!”粗犷的号子声回荡在田野。壮丁们赤着膊,用铁锹、镐头、竹筐,将渠底淤积多年的黑臭淤泥一筐筐挖出,抬到岸上。有人负责用夯杵加固渠岸,有人则在技术工匠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修复着石制的分水闸门。
虽然劳累,但民夫们脸上大多带着期盼。官府不仅管饭,每日下工还能领到一些杂粮或铜钱,这对于许多贫苦人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他们知道,这水流一旦通畅,自家的田地就能得到灌溉,明年的收成就有望了。
水官们穿梭于各工段,指导技术,监督质量。偶尔还能看到墨衡派来的匠师,带来一些改进的施工工具或测量方法。
河西走廊,武威郡姑臧城外。这里的工程同样火热。来自中原的水官与熟悉本地情况的边民通力合作,重点修复着古老的引水渠和坎儿井。
“这里!水流是从祁连山雪水而来,必须把这段暗渠挖通!”
“注意坡度!坡度不够,水就流不动了!”
民夫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坍塌的暗渠入口,加固支撑结构。对于地面上的明渠,则重点进行防渗处理,以减少宝贵水资源的流失。
独孤信对这项工程极为支持,甚至调派了部分军士协助维持秩序和运输物资。他知道,这对于稳定河西、巩固边防至关重要。
陈衍并未一直待在深宫。他数次轻车简从,亲临郑国渠等主要工程现场视察。他挽起裤腿,走下泥泞的渠岸,查看清淤的深度;他询问老农往年水情,听取水官的技术讲解;他甚至亲自拿起一把崭新的、由军器监改进的钢口铁锹,试着挖了几下,体验民夫的辛劳。
“陛下,使不得!”左右侍从惊慌劝阻。
陈衍摆摆手:“民夫们终日在此劳作,朕试几下又何妨?要知道他们的辛苦,才知道这粮饷给得值不值,这工程该不该修。”
皇帝的亲临,极大地鼓舞了民夫和水官的士气,也让地方官吏不敢有丝毫懈怠。
整个永兴元年的秋冬,在北秦控制的核心农区,兴修水利成为了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虽然辛苦,虽然耗费巨大,但一条条重新畅通的渠水,如同甘泉般流入干渴的土地,也流入了百姓的心田。他们看到了新朝皇帝不仅仅会打仗、会封官,更会为他们做实实在在的好事。
来年春天的播种和夏季的灌溉,将检验这一切努力的成果。但毫无疑问,这场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不仅是在疏通河道,更是在疏通帝国的经济命脉,夯实新朝统治最深厚的根基。它预示着,永兴王朝的崛起,将不仅仅依靠铁与血,更将依赖于对这片土地精心的呵护与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