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域湖基地的运转节奏,在高层决策的强力驱动下,再次提速,进入了名副其实的“战时状态”。原本就已十分紧张的资源,被更精准地投送到“龙御星轨”项目的几个关键瓶颈上。整个基地像一张被拉满的弓,每一根纤维都绷紧到了极致,只为将那支名为“希望”的箭矢,以最快的速度射向既定目标。
林夕领导的“生命隐喻”小组和陈明远院士负责的材料团队,成为了这张弓上最核心的两股弓弦,承受着最大的压力,也迸发着最耀眼的光芒。
“生命隐喻”小组这边,基于对那个波段“预兆信号”的发现,研究进入了更为深入也更为危险的阶段——构建中型原理验证装置“启明一号”。这不再是之前那种小打小闹的桌面实验系统,而是能够模拟“深渊之核”部分关键能量尺度、体积占据整个标准实验室的大家伙。
装置的设计图纸铺满了林夕办公室的地面。复杂的磁场线圈、高功率激光注入器、多层级的能量约束腔体、以及最为关键的、遍布各处的“预兆信号”传感器网络和快速反应抑制系统……每一个部件都代表着当前技术的极限,其间的接口和联动关系更是复杂得像一幅抽象派的神经网络图。
“苏博士,抑制系统的响应时间必须再压缩至少30微秒。”林夕指着图纸上一处关键回路,对苏桐说,“我们的模型显示,‘预兆信号’从出现到能量场进入不可逆失控临界点,窗口期极其短暂。现有的响应速度,只是在赌概率。”
苏桐顶着两个浓重的黑眼圈,但眼神依旧锐利:“林政委,我们已经优化了信号处理算法,硬件延迟也基本到了极限。再要压缩,可能需要用到为国家级超算中心预留的极低延迟光纤通道,并且对控制芯片进行定制化编程……这需要特批。”
“我去申请。”林夕没有丝毫犹豫,“我们需要的是绝对可靠的安全冗余,而不是‘基本够用’。告诉技术团队,不要被现有的条件束缚思路,列出所有可能提升性能的方案,无论代价多大,我去协调资源。”
这种近乎“不惜代价”的支持,来自于羊羽的绝对信任,也来自于迫在眉睫的威胁。林夕很清楚,每一次实验都伴随着风险,而他们的目标,就是将风险降至无限接近于零。这不仅是对国家财产负责,更是对每一个参与其中的科研人员的生命负责。
与此同时,陈明远院士的团队面临的则是另一种挑战:从实验室的“灵光一现”到稳定、可重复的工业化制备。那一次成功维持了十多分钟的部分有序结构薄膜,就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美丽却难以捕捉。重现它,并使之成为常态,需要将那种玄妙的“动态平衡”工艺参数,固化成一套精确可控、抗干扰能力强的标准流程。
实验室里,气氛如同高压锅。巨大的材料沉积设备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增加了无数精密传感器和主动调控单元。陈院士亲自坐镇,带领团队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等离子体功率波动幅度增加百分之五,频率同步调整到与基底温度振荡相位差90度。”
“反应气体分压反馈回路增益需要微调,注意观察界面光谱的实时变化!”
“记录所有环境参数,包括次声波和地磁扰动,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
指令声、设备运行声、数据记录的提示音交织在一起。研究人员们三班倒,吃住几乎都在实验室旁边的休息区解决,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但眼神深处都燃烧着一簇火苗——那是对揭开自然奥秘的渴望,更是对完成国家重托的使命感。
失败依然是主旋律。薄膜的生长过程如同培育娇嫩的冰晶,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可能前功尽弃。有时,有序度刚刚爬升到令人欣喜的高度,却因为电网一个微不足道的波动而瞬间崩溃;有时,整个沉积过程看似平稳,最终得到的却依然是毫无用处的无序结构。
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巨大的沮丧,但也积累着宝贵的数据。陈院士像一位老练的侦探,带领团队从浩如烟海的失败数据中寻找蛛丝马迹,不断修正着他们对“动态平衡”窗口的认识。
“我们可能搞错了一点。”在一次连续失败三十多次后的复盘会上,陈院士沙哑着嗓子说,“这个‘窗口’可能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沉积过程的推进在‘移动’。就像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营养配比’和‘环境刺激’。”
这个想法让团队豁然开朗。他们放弃了寻找一套“万能参数”的企图,转而尝试构建一个能够自适应薄膜生长阶段、实时调整工艺参数的智能控制系统。这无疑将难度提升了一个数量级,但也更接近生命的本质——生长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时变的过程。
就在两个核心团队都在与时间和技术极限搏斗时,羊羽肩上的压力更是如山般沉重。他不仅要协调基地内所有资源向“龙御星轨”倾斜,还要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试探。
“普罗米修斯”的阴影愈发清晰。最新情报显示,对方不仅在高能激光器领域进展神速,更在空间传感器网络和电子战能力上投入巨大,明显是针对“龙行天下”系统的探测和指挥链路在做针对性准备。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科技军备竞赛,已经在全球多个隐秘战线激烈展开。
更让羊羽警惕的是,近期围绕风域湖基地的异常电磁信号活动和可疑的“商业侦察”行为显着增加。虽然基地的安保和反侦察措施已是最高级别,但这种“苍蝇”般的骚扰,本身就说明了对手的焦躁和关注度。基地的存在,或许已不再是绝对的秘密。
“内紧外松,加强信息管控,所有对外通讯实行最严格的加密和审计。”羊羽在安全会议上斩钉截铁地指示,“同时,启动‘迷雾’计划,向外释放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真伪难辨的技术‘烟雾’,干扰对方的判断。”
他就像一位在巨大棋盘上同时进行着明暗两条战线博弈的棋手,每一步都需深思熟虑,既要推动己方技术突破,又要防范对手的窥探和破坏。常常在深夜,他的办公室灯光依旧亮着,面前是不断更新的全球态势图、项目进展报告和资源调度方案。咖啡杯里的液体冷了又热,热了又冷。
只有在极少数短暂的休息间隙,他才会走到窗前,望向远处“生命隐喻”小组实验室的方向。那里通常也是灯火通明。他知道林夕和她团队正在进行的尝试有多么危险,也清楚自己批准那些高风险方案所承担的责任。但他更相信林夕的严谨和团队的智慧。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无数次深夜技术讨论和共同面对困境的基础之上的,沉甸甸的,超越了诸多壁垒。
偶尔,他会给林夕发去一条类似“进展如何?注意安全。”的简短信息,而林夕的回复也通常是“一切按计划,勿念。”寥寥数语,却承载着无需言说的默契与支撑。
时间就在这种高度紧张、高速运转的状态下悄然流逝。一个月后,“启明一号”原理验证装置完成了最后的安装和调试,即将进行首次全系统联调暨低功率水平下的“预兆信号”验证实验。
实验当天,控制室内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林夕作为总指挥,坐在主控位,苏桐紧挨着她,负责数据分析和抑制系统。物理学家、工程师们各就各位,眼睛紧盯着自己面前的屏幕。羊羽也破例来到了控制室后方,他没有出声,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如同一座沉稳的山,用他的存在给予所有人信心。
“各系统最后自检!”
“磁场线圈正常!”
“激光注入器正常!”
“约束场稳定!”
“传感器网络在线!”
“安全抑制系统待命,响应时间…达标!”
一道道确认声响起,每一个“正常”都让众人的心跳减缓半分,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未知结果的更大期待和紧张。
“启动低功率能量注入,功率等级设定为设计值的百分之一。”林夕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控制室,清晰而冷静。
巨大的装置内部传来低沉的嗡鸣声,监控屏幕上,代表能量水平的曲线开始缓慢爬升。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几个关键指标上:总能量、场稳定性、以及最重要的——那个thz波段的“预兆信号”监测窗口。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低功率下,能量场表现得非常稳定,所有常规参数都在绿色安全区内。
“看!预兆信号出现了!”苏桐突然低声惊呼,指向一个副屏幕。
只见那条原本几乎平直的噪声背景中,开始浮现出极其微弱但清晰可辨的周期性振荡,其频率和幅度,与之前从失败数据中挖掘出的“预兆模式”高度吻合!
“记录数据!分析模式特征!”林夕命令道,她的心脏也在加速跳动。这证明了他们的思路是正确的!这个信号确实存在于能量场运行的早期,是系统内在状态的真实反映。
“信号模式稳定,未检测到失稳倾向。”苏桐快速汇报。
“逐步提升功率至百分之五。”林夕继续下令。
随着功率提升,能量场的活动开始变得活跃,常规参数出现了细微的波动,但仍在可控范围。而那个thz信号也随之增强,其振荡模式开始出现更复杂的变化。
“模型正在实时解读……系统目前处于‘亚健康’状态,但距离失稳临界点还有较大裕度。”苏桐盯着算法输出的结果,语速飞快。
实验一步步向前推进,功率提升到了百分之十,百分之十五……每一次提升,都是对理论预测和工程控制能力的一次考验。控制室内只能听到设备运行的背景音和研究人员偶尔的低声交流。
当功率达到设计值的百分之二十时,异变陡生!
主能量监控屏幕上,代表场稳定性的指标突然开始快速抖动,并且出现了向下击穿的趋势!报警指示灯瞬间由绿转黄!
“不好!开始失稳!”有工程师喊道。
几乎在同一瞬间,苏桐面前的屏幕也发出了更尖锐的警报:“预兆信号模式突变!进入高危模式!预测失控概率……百分之九十五!抑制系统已自动触发!”
根本不需要林夕下令,提前预设的多层级安全抑制系统瞬间启动!一道强力的反向磁场被注入,同时激光功率被急速切断,约束场强度也被调整。一系列操作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
监控屏幕上,那即将崩溃的能量场指标,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强行扼住了下滑的势头,剧烈震荡了几下后,开始缓慢回落,最终稳定在了一个较低的水平。
控制室内一片寂静,只剩下众人粗重的呼吸声和心跳声。几秒钟后,不知道是谁先开始鼓掌,随即,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爆发出来!
成功了!他们不仅验证了“预兆信号”的有效性,更证明了主动安全抑制系统的可靠性!在能量场即将失控的千钧一发之际,他们成功地将其拉了回来,避免了灾难性的后果。
林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她转过头,看向身后的羊羽。羊羽也正看着她,眼中充满了赞赏和如释重负。他微微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但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次成功的实验,为“生命隐喻”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支持,也极大地鼓舞了整个团队的士气。它证明,那条通过解读系统“微弱脉搏”来实现主动控制的道路,是可行的!
几乎在同一时期,陈明远院士的团队也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曙光。
在经过不知道第几百次的尝试和参数调整后,他们设计的那个自适应智能控制系统,似乎终于摸清了薄膜生长各个阶段的“脾气”。在一次持续了接近一小时的沉积过程中,监控屏幕上的结构有序度指标,稳稳地占在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并且几乎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当沉积结束,设备舱门打开,研究人员们用颤抖的手取出那片闪烁着奇异虹彩的薄膜样品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欢呼声、掌声、甚至夹杂着激动的泪水。
陈明远院士小心翼翼地捧着那片薄如蝉翼、却重若千钧的样品,老泪纵横。几个月来的煎熬、无数个不眠之夜、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循环……所有的付出,在这一刻都得到了回报。
后续的检测结果更是令人振奋:这片薄膜在关键的红外至太赫兹波段,表现出了远超设计指标的超高透射率和抗损伤阈值!这意味着,它完全有潜力作为“龙御星轨”光学系统的核心窗口材料!
两个核心瓶颈,几乎在同一时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消息传到基地指挥部,羊羽紧锁了数月的眉头,终于稍稍舒展。他立刻下令,召开项目高层紧急会议。
会议上,林夕和陈明远分别详细汇报了各自的突破。与会者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激动。
“基于‘启明一号’的实验成果和我们对‘预兆信号’控制信心的提升,我建议,可以开始着手进行‘龙御星轨’工程样机能量核心的详细设计和关键部件预研。”林夕提出了下一步的计划。
“材料团队将立即转入光学元件原型的小批量制备和可靠性测试阶段,确保能满足工程样机的需求。”陈明远院士也信心满满。
羊羽听取了所有人的意见后,做出了决断:“好!时不我待。我宣布,‘龙御星轨’项目正式从预研阶段,转入工程样机研制阶段!集中全基地之力,攻克后续集成测试难关!我们的目标不变:要在‘普罗米修斯’真正形成威胁之前,让‘星轨’之光,闪耀在祖国的苍穹之上!”
决议迅速形成,整个基地如同上紧了发条的巨轮,朝着最终的目标,开始了最后也是最艰难的冲刺。
会议结束后,羊羽和林夕难得地一起走在基地内部的道路上。夜色已深,繁星依旧。
“小夕,辛苦了。”羊羽看着身边明显清瘦了不少的林夕,心中充满感慨。
“大家都一样。”林夕笑了笑,抬头望向星空,“哥,你看那些星星。它们看似寂静,实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剧烈的核聚变,释放着巨大的能量。它们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激烈的平衡。我们的‘深渊之核’,或许追求的也是这样一种平衡。”
羊羽顺着她的目光望去,深邃的夜空仿佛蕴含着无限的奥秘。“是啊,最强大的力量,往往源于最精妙的平衡。无论是星辰,还是我们正在创造的这件国之重器。”他顿了顿,语气坚定,“我们已经看到了微光,接下来,就是要让这微光,汇聚成足以照亮未来、守护和平的星辰轨道。”
两人并肩而立,身影在基地路灯下拉长。前方,是依然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和厂房,那里,无数人正在为同一个目标彻夜奋战。身后,是静谧的湖水和浩瀚的星空。
微光已现,星轨可期。但所有人都明白,最严峻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工程化道路上的荆棘,来自外部的威胁,以及世间那冷酷无情的脚步,都不会因为他们取得的阶段性胜利而有丝毫放缓。
锻造,进入了最关键的淬火阶段。成则利剑出鞘,败则前功尽弃。风域湖基地的每一个人,都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向前,用智慧和汗水,乃至生命,去迎接那最终的时刻。